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之运用学科思想解读高考题:一道高考综合题赏析(1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地理总复习之运用学科思想解读高考题:一道高考综合题赏析(18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4-03 15:1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综合思考·动态分析
—— 一道高考综合题赏析
*
(2019年全国卷III第37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
(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
本题以源于高山的河流上游河段的水体形态变化为情境,图中,随着时间的推进,河面与河底的深度都在变化,河面宽度却变化很小,其中一定隐藏着很多道理。题目借此考查河流地貌及地质作用,以及与此有因果关联的河流补给及水文特征等考点。
【真题·体验】
地理综合题解题四环节----四项能力的体现
四答(概括、表述):将图文语言、思维语言转换为表述语言
二联(联系、联想):联系、运用已掌握的地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其他的已有经验
三析(迁移、分析):分析问题和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发现并探究地理现象和问题
一审(审问、审材):获取和解读有用地理信息
解题前提条件
解题关键能力
具体得分能力
【方法·体会】
*
(2019年全国卷III第37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6分)
【过程·体悟】
审、联:区域特征、河流地貌
科罗拉多大峡谷
*
科罗拉多大峡谷
【过程·体悟】
地壳抬升
河流下切
“V”型河谷
深、窄
流速 加快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析:成因
下蚀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6分)
【过程·体悟】
(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河道呈“V”型(河岸直立)
析:
成因
两岸是坚硬的相似岩石,不易被侵蚀,河道摆动少
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
科罗拉多大峡谷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6分)
【过程·体悟】
【我的结论】
(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河道呈“V”型(河岸直立);两岸是相似的坚硬岩石,不易被侵蚀,河道摆动少。
写:表述
【参考答案】
(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8分)
【过程·体悟】
变化特征:河面升高、河底变深,深度增加。
深度变化的表现有哪些?
根据问题逻辑关联,综合考虑多种情况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8分)
以融雪补给为主
4-6月,气温升高,流量增加,水位上升
河面升高
河底变深
【过程·体悟】
上游流速快,河流下切
立足特定情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以融雪补给为主
4-6月,气温升高,流量增加,水位上升
河面升高
河底变深
融雪补给(地表流速慢、侵蚀少),河水含沙量小;流量增多,流速加快,河底以侵蚀为主
【过程·体悟】
侵蚀
含沙量小
流速快
(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8分)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8分)
【我的结论】
变化特征:河面升高、河底变深,深度增加。
原因:融雪补给为主,气温升高,流量增加,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地表流速慢、侵蚀少)河流含沙量低,流速加快,河床以侵蚀为主。
【参考答案】
变化特征:深度增加。

原因: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
【过程·体悟】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8分)
【过程·体悟】
流速慢了吗?
泥沙多了吗?
(部分地区植被少),降水补给,多暴雨,地表坡面侵蚀强烈,河流含沙量大。
影响因素 4-6月,侵蚀 8月,淤积
含沙量 小
流速 快

*
流速慢了吗?
流速快
河流上游;多暴雨
侵蚀加重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8分)
【过程·体悟】
??
*
降水时间短
暴雨多
降水间隙期长,流速降低,泥沙淤积
流量较小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8分)
【过程·体悟】
流速慢了吗?
立足情境,
洞察本质!
*
【我的结论】
降水补给、多暴雨,地面侵蚀强烈,河水含沙量大;多暴雨,降水时间短,降水间隙、流速降低时泥沙淤积。
【参考答案】
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
【过程·体悟】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8分)
*
(2019年全国卷III第37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
(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
【真题·体验】
看似容易、但解题不易!要求我们根据具体情境解决地理问题。
能综合多种要素(原因)分析问题,也是准确解题、完整答题的要求;
能动态变化地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洞察演变过程中的逻辑关系;
能高水平地迁移应用。立足特定情境,准确概括信息,应用本质内涵,灵活解决问题,防止思维定势。这是高考的方向,也是难点所在。
*
(2019年全国卷I)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
9. 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
A. 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
B. 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C. 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
D. 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10. 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
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河水流量 ②支流汇入????
③沿岸地貌 ④两岸岩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1.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
A. 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 B. 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 水位上升,淤积增强 D. 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尝试·体行】
再 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