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土地改革
教学目标
1.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政策、过程和结果。
2.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到的作用。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地问题才真正得到了解决。尤其是当今“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使学生更加热爱共产党。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本课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在新解放区开始分期分批地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学习难点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由于理论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把握。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土地所有权的改变,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巩固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化解难点。
学法指导
纵向联系法、讲解法、例证法。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创设情景 激情导入]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图片,从中我们读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当家作主等。)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具体情况请看书。(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学案引导 自主学习]
见课前预习部分。
[聚焦主题 合作探究]
企盼土地——中国农民的千古梦
师: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两千多年来,广大农民都憧憬着“耕者有其田”这样一个梦想。当年,李自成高举“均田免粮”的旗帜攻入北京,洪秀全高呼“有田同耕”口号占据了大清半壁江山,孙中山更是提出了“平均地权”以试图实现共和理想。那么新中国成立时,农民拥有土地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同学们先来看下面的表格:
材料一:
阶级项目 地主、富农 贫农、雇农和中农
占农村人口 不足10% 90%以上
占有土地 70%~80% 20%~30%
思考: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谁的手中?
材料二:四川大地主刘文彩:占有大量土地,他依靠对农民的残酷剥削,过着奢华的生活。住的是被装饰得富丽堂皇的庄园;当时在他家干活的雇农却难以住上完整的茅屋。他却坐享其成。
农民唐礼福:他家有件棉衣,已祖孙多代穿了162年。传到他这代的时候,已补丁摞补丁,看不出它的模样了。农民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更不要说买新衣服穿了。可以说劳而无获。
师:看完了上述材料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总结土地改革的原因。
生:1.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2.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的要求。
3.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的需要。(这一条学生很难总结出来,老师在总结时补充说明
【设计意图】
运用旧中国土地占有情况的表格和四川大地主刘文彩和农民唐礼福的生活状况的对比等史料,分析土地改革的原因,培养了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师过渡: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种状况是如何改变的?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土地改革是怎么进行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1.农民长期遭受剥削的根源是什么?农民什么时候彻底翻了身?——(中国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土地改革后。)
2.毛泽东也很感慨地说:“很短的时候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制不住。”如果你是国家最高领导人,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请简单说一说具体的做法?——(进行土地改革……)那么在土改中,当时是怎么做的呢?——(我党总结了过去领导土地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又适应建国后的新形势,在1950年6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成为指导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
请看投影资料,试分析此次改革的目的、主要地点、步骤和结果: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也分给地主同样的一份,使地主分子在劳动中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
《土地法》还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将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以利于早日恢复和发展生产。从1950年冬开始,有步骤地分期分批地进行。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到1952年除了新疆、西藏等部分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外,我国大陆普遍实行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剥削制度,使广大农民分得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批生产资料,而且不必每年再向地主缴纳约3 000万吨以上的粮食和地租。
——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主要地点在新解放区,仅限于大陆不包括台湾。
步骤是1950年冬开始,有步骤地分期分批进行。
结果是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家具等。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约350亿公斤粮食的地租,农民真正得到了解放。总的看来,解放前很多农民房无一间,地无一垅,终年饥寒交迫,土改以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为什么要保存富农经济,根据新中国成立前后政治形势分析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形势已经根本不同,现在全国人民的基本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经济建设。全国各族、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革命大团结,已经在政治和组织上形成,富农的政治态度,也比以前有了改变,保存富农政策,能够争取富农中立并且能更好地保护中农,去除农民在发展生产中某些不必要的顾虑。所以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阶段中都是要保存富农经济的。)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中《土地改革》图和课本第相关插图,形象地了解土改经过和农民的心情,通过讨论加深理解土改的历史意义。
1.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2.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起了巩固的作用。因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3.通过资料说明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
资料1: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最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资料2:毛泽东也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资料3: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总结梳理 整合提高]
土地改革实现了孙中山先生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目标。孙中山先生把民生问题概括为衣、食、住、行四个要素。时代在发展,而民生要素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变化。放眼中国,如何在民生问题中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是老百姓既关心又期盼的大事,同时也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逐步达成的一个共识。2005年以来,中央采取了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体现了党中央对农民殷殷的人文关怀。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农业发展新阶段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采取的重大举措,被称为继20世纪50年代初实行土地改革、80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中国农村“第三次革命”,当然“三农”问题要圆满解决任重而道远。
[当堂检测 反馈矫正]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板书设计]
本课需要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认识、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上课时要有效利用课本插图,同时让学生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