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欧姆定律》中考复习(3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章-欧姆定律》中考复习(38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4-04 14:4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知识点清单
1.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知识点1:会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知识点2: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知识点3:知道电阻的串联与并联的关系;
知识点4:知道什么是断路和短路.
2.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知识点5:会用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基础回顾
(1)欧姆定律的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 正 比,跟导体的电阻成 反 比.用公式表示是 I=U/R 。
(2)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 大 ,等于各串联电阻的阻值之 和 ;并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 小 ,总电阻阻值的 倒数 等于各并联电阻阻值倒数之 和 .
(3)由于电路没有接通而产生的故障叫 断路 ;由于某种原因,电路中不应该相连的两点直接连接在一起的现象,叫做 短路 .
(4)用 电压表 测出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用 电流表 测出通过小灯泡的电流,然后代入公式 R=U/I ,求解出小灯泡的 电阻 ,这种测量电阻的方法叫 伏安法 .
基础题:
小宇同学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关系的实验中,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压和电阻,分别测得了如下两组数据:
分析表一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_______________;
分析表二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________________。
小宇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关系的实验所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一:会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正比
控制变量法
反比
表一 表一
实验
次数 电阻R=10Ω 实验次数 电压U=3V
电压/V 电流/A 电阻/Ω 电流/A
1 1 0.1 1 5 0.6
2 2 0.2 2 10 0.3
3 3 0.3 3 15 0.2
(2010.潍坊)两定值电阻甲、乙的电流与电压关系图像如图所示,现在将甲和乙并联后接在电压为3V的电源两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的电阻是乙的电阻的两倍
B.甲的电压是乙的电压的两倍
C.流过甲的电流是流过乙的两倍
D.流过乙的电流是流过甲的两倍
变式题一:
知识点一:会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变式题二:
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过程中,三(2)班同学完成了实验方案的三次设计。
由图2到图3,改进的理由是 ;
由图3到图4,改进的理由是 。
完成该实验后,他们用图4所示电路又来探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在此实验过程中,当电阻R的阻值由5Ω更换为10Ω后,为了探究上述问题,他应该采取的操作是将滑片向 移(选填 “左”或“右”)。
知识点一:会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使电阻保持不变

为了改变电压
在“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时,同学们设计如图电路图,其中R为定值电阻,R′为滑动变阻器:
(1)在研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先用5Ω的定值电阻进行实验,使电压表的示数为3V,再换用10Ω的定值电阻时,某同学没有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合上开关后,电压表的示数将 3V(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此时应向 (选填“右”或“左”)调节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 V。
(2)整个实验中数据记录在表一和表二中,
变式题三:
知识点一:会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得出如下结论:
由表一可得出结论: 。
由表二可得出结论: 。
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
大于

3
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表一 表二
R=5Ω 电压/V 1.0 2.0 3.0 U=3 V 电阻/Ω 5 10 15
电流/A 0.2 0.4 0.6 电流/A 0.6 0.3 0.2
(2010.镇江)如图所示,通过灯泡L1、L2中的电流分别为0.2A和0.3A,电源电压保持不变, L1的电阻为15Ω,则干路电流为 A,电源电压 V, L2的电阻为 Ω.
变式题一:
知识点二: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0.5
3
10
变式题二:
(2010.兰州)如图所示,电源电压U保持不变,滑动变阻器R2的最大阻值为50Ω.当S闭合、S1断开,P在b端时,灯泡L的功率为0.4W,电流表的示数为0.2A;当S 、S1均闭合,P在a端时,电流表的示数为1.5A.求:
(1)灯L的电阻RL和电源电压;
(2)电阻R1的阻值.(不考虑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知识点二: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解:(1)当S闭合,S1断开,P点在b点时



(2)当S、S1闭合,P在a点时

变式题三:
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的电路,用来测量电阻R1的阻值。他将开关分别与a、b接触时,电流表的示数分别为0.5A和0.2A,已知R2=6Ω,求R1的阻值是多少?
知识点二: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设电源电压为U,则: S接a时有:U=IaR1 ;
S接b时有:U=Ib(R1+R2) ;
由此可得:IaR1=Ib(R1+R2) 解得:R1=4Ω
(2010.广安)有两个电阻R1=2Ω,R2=3Ω,若把它们串联接在电路中,总电阻是 Ω,R1和R2两端电压之比U1:U2= 。
变式题一:
变式题二:
( 2010.乌鲁木齐)如图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定值电阻的阻值是4Ω,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10Ω。滑片P置于滑动变阻器的中点时,电压表示数为8V;当滑片从中点向b端移动距离s后,电压表示数变为6V;当滑片从中点向a端移动距离s后,电压表示数为( )
A.4V B.6V C.10V D.12V
知识点三:知道电阻的串联与并联的关系
5
2:3
D
变式题三:
(2010.宜宾) 定值电阻R1和R2分别标有“10Ω 1A”和“20Ω 0.5A”的字样,现将它们串联起来接到某电源两端,为了不损坏电阻,该电源电压不能超过 V;若将它们并联起来,在不损坏电阻的情况下,干路上最大电流是 A.
知识点三:知道电阻的串联与并联的关系
15
1.5
变式题三:
如图4所示,电源电压U?保持不变,在甲、乙两处都接入电压表,闭合开关S,测得U甲:U乙=1:3;?断开开关S,拆去电压表并在甲、乙两处都接入电流表,此时I甲:I乙是: ;电阻R1:R2= 。
知识点三:知道电阻的串联与并联的关系
1:3
1:3
( 2010.扬州)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当闭合开关S后,发现两灯都不亮,电流表的指针几乎指在零刻度线,电压表指针则有明显偏转,该电路中的故障可能是( )
A.灯泡L2短路 B.灯泡L2断路
C.灯泡L1断路 D.两个灯泡都断路
变式题一:
知识点四:知道什么是断路和短路
B
变式题二:
(2010.无锡)在研究电路问题时,使用的电源电压为3V,学生实验使用的常规电流表电阻为0.3Ω,若将电流表和电源直接相连,则通过电流表的电流为 A,这样操作的后果是 .
知识点四:知道什么是断路和短路
电流表会烧坏
10
如图甲所示是小艳和小刚做“测量小灯泡电阻”实验的电路,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
(1)小艳连接电路后,对其认真检查,发现少了一根导线,请你补画这根导线,使电路连接完整,并在虚线框中画出对应电路图。
变式题一:
知识点五:会用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2)当小艳完成电路连接的后就准备闭
合开关,同伴小刚提醒还有一处不妥
当,你知道小刚提醒的是什么吗?
答:
(3)请你帮助他们设计出实验数据的记录表格。(略)
(4)他们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为2.5v,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阻为 ,额定功率为 w。
(5)他们继续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又测得了两组数据分别为“2v 0.2A”和“1.5v 0.24 A”。分析三组数据,小刚 发现灯丝电阻随着它两端电压的升高而增大,你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
(6)在实验过程中。小灯泡突然不亮了,小艳发现此时电流表没有示数,而电压表有示数,且接近于电源电压,则故障可能是: 。
没有将滑片调到阻值最大
8.3
0.75
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灯泡断路
变式题二:
(2010福州)在测量定值电阻的实验中,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__________。
(2)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25中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
(3)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移至____(选填“A”或“B”)端。小青闭合开关后,移动滑片P到某一点时,电流表示数为0.2A,电压表示数如图26所示,为_____ V,计算出的电阻值为____ Ω。
(4)小青仅把这一次实验测量所得的阻值作为最后的结果,你认为合适吗?__ 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5)如图27所示是其他两组同学根据测得数据作出的,I-U图像,分析图像可知Ra______填“>”、“=”或“<”)。
(6)小珍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无论如何移动变阻器的滑片P,电压表、电流表均有示数,但都不改变,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
。(写出一种即可)
知识点五:会用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滑动变阻器接在C、D接线柱
(或接在A、B接线柱)
<
不合适
没有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9
1.8
B
断开
变式题三:
(2010桂林)如图19所示,是小明的实验小组在“测量小灯
泡的电阻”实验中连接的一个实验电路,所用小灯泡标有“2.5V”字样。
(1)请指出电路连接中的两个不当之处:①      ;
②         。
(2)他们改正电路连接中的不当之处后,闭合开关,移动变阻器滑片时,发现两电表的示数和灯泡的亮度都同时变化,但两电表的示数总是比较小,灯泡的亮度也较弱。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3)电路正常后,他们分别测出了小灯泡的几组电压和电流值。记录如上表:
①小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阻大小约为      ;
②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小灯泡的电阻是    (填写“不变”或“变化”)的,其原因是:   。
(4)实验结束,小明提出了一个探究设想:可以利用图中的实验器材来探究“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有什么关系”。①请帮他们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将电路图画在虚线框中;
②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滑动变阻器不但可以改变电路中
的电流,它还是电路中的一个      ,
但在移动滑片时一定要注意           。
知识点五:会用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图略(变阻器与灯泡接在两个支路中)
电压表电流表选用的量程太大
电压表没有测量灯泡两端的电压
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太大了
10.4欧
变大
灯丝电阻跟温度有关
电阻
不能调到阻值为0的地方
课堂练习
现有两个阻值不等的未知电阻R1和R2,为了分辨它们的阻值大小,几个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种电路(图中小灯泡规格相同),其中可行的是( )
ABC
课堂练习
如图15所示,R1=10Ω,闭合开关S后,电压表V2的示数U2=2.4V,电流表A的示数I=0.4A,求:(1) 电压表V1的示数U1;(2)电阻R2的阻值.
以下是小谢同学的解答过程:
解:因为 R1、R2并联,所以 U1=U2=2.4V
I1= U1/R1=2.4V/10Ω=0.24A
I2=I-I1=0.4A-0.24A=0.16A
R2=U2/I2=2.4V/0.16A=15Ω
小谢同学的错误根源是: .
你的解答是:
小谢的错误根源是: 将R1、R2的连接视为并联 . 你的解答是: 因为 R1、R2为串联 所以I= I1=I2
U1=IR1=0.4A×10Ω=4V
R2=U2/I=2.4V/0.4A=6Ω
课堂练习
5.在“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中:
(1)提供的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各 1 只,导体 1 段,开关1 个,电池若干,导线若干。为得出比较完整的实验结论,还需要的实验材料是 。
(2 )根据已提供的实验器材,为了研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可以采用改变 的方法来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 补充了实验材料后,某小组同学进行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表三中。
(3)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2、3(或 4、5、6 或 7、8、9)中电流和电压的变化关系得出的结论是: 。
(4)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在电压相等时的关系, 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电压相等时,通过不同导体的电流不同。
1、4、7(或 2、5、8 或 3、6、9)
其它导体
电池节数
同一导体,通过它的电流与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表一 (导体甲) 表二 (导体乙) 表三 (导体丙)
序号 电压(伏) 电流(安) 序号 电压(伏) 电流(安) 序号 电压(伏) 电流(安)
1 1.5 0.3 4 1.5 0.1 7 1.5 0.2
2 3.0 0.6 5 3.0 0.2 8 3.0 0.4
3 4.5 0.9 6 4.5 0.3 9 4.5 0.6
课堂练习
5.在“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中:
(5)小组中甲、乙两位同学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了表一、表二和表三的数据及相关条件, 甲同学认为,分析实验序号 1 与 6(或 2 与 9 或 5 与 7)可得出的结论是:不同导体,在不同的 电压下通过的电流可以相同,所以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大小有关,与导体无关。乙同学得出的 结论是: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体的电流的比值是个定值。
请判断:甲同学的结论 ,乙同学的结论 。(均选 填“错误”、“合理但不完整”或“合理且完整” )
错误
合理但不完整
表一 (导体甲) 表二 (导体乙) 表三 (导体丙)
序号 电压(伏) 电流(安) 序号 电压(伏) 电流(安) 序号 电压(伏) 电流(安)
1 1.5 0.3 4 1.5 0.1 7 1.5 0.2
2 3.0 0.6 5 3.0 0.2 8 3.0 0.4
3 4.5 0.9 6 4.5 0.3 9 4.5 0.6
解题指导
1.控制变量法: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要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第一步保持电阻不变,通过改变电压,观察电流的变化;第二部保持电压不变,通过换电阻,观察电流的变化,从而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2.图像法:图像法可以直观、形象地表示出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利用实验数据描点分别画出在电压和电阻不变时变化的图像,从而分析图像得到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2.欧姆定律适用于从电源正极到负极之间的整个电路或其中某一部分电路,并且是纯电阻电路,在计算时注意公式的“同一性”和“同时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