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第二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第二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04 14:3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Sinae丝绸之国
china瓷器之国

史实篇 巧夺天工 领先世界
冶金 制瓷 纺织
行业 技术 成就
冶金行业









冶铜技术
冶铁技术
炼钢技术
行业 技术 成就
冶金行业 原始社会晚期:
商周时期:







掌握冶铜技术
青铜铸造繁荣

冶铜技术
冶铁技术
炼钢技术
四羊方尊 司母戊鼎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行业 技术 成就
冶金行业 原始社会晚期:
商周时期:
西周:
春秋中期: 发明生铁冶炼技术
战国中期:
西汉:
东汉:


掌握冶铜技术
青铜铸造繁荣
已有铁器
铁农具在黄河中下游推广
高炉炼铁
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冶铜技术
冶铁技术
炼钢技术
以河水为动力,通过机械装置,将水轮的圆周运动变为连杆的直线运动,往复循环,风囊连续开合,不断将空气送到冶炼炉内。

《盐铁论·水旱》:
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
农夫乐事劝功。
行业 技术 成就
冶金行业 原始社会晚期:
商周时期:
西周:
春秋中期: 发明生铁冶炼技术
战国中期:
西汉:
东汉:
两汉:
南北朝:
掌握冶铜技术
青铜铸造繁荣
已有铁器
铁农具在黄河中下游推广
高炉炼铁
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炒钢技术
灌钢法
冶铜技术
冶铁技术
炼钢技术
1.熟铁绕成盘状
2.生铁片放入熟铁间
3.密封入炉加热
4.生铁熔化而熟铁不熔,碳分布均匀,
反复锻打成钢
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灌钢法:
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熟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
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
行业 时期 成就
制瓷
行业 商朝 烧制出原始瓷器
东汉 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北朝 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唐朝 形成南青北白的制瓷体系,
开始大量输出国外
宋朝 瓷窑遍布全国,出现五大名窑
元朝 出现青花瓷
明清 瓷器品种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江西景德镇是瓷都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外销
青瓷 白瓷 青花瓷 彩瓷 珐琅彩
《咏景德镇兀然亭》
明·缪宗周
陶舍重重倚岸开, ? ?
舟帆日日蔽江来;
工人莫献天机巧, ? ?
此器能输郡国材。
行业 时期 成就
纺织行业 丝织
距今四五千年 世界最早养蚕织绸
商朝 出现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西周 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西汉 长安东西织室规模庞大,素纱禅衣技艺高超
开辟丝绸之路,远销国外
唐朝 技术高,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 品种繁多,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明清 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苏杭等地设织造局,
使用花楼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棉纺

(西汉)素纱禅衣 (明清)花楼机
行业 时期 成就
纺织行业 丝织
距今四五千年 世界最早养蚕织绸
商朝 使用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西周 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西汉 长安东西织室规模庞大,考古出土素纱禅衣,
开辟丝绸之路,远销国外
唐朝 技术高,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 品种繁多,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明清 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苏杭等地设织造局,
使用花楼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棉纺 元朝 黄道婆改进并推广棉纺织技术,改变丝麻棉比例
明清 棉纺织业普及,棉布逐步成为民众主要衣料
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海南岛的技术,改造织机,使这里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松江棉布,衣被天下”。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的著名论断:蒸汽机=水排十风箱。
水排——东汉
——提供了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之间的转换设备

风箱——宋朝
——解决了双作式阀门问题


思考:中国为什么与蒸汽机擦肩而过?

理论篇 形态多样,各具特色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模式,细分有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三类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中间细长者为私营手工业,活像旧时代的童养媳。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一 “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
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二 工匠之子,莫不继事。
材料三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
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
材料四 长期以来官营作坊的工匠主要来自官奴婢、刑徒和征调来无偿
服役的民间工匠。在强制劳动、囚徒式管理下,工匠常常怠工、
逃亡和起义。

古代手工业形态——官营手工业
请依据材料总结,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材料一 “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
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二 工匠之子,莫不继事。
材料三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
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
材料四 长期以来官营作坊的工匠主要来自官奴婢、刑徒和征调来无偿
服役的民间工匠。在强制劳动、囚徒式管理下,工匠常常怠工、
逃亡和起义。


优势:分工细致
工艺精湛
资金充足
设备先进
古代手工业形态——官营手工业
材料一 “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
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二 工匠之子,莫不继事。
材料三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
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
材料四 长期以来官营作坊的工匠主要来自官奴婢、刑徒和征调来无偿
服役的民间工匠。在强制劳动、囚徒式管理下,工匠常常怠工、
逃亡和起义。


劣势:技术封闭
成本高昂
管理腐败粗暴
工匠积极性低
古代手工业形态——官营手工业
是我国古代手工业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基础,但不利于技术推广,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
影 响
在资金、人才、技术方面占有绝对优势,明中叶前占主导地位。
地位
地 位
管理方式
政府直接经营、大作坊生产。
产品用途
官府专用、皇室御用。
劳动力
民间工匠、官奴婢、刑徒。
古代手工业形态——官营手工业
古代手工业形态——家庭手工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少部分投入市场。
巩固了自然经济,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农户。
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户的副业。
影 响
地位
地 位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劳动力
古代手工业形态——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作坊主及少量雇工,明以后大规模雇用工人。
产品大都用于交换,具有商品生产的性质;明中叶后规模逐渐增大,在一些行业中甚至超过官营。
影 响
地位
地 位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劳动力

现实篇 享誉世界,继往开来




香料、珠宝、音乐、宗教等
丝绸、瓷器、铁器、茶叶等
西







共商、共享、共建
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
西



课后作业:

1、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中国有三张“名片”:一是丝绸,二是瓷器,三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A.自然经济得到根本性突破 B.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C.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在世界领先 D.在对外贸易中中国一直居出超地位

2、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A.灌溉 B.冶铁 C.纺织 D.制瓷

3、“……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在泼墨山水
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这首歌描述了始创于元代的
A.白瓷 B.青花瓷 C.粉彩瓷 D.珐琅彩

4、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
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
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材料一 商代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青铜制造业已具有相当规模,青铜器种类增多,制作精巧,
造型准确,器身还出现了粗疏的动物纹或几何纹。商代后期,青铜器制作水平达到了高峰,
表现为器类繁多,造型庄重,花纹繁缛细密。西周时期……青铜器的突出特点是,器物上的
铭文长,有的多达三四百字……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资料。
材料二 古希腊人把中国叫做“塞里斯暠”,即“丝绸之国”。在古罗马,恺撒大帝曾身穿丝绸长袍
去看戏,引得在场的贵族羡慕不已,他们甚至不惜用相等重量的黄金去购买丝绸。后来上等
丝绸每磅竟值黄金12两,迫使皇帝下令禁止皇家穿用丝绸。
材料三 珐琅是一种玻璃质材料。清康熙年间,开始用进口的珐琅原料画在瓷胎上,烧制出珐琅彩。
——以上材料均出自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历史必修2·教师用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商周时期青铜器发展状况及铸造的主要特点。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内容。从中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我国制瓷业的发展特征。
(4)从上述材料中你能得出有关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哪些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