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设 计
课题 6.1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课时 1
班别 教 具
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1)概述人体通过眼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部分的功能。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尝试观察瞳孔大小变化的情况并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
重点 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难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习惯,树立爱护眼睛的意识
教 学 过 程
内容及流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 备注
明 确 目 标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复习提问,检测上节课知识 (1)肾小球是什么球?构成肾小球的毛细血管都与什么血管相连?出球小动脉两端与什么血管相连? (2)什么是原尿与尿液? (3)排尿对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有何意义? 导入:前行的路上有障碍,我们都会让开;看到惊险一幕,会本能的大叫……这些都是我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人对外界环境有哪些感知方式?分别靠哪些器官或组织完成的?
今天我们先来探究:视觉感知。 3、出示学习目标,同学齐读,理解。
内容及流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 备注
实 施 目 标 二、自主预习 梳理新知 1.视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 、 、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 等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 ,这些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给 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视觉。 2.人的眼球中 调节负担过重, 过度变 且不能恢复原状,甚至眼球的前后径过长,那么,远处物体的光线通过晶状体等折射所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 方,这样看到的则是一个模糊不清的物像。这种看不清远处物体的眼叫做 。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目标导学一:眼和视觉
教师展示一个用的布遮盖的塑料箱,里面放着一个苹果形状的厨房用计时器。 教师:下面我们邀请三位同学来检验一下箱子里是什么东西?——请第一位同学用手伸进布下面摸一摸,第二位同学用耳朵凑近听一听,第三位同学偷偷看上一眼。然后将你们的判断写在纸上。 教师:这些同学分别通过那种感觉认识这个物体? 学生:触觉、听觉、视觉。 教师:也许在认识这个物体中我们没有用到,但当我们感知其他外界事物的时候,我们还会用到哪些感觉? 学生:嗅觉、味觉、温度感觉(可能需要老师举例提示) 教师:同学们也看到了,刚才辨别计时器时,最快和最正确的同学应用了自己的视觉。视觉是我们感知外界信息最重要的手段。所以眼睛对我们来说就非常重要。 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眼睛的窗户在哪里呢?(出示猫的瞳孔变化图)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幅图画的区别,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学生:中午光照强,猫的瞳孔就眯成一条线;晚上光照弱,猫的瞳孔就变成圆的了。 教师:我们的眼睛有没有类似的变化?让我们先拉上窗帘,对着镜子观察一下自己的瞳孔;然后打开窗帘和灯,再次观察一下。 学生:我们的瞳孔也在光线暗的时候变大,光线亮的时候变小。 教师:瞳孔是眼睛的窗户,它通过调节改变自己的大小,调节进入眼球的光线的强度。光线进入眼睛后,又怎样形成了视觉呢?
内容及流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 备注
实 施 目 标 (出示眼的结构示意图)这里有一个凸出的结构,哪位同学认识它的名字? 学生:晶状体 教师:这是晶状体的侧面图,它的形状和我们熟悉放大镜很相象。 学生:在教师帮助下总结: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 虹膜保证了光线只能从瞳孔进入眼球;巩膜保护了眼球;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 教师:仅仅在视网膜上呈现了清晰的图像还不够,还必须将图像的信息通过视神经传递给大脑的一定区域,才能形成视觉。 目标导学二:近视及其预防 1.大家看看班有多少位同学戴眼镜?他们戴的都是什么眼镜? 学生统计并做出判断:近视镜。 那么近视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大家阅读教材,结合图4-50,分析近视的成因。 学生分析,表达交流。 教师强调:晶状体调节紧张引发的近视眼叫假性近视,如果这时注意保护视力,消除使晶状体过度紧张的因素,做一些按摩放松自己,视力可以好转和恢复到正常。但如果进一步发展到眼球前后径过长,也就是说晶状体和视网膜中间的距离加长,这时无论你怎么调节自己的晶状体,远处射来的光线经过折射都只能在视网膜前面成像,我们在视网膜上只能获得模糊的影像。这就是真性近视。 对于近视我们有什么矫正的办法吗? 学生:戴眼镜。 教师:戴什么样的眼镜呢?哪位同学愿意描述一下自己配近视镜。 学生:中间薄,四周厚。 教师:这种镜子正好和放大镜相反,我们叫它凹透镜,凹透镜可以发散光线,然后再经过角膜、瞳孔等结构,就可以使物像正好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2.请几位近视眼的同学谈一谈近视心得,让其他同学引以为鉴。 3.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教材图4-51总结预防近视的方法。 学生熟记“三要”、“四不看”,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视觉感知,课下请同学们预习其他的感知。
内容及流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 备注
检 测 目 标 1.有人把人眼比作一架照像机,则镜头为 ,光圈为 ,胶卷为 2.有失明者,经检查眼球结构无损,那么他可能是 或 中枢发生病变。 4.根据右图完成下列各题 。 a.你能看到远处的一棵树,是因为它反射的光线形成的物像是落在[ ] 上,这个信息通过[ ] ,传到 ,而形成视觉。
板 书 设 计
领 导 评 课 意 见 学校检查记实
教学后记
教 学 设 计
课题 6.1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课时 2
班别 教 具
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1)概述人体通过眼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部分的功能。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尝试观察瞳孔大小变化的情况并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
重点 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难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习惯,树立爱护眼睛的意识
教 学 过 程
内容及流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 备注
明 确 目 标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复习提问,检测上节课知识 (1)近视眼的病因是? (2)不同的人种,眼睛的颜色会有不同,有的呈黑色,有的呈蓝色,这是因为什么? (3)眼球里具有感光细胞的结构是什么? 导入:飞机从上空飞过,我们听到轰鸣声;课上,同学们讨论问题,踊跃发言……你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出示学习目标,同学齐读,理解。
内容及流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 备注
实 施 目 标 二、自主预习 梳理新知 1.耳分为 、 、 三个部分,外耳又分为 、 。中耳分为 、 、 ;内耳分为 、 、 。 2.听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的声波经过 传到 , 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 ,刺激了 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 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 3.当遇到巨大声音响时,应迅速 ,其原因是可以使 张开,保持 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振破 。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目标导学一: 耳的结构和功能 1.听觉的形成离不开耳,你知道你的耳有哪些结构吗?经常有小孩子对着别人的耳朵大声说话,结果造成别人听觉受损,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2.认真观察教材P84图4-52,认识耳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课上可以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指出图中或挂图中的各部分名称,并描述其功能。 目标导学二:听觉的形成、耳的卫生 听觉的形成 1.根据耳的结构图分析:外界的声波是怎样到达内耳的?学生分组整理并表达交流,小组间相互补充。外界声波→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
内容及流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 备注
实 施 目 标 2.阅读教材总结听觉形成的过程。 外界声波(收集声波)→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放大声波)→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3.我们从外界听到的声音都是和谐悦耳的吗?什么是噪音?噪音有什么危害? 保护耳和听力 思考讨论: 1、如果近距离看燃放烟花爆竹,你准备怎样保护听力? 为什么这样做? 2、洗澡时要尽量避免污水进入外耳道,这是为什么? 3、得了咽炎不及时治疗会引起中耳炎,这是为什么? 4、“耳屎”是外耳道的分泌物,它是脏东西吗?你是怎样处理耳屎的? 5、平时大家常用耳机听音乐,耳机会对听力造成损害吗?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归纳保护耳和听力的措施。 目标导学三:其他感觉器官 出示一组图片,请同学们说出是什么感觉器官在发挥作用。 学生总结:舌、鼻和皮肤在起作用。 四、课堂总结 我们知道人体的感知器官包括眼、耳、鼻、舌、皮肤等,这些感觉功能使我们全面、准确、迅速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及时作出判断和反应,我们要保护好它们。
内容及流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 备注
检 测 目 标 1.呼吸道感染的时候,还可能会发生中耳炎,这是因为病菌进入中耳,是通过下列结构中的( ) A、前庭 B、外耳道 C、咽部 D、咽鼓管 2.下列情况下,会使人的听力完全丧失的是( ) A.前庭受损 B.半规管受损 C.听小骨受损 D.听神经或听觉中枢受损 3.旅客坐在火车或汽车上时,即使闭上眼睛,也能够准确辨别行驶速度的变化和是否在上下坡,接受这种刺激的感受器位于( ) A.鼓室和半规管 B.前庭和半规管 C.前庭和耳蜗 D.鼓室和耳蜗 4.下列感受器中不能称之为感觉器官的是( ) A.眼 B.鼻 C.耳 D.感觉神经末梢 5.组成中耳的结构是( ) A.耳廓和外耳道 B.前庭、耳蜗、半规管 C.鼓膜、鼓室和听小骨 D.耳廓和耳蜗 6.两学生用尖锐的器物挖耳屎,以至戳伤导致耳聋的结构是( ) A外耳道 B听小骨 C.鼓膜 D.耳蜗
板 书 设 计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听觉感知: 耳的结构 听觉的形成与保护 二、其它感觉器官:舌、鼻、皮肤
领 导 评 课 意 见 学校检查记实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