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21 杨氏之子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
3.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2课时
课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感受幽默。
1.英国著名剧作家、诗人、文学家莎士比亚说过:“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今天老师有这样一个幽默、风趣的故事,大家想听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出示课题,识记字词。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2.朗读课文,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自由地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4.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1)学习生字“惠、曰、禽、诣、梁”,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yìng)”。
(2)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比如: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三、熟读课文,理解句意。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试着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理解语句。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甚”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从中知道了什么?为什么把这句话放在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呼”是什么意思?在句中应该怎样读出感情?这句话的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
(3)为设果,果有杨梅。
“设”应该怎么解释?谁为谁设果?可以看出孩子是个怎样的孩子?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以”“示”“曰”“君”各是什么意思?从而可以看出孔君平是怎样的一个人?应该怎么读出来?
(5)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应声”“未”“闻”“夫子”应该怎么解释?从“应声”可以体会到孩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4.课文的意思。
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很聪明。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四、熟读课文,质疑问难。
1.熟读课文。
(1)在小组内读。
(2)分角色朗读。
2.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预设:孔君平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杨氏子听懂了他的言外之意了吗?他是如何回答的?)
第二课时
一、品读句子,感悟巧妙。
1.理解孔君平的话。
(1)你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了吗?(可追问:为什么单单指着杨梅说,不说其他水果呢)
(预设:孔君平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说杨梅是杨家的孩子。)
(板书:杨梅 杨家果)
(2)可是这么巧妙的言外之意杨氏子听出来了吗?(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板书:孔雀——孔家禽)
(3)再自由读读。想想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可以借助板书来说说。(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
(4)教师小结:杨氏子不但会听,还挺会说。
2.理解杨氏子的回答。
(1)如果孔君平这样跟你开玩笑,你会如何回答?(生答)老师担心你这样回答可能会气走客人哦。
(2)过渡语:比比和杨氏之子的回答有什么不同呢?
课件出示:孔雀是君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比较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同桌练读)
(理解:未闻,夫子)
①未闻:没有听说过。显得委婉。上一句就显得生硬了。指名读,读出委婉的语气来。
②夫子:一般有文化、有涵养的成年男子,可以称为夫子。
(4)称孔君平为“夫子”显得有礼貌。我们分男女同学来读读看。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5)理解:应声答曰
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理解:应声答曰: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那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思维敏捷、机智,说话有礼貌。)
(6)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了!齐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二、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1.孩子们的体会很深刻,如果现在朗读课文,相信你能够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你可以尽情地感受古文的韵味,请一个同学读。
2.过渡语: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3.全班背诵。
三、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给你家小区花园的“严禁践踏草坪”换一种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1)过渡语: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例子还有很多,就拿身边的事来说吧,几年前像“禁止践踏草坪!”这样生硬的,带着指令性的提示语随处可见,但是,现在,你走进公园,你会发觉,这样的语言少了,同样的意思,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你能试着来改一改这个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2)举例子。如:小草要睡觉,请别打扰!
草儿青青,何忍踏之!
花草美,爱花护花人更美!
2.生活中体现艺术性的语言还有很多,同学们分享收集的资料。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如:“别吻我,我怕羞”“我怕修” “我不是碰碰车”
(3)教师小结:大家为什么要笑,因为它幽默,这幽默的背后却在善意地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
四、课堂表演。
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先分小组根据课文内容演简短的课本剧。然后推荐一组面向全班表演。及时组织评价。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幽默故事、古今笑话,想想它们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杨氏之子
孔君平 杨梅 杨家果
杨氏子 孔雀 孔家禽 (甚聪慧)
《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虽短,但是对于五年级孩子来说,在感到新奇的同时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我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应当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把古文读通、读顺,在读中体会句子的意思。因此,我按照“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节奏”三个环节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回读等。第三个环节中,要让学生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这可有点难,不像现代文的有感情朗读,于是我进行范读,让他们仔细听,引出古文朗读应注意停顿,这样节奏感才好。在理解文章意思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诗词中运用的方法,然后依次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力求通过自读及合作交流达到目标,放手让孩子自学,有不懂的地方请教同桌或小组同伴。孩子们大多能借助注释、插图、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文章。
紧接着,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巧妙”,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我先引出这篇古文最精彩、最吸引人的就是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然后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杨氏之子应答如何?没想到孩子们都读出了一妙所在: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闻”之语气婉转却鲜为人知。于是,我只得拿出比较句子的方法。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我们先读了这似乎相同的两句,解释了意思,然后让学生当杨氏之子,我当孔君平,分角色对读,再换着读,让学生从读中感受杨氏之子应对的委婉、有礼。
最后让学生上台表演,进一步体会语言的巧妙。从杨氏之子应对的巧妙和快速中,学生自然感受到杨氏之子的聪慧,从而理解第一句话“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在文中统领全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