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部编版 八年级下
七下第三单元后课外古诗词诵读
习题讲解
一、文学常识填空。
1.《竹里馆》作者是 ,字 ,号 , 代著名 、 。
2.《春夜洛城闻笛》作者是 ,字 ,号 , 代伟大的 诗人,被后人誉为“ ”。
3.《逢入京使》作者是 , 代诗人。官至嘉州刺史,世称“ ”。
4.《晚春》作者是 ,字 ,唐代 家、 家、 家,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为“ ”之首。
王维
摩诘
摩诘居士
唐
诗人、 画家
李白
太白
青莲居士
唐
浪漫主义
诗仙
唐
岑参
岑嘉州
韩愈
退之
文学 思想 教育
唐宋八大家
二、根据原文填空。
5.独坐幽篁里, 。
6. ,明月来相照。
7.谁家玉笛暗飞声, 。
8. ,凭君传语报平安。
9.杨花榆荚无才思, 。
10.故园东望路漫漫, 。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散入春风满洛城
马上相逢无纸笔
惟解漫天作雪飞
双袖龙钟泪不干
三、按要求填写句子。
1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气质的人物活动,却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诗句是: , 。
12.《竹里馆》中抒写诗人悠然自得,把明月视为知音的诗句是: , 。
13.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诗句是: , 。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4.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以声传情的诗句是: , 。
15.《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 是: , 。
16.《逢入京使》中描绘诗人偶遇老友,万分喜悦,并托友人捎信向家人报平安的诗句是: , 。
17.《晚春》中写暮春时节,花木仿佛知晓春将逝去,所以特别珍惜春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本色的句子是: , 。
18.《晚春》一诗中表面揶揄“杨花榆荚”无才思,实则表达对它们更深层次的赞许的句子是: , 。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四、诗歌阅读。
(一)竹里馆
王 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9.诗中的“幽篁”是什么意思?
20.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1.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述该诗所展现的画面。
本诗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幽篁”指的是幽深的竹林。
提示:该诗写了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为伴的情景。
(二)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2.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
?
“折柳”指《折杨柳》,是汉代乐府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因此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同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23.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24.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散”字准确地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起了旅人的情思。
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三)逢入京使
岑 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5.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作简要赏析。
诗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泪下如雨湿袖难干,借以表达自己深切思念亲人的心情。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诗人托入京使捎话时内心的波澜起伏,可见一斑。
26.“龙钟”“传语”分别是什么意思?
27.“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龙钟”形容沾湿的样子。“传语”是“捎口信”的意思。
对故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四)晚 春
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28.一、二句写出了怎样的晚春景致?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29.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花木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
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五、诗歌拓展阅读。
(一)墨 梅①
王 冕
我家洗砚池②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 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30.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
31.诗人借墨梅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品格?
。
花色淡墨,花香清芬。
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二)渡汉江①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 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32.诗歌前两句中的“断”和“复”反映了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33.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敢”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信,精神极为痛苦。
诗人一方面固然在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遇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六、诗歌对比阅读。
【甲】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乙】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 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4.两首诗里“远行人”“一人”分别指谁?
都是指诗人自己。
35.两首诗的后两句都是诗人的想象,这从哪两个词语上可以看得出来?
36. “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想得、遥知。
抱着膝盖,对着孤灯,形影相吊一直坐到深夜。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凄苦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