课件38张PPT。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 《乡愁》(余光中) 新课导入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掌握“一国两制”的理论内涵和形成过程,归纳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史实。
2.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认识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国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3.分析中国成功收回香港、澳门的原因。学习目标
重点:
掌握“一国两制”构想形成的过程、内容和意义。
难点:
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有利、不利因素,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和难点】
内容索引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背景
(1)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后,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
(2)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 》,宣布采用
统一祖国的方针。
2.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含义:在 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 制度。
4.地位:“ 、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告台湾同胞书和平统一和平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本主义易错提醒“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而不是针对香港问题提出的,但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二、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回归
(1)条件: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根本原因),“一国两制”是中、英、港三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制度保障)。
(2)过程:1984年12月,中英两国签署了关于 的联合声明,_____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3)意义: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香港问题19972.澳门回归
(1)背景: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2)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图解历史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区别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缓和
(1)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 ,两岸实现真正停火。
(2)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
2.破冰: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
3.对话
(1)团体:1990年,台湾成立 。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授权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金门海峡交流基金会(2)共识: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 ”的重要共识,即“ ”。
4.新发展
(1)2005年,胡锦涛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的“ ”大陆访问团。
(2)2008年,两岸直接 终于实现。概念阐释易错提醒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和平之旅通邮、通航、通商“九二共识”
1992年底,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为1993年的“汪辜会谈”铺平了道路。“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与“交流、对话、搁置争议”。和平统一台湾方针的提出并不表明大陆已经放弃使用武力。和平统一是我们的基本方针,但大陆并没有承诺放弃武力,和平统一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如果台湾当局宣布独立,和平统一无望,那只能使用武力。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主题一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与实践探究点1 “一国两制”的内涵
史料 《邓小平文选》中写道:“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承认台湾地方政府在对内政策上可以搞自己的一套。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台湾的党、政、军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中央政府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思考 “一国两制”的基础和前提是什么?两制分别指什么?它们的关系如何?答案 前提:一个中国。
两制: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关系:大陆的社会主义是主体,港、澳、台的资本主义是补充。答案探究点2 香港回归
史料 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邓小平就香港问题与她举行了会谈。撒切尔夫人提出“以主权换治权”,遭到邓小平的断然拒绝。邓小平说:“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思考 (1)简述香港问题的由来。答案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19世纪末英国强行租借“新界”。答案实质:中英国家间的问题(殖民历史遗留问题)(2)英方“以主权换治权”的实质是什么?邓小平敢于断然拒绝英方主张的“底气”是什么?答案 实质:继续保持在香港的统治。
“底气”: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支持。答案“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内涵
(1)一个国家。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前提。
(2)两种制度。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两岸实现统一后,台湾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
(3)高度自治。统一后,台湾将成为特别行政区。它不同于中国其他一般省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它拥有在台湾的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但没有外交权。 史论总结主题二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探究点1 “汪辜会谈”
史料 1993年4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正式举行第一次“汪辜会谈”。双方就两会会务、两岸经济交流、科技文化交流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达成了四项重要协议。思考 你认为这次会谈能够举行的最重要基础是什么?对两岸关系有何积极意义?答案 基础:“九二共识”。
意义:“汪辜会谈”对发展两岸关系、扩大两岸经贸、科技合作和人员往来以及各项交流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两岸走向和解的历史性突破,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里程碑。答案探究点2 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史料 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来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已有近800万人次,其中1995年达133万人次,占台湾出境人数的1/3。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人员也有7 000多人次。
思考 (1)据史料,归纳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答案 两岸民间往来、贸易交流、文化交往日益频繁。(2)分析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原因。答案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两岸人民血脉相连;两岸的共同利益等。答案影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①两岸关系的缓和,为相互间的人员往来和交流创造了良好条件。
②两岸经济合作交流是促进两岸结束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
③祖国大陆方面坚持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积极促进和平统一,为两岸关系和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拓展提升④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大陆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影响力扩大,拥有巨大的感召力。
⑤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2)不利因素
①“台独”势力的活动相当猖獗。
②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1.港澳回归,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运用。关于“一国两制”,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
B.回归后的港澳台保持原有社会制度
C.其核心是一个中国
D.回归后港澳与少数民族自治区相同解析 回归后港澳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而民族自治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故选D项。解析2.“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鉴于历史的经验和台湾的现实,我们提出了祖国统一之后可以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设想。”由此可见,“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初主要是为了解决
A.香港问题 B.台湾问题
C.澳门问题 D.国际问题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鉴于历史的经验和台湾的现实”可以直接推断出“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解析解析 材料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制度上的不同是前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后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因此,本题选A。3.右面两幅图片所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最主要的区别是
A.社会制度不同
B.实施群体不同
C.享受权利不同
D.主要作用不同解析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4.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我们有“一国两制”,也有“九二共识”。这两者的共同之处有
①均以尊重历史和现实为基础 ②均由中国中央政府提出,发展为法律文件 ③均以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④均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实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解析 历史上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现实中两岸还未实现统一,“一国两制”和“九二共识”都尊重这一历史和现实,故①正确;
“九二共识”是两岸民间组织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的,故②错误;
它们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维护国家利益,故③正确;
它们提出的一个中国的原则已经在两岸达成共识,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实践,故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5.“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造成诗人离愁别绪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A. 台湾当局禁止岛内居民赴大陆探亲
B. “台独”势力的嚣张
C. 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
D. “冷战”格局的形成港、澳、台问题的由来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统一之由统一之路回归之路统一展望统一之策理论实践“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伟大构想)祖国统一大业(成功实践)(光明前景)课堂小结 2005年4月29日,胡锦涛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 希望两岸同胞共圆“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