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6 驱遣我们的想象
基础练习
1.下列加粗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桥堍(tù) 驱遣(qiǎn) 飞掠(lüè)
B.契合(qiè) 拘泥(jū) 几缕(Iǚ)
C.着手( zhuó) 苟安(gōu) 怅然(chàng)
D.记载( zǎi) 企鹅(qǐ) 潜水(qiǎn)
2.下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唯有迎上前去,才够得上“享受生活的战斗的快乐”。
B.(它们)只想躲避暴风雨,无异于不愿看见格外清明的天地。
C.这样地提问,似乎是在研究,在考查,可是也领会不到这两句诗的意思。
D.蠢笨的企鹅,畏缩地在崖岸底下躲藏着肥胖的身体……
3.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 一首歌谣,____口头唱,____要刻呀,漆呀,把它保留在什么东西上。
(2)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____了。
(3)我们____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A.虽然 还 拓展 鉴赏
B.不但 还 扩大 鉴赏
C.虽然 但是 扩大 欣赏
D.不但 而且 拓展 欣赏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于是所谓文艺,从外表说,就是一篇稿子,一部书,就是许多文字的集合体。
B.或者再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
C.于是禁不住激昂地叫道:“让暴风雨来得厉害些吧!”
D.那意境是什么呢?就是不避“生活的战斗。”
提升练习
1.赏析下面句中加粗部分的表达作用。
(1)古今属于各种门类的文艺,我们所接触到的,可以说,没有一种不是文字的集合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tù,桥两头靠近平地之处)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先就作者的方面说。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他准备写的不是普通的论说文、记叙文;他准备写的是文艺。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查那些写了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是增减的。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运用文字进行文艺创作追求的目标是什么?为实现这一目标,作者需要做好哪几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一句中的“决”字有什么表达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一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模拟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爆款文章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李枚琦
①“爆款文章”是近几年兴起的名词,但若要追溯源头,我首先想到的是“洛阳纸贵”的典故。左思一篇《三都赋》,令众人争相传抄,与“不转不是中国人”的热度颇有几分相似。就在一百年前,以《新青年》为阵地的新文学和以鸳蝴派为代表的旧派小说齐头并进,各自在读者市场上占据了半壁江山。
②但我们并不会用“爆款文章”去形容上述作品.为什么?
③“爆款”一词原指商品市场上供不应求的情景,强调的是其人气之高。当用“爆款文章”时,已经默认了文章的商品属性,但对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人来说,文章的价值不局限于此。曹丕曾豪情万丈地说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创作不仅是文人参与社会治理的一种途径,更是他们扬名后世的方式。古有忧国忧民的屈原、杜甫,今有以笔为武器的鲁迅。这些熠熠生辉的文人,定义了国人对“文章”的印象。但资本主义的大工业生产让“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如若文化产业以利益为导向,就势必要遵循商业市场的原则。作为爆款商品,某种程度上营销推广、销售数量比产品质量、售后反馈更重要。爆款文章中也不乏内容有深度的作品,但即便再深刻,也无法掩盖其商品的本质。反观屈原、杜甫和鲁迅的创作,与当今争夺阅读量和广告位的爆款文章一对比,差异显而易见。
④爆款文章的诞生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因特网与智能手机的出现,让文章发表不必完全依赖于出版行业,申请一个微博或微信公众账号,就可以发文章。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使“写”的门槛已经低到几无筛选功能。而二十世纪初执笔为文的作家们,要么经过严格的旧学训练,要么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鲁迅曾自嘲,其母亲对张恨水小说的偏爱甚至超过了自家儿子的文章,但即使是作为旧派文学代表的张氏小说,其实也是非常漂亮严谨的章回体,在今人看来依然有其审美价值。另一方面,读者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九年义务教育的推行使文盲率大幅下降,但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依然形成了受众市场的趣味分层,爆款文章面向的恰好是基数较大的群体层。夺人眼球的标题、标新立异的观点、反主流的态度,也成了爆款文章的创作原则。它挑战的是读者价值观的极限.这种“挑战”也正是其备受诟病的原因之一。
⑤常有人问:如何才能写出10W+的爆款文章?似乎没见过谁问如何才能成为乔布斯、马云或莫言。难道爆款文章真的门槛很低,是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
(选自2017年12月7日《南方周末》,有删改)
1.本文讨论的是“爆款文章”,作者为什么却先从《三都赋》等文章说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爆款文章”诞生的因素有哪些?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③段画线句主要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链接
(江苏连云港中考,17-1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用文化滋养时代的心灵
李洪兴
①2018年的第一天,不少人走进国家图书馆,一睹《四库全书》真容。参观之余,领一页字帖,坐在展厅里一笔一画地抄写书中内容。文化的书函,在这样一次“观四库、抄经典”的读者体验活动中被打开。
②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故宫打开《千里江山图》卷轴,中国美术馆展示徐悲鸿的“奔马”与“战马”……在不同场地、以适宜的方式择精品而展,成了打开文化的一种共同选择。人们在“拈花”之间,感受到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经典散发出文化的沁人芳香。
③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这个传,不仅是传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无论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
④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有的场所作为历史遗迹,长期以“保护”的名义被“铁将军”把门;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着掖着,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开放的文化有着更大辐射力,就像故宫博物院,开放区域越来越大,展出文物越来越多,文创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⑤面对文明的瑰宝、文化的结晶,人们会有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让现代人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感受这些文明的宝藏,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趣味,有利于滋养时代的心灵。这又何尝不是美好生活、全面发展所需?只有真正推开文化的大
门,让更多的人走进去,才能在新时代实现“美美与共”。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有删改)
1.请简要概述第④段的论述层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全文,阐释最后一段中“美美与共”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门(“門”),象形字,古代双扇为“门”,单扇为“户”,是人们“入必由之,出必由之”的咽喉。《博雅》中说:“门,守也。”它道出了“门”的另一功能——防守,防寒防盗避邪祟。因此,门也关乎一家人的吉凶祸福。新春伊始,人们要贴门神、贴门联(门对),一则驱鬼辟邪,一则喜庆热闹,由此形成了中国的对联文化。
材料二 古时的典章制度对门的油漆颜色、铺首兽面、门环用材、门钉数量等都有详尽的规定,仅从住宅的大门便可知道居住者的等级地位。例如,门的油漆颜色有红色、绿色和黑色之别,红色被赋予了高贵的意义,豪门大户多用朱门。门的数量在城楼设计、宫廷建筑中,也有严格的等级,《营缮令》中规定:都城每个城门可开三个门洞,州县依次递减。
材料三 中国古代将一个家庭的家风称为“门风”,将一个家族的资望称作“门望”:按等级地位有“豪门”“寒门”之分。“门”这个建筑构件成了家庭的显著标志,至今还流传有“光耀门楣”“书香门第”“门户之见”等成语。
“门”最基本的功能是开关,因此对具有这种功能的某些抽象事物,人们也用与“门”有关的词语来表示,例如“心门”“国门”。打开心门,即用包容的心态去对待有别于自己的看法:打开国门,即广泛地和别国进行交流。
(1)下面是两幅卉城门的图片,请根据所给材料中的信息,判断古城的等级。
图一 图二
①图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图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
春风 自有 常入户 明月 为扫门 喜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以上材料,从“家庭标志”和“词语发展”两方面谈谈你对“门”的认识。
①“家庭标志”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词语发展”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驱遣我们的想象 答案
基础练习
1.A B.契qì。C.苟gǒu。D.潜qián。
2.C“考查”应为“考察”。
3.B本题考查对关联词语和近义词的辨析运用能力。要根据句意,尤其是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确定用词。(1)根据“口头唱”与“要刻呀,漆呀……”之间的递进关系确定B、D,排除A、C。(2)根据“眼界”可确定填“扩大”,因为“拓展”多与“领域”等词搭配,不与“眼界”搭配(“拓宽”可以)。(3)根据“文艺”“美感”可确定填“鉴赏”。据以上分析,可确定选B。
4.D句号应在引号外面。
提升练习
1.答案(1)“没有一种不是”采用双重否定,语气强烈,更肯定地表达了“各种文艺无一例外都是文字的集合体”这一意思:
(2)“也许”表猜测,表示不确定,符合实际,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2.答案(1)文字对于作者与读者的作用。
(2)追求的目标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作者要做到两点:①着手创作,要对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并对其进行具体描写,作想象的安排;②动手写,要用最适当的文字,还要修改或增减。
(3)“决”在此处的意思是“一定”“必然”,加强语气,突出强调文艺创作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集合在一起。
(4)比喻论证。将“文字”比作“桥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文字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连接作用。
模拟练习
1.答案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爆款文章”特质的论述;与当今所谓的“爆款文章”形成对比,突出强调了真正的好文章应该不仅仅在当时有着超高的人气,而且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能够扬名于后世。
解析 本题考查对议论文开头段作用的分析能力。首先明确这一开头段写了什么——《三都赋》令众人争相传抄,新文学和旧派小说齐头并进。然后思考该段与下文内容(论述“爆款文章”特质)、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中心观点(真正的好文章应该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有什么关系。最后组织语言简洁作答。
2.答案 爆款文章的诞生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因特网与智能手机的出现,让文章发表不必完全依赖于出版行业,导致爆款文章的门槛很低。读者的需求也发
生了很大变化。虽然九年义务教育的推行使文盲率大幅下降,但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依然形成了受众市场的趣味分层,爆款文章面向的恰好是基数较大的群体层。
3.答案 举例论证。列举屈原、杜甫、鲁迅等文人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创作不仅是文人参与社会治理的一种途径,更是他们扬名后世的方式。
4.答案 首先提出“爆款文章”这一话题,列举左思等人的作品,指出这些作品虽然人人传诵但人们不会用爆款形容它们这一事实,引发读者思考;然后采用摆事实、讲道理、引用论
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指出了爆款文章的特征——具有商品属性;接着从时代与读者两方面着手分析爆款文章诞生的原因;最后用反问的句式总结全文,表达作者对爆款文章的态度。
中考链接
1.答案 首先提出“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这个观点;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文物开放的重要性;最后指出只有文物开放(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干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2.答案 举例论证。有力论证了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的观点。
3.答案 ①感受文化芳香,滋养时代心灵;②实现价值增值;③涵养文化自信;③形成文化观念、审美趣味;④发展更全面,生活更美好。(答出四点即可)
综合性学习
答案(1)①都城 ②县城 (2)喜延明月常人户,自有春风为扫门。
(3)①门的颜色标志着家庭的不同地位(以“豪门”“寒门”称呼不同等级地位的家庭);中国古代将家风称为“门风”,将家族的资望称作“门望”(把有读书传统的家庭称为“书香门第”,把为家庭争光叫作“光耀门楣”)。②“门”为象形字,本义是进出房屋所经由的、具有开关功能的事物;后来也用以指称具有开关功能的某些抽象事物,例如“心门”“国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