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一课一练9.鱼我所欲也(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一课一练9.鱼我所欲也(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03 18:4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鱼我所欲也
基础练习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箪食( dān) 乞人不屑也(xuè)
B.蹴尔而与之(jiù) 二者不可得兼(jiān)
C.贤者能勿丧耳( sāng)故不为苟得也(gǒu)
D.行道之人弗受( fú)所恶有甚于死者(wù)
2.下列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使:假如
B.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增加
C.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
D.蹴尔而与之 蹴:踩踏
3.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你。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C.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D.贤者能勿丧耳:(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它罢了。
提升练习
1.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文中与“不食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____
2.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第1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生活常理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具体生动,通俗易懂。
C.第2段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来阐明不应陔为物欲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整齐,情感强烈,说理透彻精辟。
3.结合初中学习的文学作品,补全下联。
上联:学《孟子》知舍生取义
下联:_____________
模拟练习
1.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此之谓失其本心 蹴尔而与之
B.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C.舍生而取义者也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D.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2.阅读《鱼我所欲也》(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一箪食( dān)
B.一豆羹( gēng)
C.蹴尔而与之( chù)
D.乡为身死而不受( xiàng)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乞人不屑也( )
②不辩礼义( )
③得我与( )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
(3)将下列句子泽成现代汉语。
①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_________
(4)你赞成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吗?今天应不应该提倡这一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
中考链接
(四川内江中考,6-9)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第1-4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面句子中,对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灾祸)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样)
C.万钟于我何加焉(好处)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到)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朝而往,暮而归
B.得之则生 或以钱币乞之
C.乡为身死而不受 好为《梁甫吟》
D.所恶有甚于死者 求石兽于水中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散文善用排比和对偶。本文第二段大量使用了排比句和对偶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且富有文采和气势。
B.本文阐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孟子认为,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C.本文第一段论证思路清晰。先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再从反面论述为了“义”可以舍生,接着再正面论述为了“生”可以不择手段。
D.“本心”即天性,天良。作者用一般人和乞丐都不能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并对失去本心接受“万钟”的行为进行了嘲讽和批评。
4.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文:______________
综合性学习
(山东东营中考)综合性学习。
在我国,“义”文化意蕴丰厚,深入人心。请你参加“‘义’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源流追踪
(1)“义”甲骨文作“”,从“”从“”。“”即“祥”;“”,兵器。与战前占卜的吉兆有关。“再卜色变,遽告不义,公乃令偃旗”中的“义”便是用其本义:____。“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中“义”则引申为:____。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义”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之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史记·屈原列传》)
②“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宋史·文天祥传》)
③孔子闻之日:“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吕氏春秋》)
答:__________________
“义”远流长
(3)“端午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心怀大‘义”’文化传承活动,请提出一项倡议。
答:__________________
9鱼我所欲也 答案
基础练习
1.D A.屑xiè。 B.蹴cù。C.丧sàng。
2.B“加”在此处应解释为“益处”。
3.A正确翻译应为“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提升练习
1.答案(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A主要观点应是“舍生取义”。
3.答案(示例1)读《论语》懂不耻下问
(示例2)看《水浒》知除暴安良
模拟练习
1.D D项的两个“是”都是“这”的意思。A.“之”依次为: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指代“乞人”。
B.“为”依次为:为了/被。C.“而”依次为:表并列/表转折。
2.答案(1)C(2)①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②同“辨”,辨别③同“德”,感恩、感激④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3)①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②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啊!(4)(示例1)赞成。在当今社会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示例2)赞成。要见义勇为、为正义的事业而献身、做于国于民于人有益的事。(示例3)不赞成。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应该认清与远离。
中考链接
1.D“得”同“德”,感恩感激的意思。
2.B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A.转折连词,却/连词,表修饰。B.两个“之”全都做代词,它。C.连词,为了/动词,在本句中可译作“唱”。D.介词,比/介词,在。
3.C 根据所给选项逐一从选文中找到段落或句子来分析判断。选文第一段中有“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四句话,是论证有比“生”更让人希望的,那就是“义”,所以C项不正确。
4.答案 假如人所喜欢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手段,哪种手段不可以使用呢?
综合性学习
答案(1)神灵佑助的仁道、公理之战合乎正义
(2)(示例1)坚持真理 忠君爱国 大公无私(示例2)洁身自好 共赴国难 清正廉洁(3)(示例1)举办“心怀大‘义”故事会,讲述中国古往今来先贤圣哲、明君忠臣、领袖英雄“行大义”的典故史实。(示例2)开展“‘义’义探究”读书报告会活动,评说经典著作阐释的“义”的思想内涵。(示例3)组织“‘义’行中华”论文征集活动,阐述当今时代传承“义”文化的意义、途径、措施等。(示例4)开展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活动,研究屈原的生平、著作、思想影响等,在班内进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