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获得以下基础知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建立后,美、苏对中国的外交态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周恩来在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中所作的贡献。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新中国在国际上自主形象的确立,是经过了与国际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破坏进行坚决斗争的结果,表现了中国共产党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非凡气度。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难点:建国初期国际关系的特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一、创设情景 激情导入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学期的相关知识:中国是怎样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遭受外来侵略,腐朽的满清政府无力还击,被动外交,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断地丧权辱国。)承上启下,教师明确:近代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是: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那么,新中国建立以后,外交状况又是什么样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二、教材引导 自主学习
1.自读教材。
2.结合学生用书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
三、聚焦主题 合作探究
探究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学生预习教材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
(1) 新中国刚建立时,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多媒体出示毛泽东语录: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明确: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 首先与中国建交的是哪个国家?
多媒体展示毛泽东和斯大林图片,教师结合第80页“相关史事”进行解说后学生回答。
答案明确:苏联。
(3)当时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在外交上对新中国采取的是什么态度?
答案明确: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教师明确:当时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所以对愿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新中国采取了坚决支持的政策。而美国却是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处于敌对状态之下,所以要孤立和封锁新中国。为了打破这种封锁,新中国的缔造者们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终于打开了局面。
2. 周恩来与哪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多媒体展示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图,教师结合第81页“相关史事”进行解说后学生回答。 (学生:印度。) 教师引导:除了印度之外,还有一个亚洲国家也与中国发表了联合声明,有同学知道吗?
答案明确: 缅甸、印度。
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可组织学生进行“接龙”活动)
答案明确: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4.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何意义?
答案明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现在已经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探究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多媒体展示万隆会议期间的周恩来图片,教师结合第81页“相关史事”进行解说后学生回答。
1.新中国为了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派周恩来等参加了哪次会议?
答案明确:万隆会议。
2.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明确: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3.遇到了什么困难?
答案明确:这次会议的参加者是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都反对殖民主义的侵略,但因各国社会制度不同,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国家利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主张。
4.在上述情况下,周恩来作出什么贡献?
答案明确:他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5.小组合作探究: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你认为周恩来为什么能够改变万隆会议的航向?
本环节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小组代表展示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后,教师明确:周恩来坚决执行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有丰富的谈判经验,外交能力出类拔萃,处理重大事情时能从容不迫、急中生智、灵活应变,及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平息了会议中的许多争论,扭转了会议航向。
教师小结:万隆会议为与会国提供了难得的相互接触的机会,使亚非国家能够自由地互相接触。这种面对面的接触促进了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加强了亚非国家的团结,是和平共处的生动体现。尼泊尔代表团团长说:“最重要的事实是到处洋溢着亚非团结感。这种团结感是这样强烈,连那些反对公理并且跟着另外一方跑的人最后都不能不同意,因为他们不想违背潮流。”甚至连美国舆论也被迫承认,某些代表的亲美发言“没有对会议的结果产生任何影响”,“几个信仰美国哲学的亚洲朋友的声音很快就沉寂下去了”。万隆会议的成就是亚非人民团结合作、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精神的结晶,是与会各国共同努力的结果。万隆会议的胜利也是与周恩来总理和他率领的中国代表团的不懈努力分不开的。周总理为推动会议成功、为促进亚非团结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与各国代表进行广泛接触,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相互了解,为后来许多国家与我国建交创造了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说,万隆会议是战后两极世界向多极世界演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6.指导学生综合教材内容和第82页“自由阅读卡” 周恩来和日内瓦会议文字及图片资料,进一步体会周恩来的外交才干和人格魅力。谈谈“求同存异”方针的意义。
答案明确:“求同存异”方针不但能在社会制度不同的亚非国家之间架设友好相处的桥梁,也能使得许多本来敌对的国家和平共处,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当然也为新中国国际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总结梳理 整合提高
运用下列问题链,引导学生从新角度重新归纳本课知识(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领域主要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2)比较新旧中国在外交领域的主要不同点,由此你得到哪些认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做简单小结,并为下节课《外交事业的发展》的学习做铺垫。布置课外活动任务,预习下节课内容,收集有关新中国外交领域的信息,为活动课做准备。
五、当堂检测 反馈矫正
见《名师学案》部分。
六、板书设计(要求学生自己学习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框架)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理解新中国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全面辩证地分析大国间关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