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钢铁长城
教学目标
1.了解陆、海、空军的建设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导弹部队的发展历程。
2.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收集课外资料、观看影像资料等,说明人民陆军、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发展过程的历史,培养学生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国防现代化即钢铁长城的形成原因,认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比较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从而使学生树立起为中国的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陆、海、空军的建设。
难点:理解“钢铁长城”的含义。国防力量的强大和综合国力增强的联系,理解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一、创设情景 激情导入
多媒体展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中国的万里长城图片,教师提问:当时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在军事上抵御北方民族的入侵,在政治上巩固秦始皇的统治。现在我们已经把长城作为国防的象征,如今那古老的泥土城墙已被现代化装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这座钢铁长城所取代。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巨大发展变化。以此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感知历史的同时,初步了解我国的国防和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筑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钢铁长城。那么,我国的国防力量是怎样发展壮大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开始新课的学习。
二、学案引导 自主学习
1.自读教材。
2.结合学生用书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
三、聚焦主题 合作探究
探究一:陆、海、空军的建设
【活动一】阅读教材,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国庆阅兵中受阅的坦克方队图片。
1.教师引导:哪位同学知道新中国建立的时候,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是哪种军队?
学生:陆军,兵种也比较少。
多媒体展示现代陆军多兵种的变迁画面,让学生试着说一说画面中提到的陆军具体兵种有哪些?
教师要多加鼓励和引导,让3-5名学生先后发言,教师针对性地进行评价提示,力求达到最后一名学生能较为准确、全面地说出答案。在这些同学讲述的同时,班上所有学生的脑海里都能清晰地浮现出现代陆军的变迁过程。
教师明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陆军的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发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
【活动二】 自读教材,多媒体展示华东海军、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的图片。
教师引导: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名称是什么?是刚才展示的第几幅图片?
学生: 华东军区海军。第一幅。(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 20世纪50~70年代,人民海军的发展历程
毛泽东话语:“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毛泽东说的话最终实现了吗?
多媒体展示中国核潜艇整装待发图片、辽宁舰图片。
教师引导: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卫祖国边疆的安全,我国在1970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出什么完成了多次科学试验和对外出访任务?接着,海军又陆续装备了我国自己制造的什么先进装备?
学生:导弹驱逐舰;核潜艇。
3. 多媒体播放海军发展的历程课件以及不同时期中国的国力、军事实力对比图。引导学生思考: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海军现代化水平有了怎样的提高?
不断补充新型舰艇:海军兵种发展为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海军的装备也发展成为驱逐舰、护卫舰、核动力攻击潜艇、核动力战略潜艇、常规弹道导弹潜艇、常规动力潜艇等。活动范围也逐步扩大。(教师要提前备好课,为学生解说一些军事术语和专有概念。)
4. 多媒体展示辽宁舰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上面的图片是2012年9月我国研制成功并交接入列的第一艘航空母舰,你知道它的名称是什么吗?
学生:辽宁舰。
5. 根据教材75页“动脑筋”,组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提示:旧中国国力较弱,海防松弛,无力抵抗外国的进攻。可联系甲午中日战争、中法战争中海军的失败进行说明。
而新中国有坚强的国力作后盾,也有强大的现代化海军国防力量。可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进行说明。
【活动三】学生自学教材后,多媒体展示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战斗英雄蒋道平在涂有5颗星的战机里的图片及歼—10战机图片。
6. 教师根据76页“相关史事”对两幅图片进行解说后,引导学生思考:
新中国的空军怎样建立和发展起来?
(1) 新中国的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早期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后来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能够装备自制的歼击机、轰炸机、强击机等。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提升了现代化装备水平,成为保卫国家领土的钢铁卫士。教师小结、过渡: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不但在陆军、海军、空军方面取得长足进展,而且在导弹部队方面也有重大突破。
探究二:导弹部队的发展
多媒体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国庆阅兵中受阅的核导弹方队图片以及水下发射导弹、发射地空导弹的图片。
教师根据教材第77页和第78页的“相关史事”进行讲解,并进一步明确:中国军队中最年轻、最现代化的一支部队——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已发展成为共和国的一支精锐之师,它多次圆满完成战略导弹发射训练任务,它已经形成了核条件下的生存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核反击作战能力。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78页“知识拓展·百万大裁军”,了解“科技强军”的涵义:在新时代里,军队强大主要靠的是科技含量。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并明确现在我国的导弹部队已经是我国的第二炮兵部队,担任着核反击的任务,但我国政府声明绝不先使用核武器并绝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产生想为祖国现代化的国防建设奉献出自己力量的勇气。
1.什么时候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1957年)
2.导弹部队担任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核反击)
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介绍有关我国研制原子弹和导弹,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情况,指出: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青年学生应该向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学习,树立起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四、当堂检测 反馈矫正
根据下列问题,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重新归纳本课内容,并完成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突破本课教学难点:理解“钢铁长城”的含义。
(1)本课主要讲述了哪些重要内容?根据这些内容你能说出“钢铁长城”的含义吗?由新中国的“钢铁长城”,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2) 由新中国的“钢铁长城”,你能得到哪些的认识?为祖国国防事业的迅速发展而自豪;为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而自豪;为祖国更加繁荣而努力学习等。
课后活动
搜集我国历次阅兵所展示的军事装备的图片,加上说明,在班里办一个展览,展现我国军事装备的进步。
提示:收集资料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如查找网上资料、查找图书资料、旧照片等。也可收集有关海军、空军、导弹部队的装备情况等相关文字资料,进行一次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演讲比赛。
五、当堂检测 反馈矫正
见《名师学案》部分。
六、当堂检测 反馈矫正
见《名师学案》部分。
七、板书设计(要求学生自己学习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框架)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可指导学生收集课外资料阅读课文.观看图片资料、音像资料,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获得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国防现代化即钢铁长城的形成原因,认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演示人民海军空军发展的历程,进行不同时期的国力、军事力量的对比,在比较中体会国家的强大与国防力量增强的关系,提高通过比较掌握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