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大改造 课件【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大改造 课件【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04 08:30: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前言
“在中国,实际上还有几百万农民没有足够的土地、耕畜和农具来进行各种形式地小规模生产,更不用提‘发家致富'了。号召每个农业生产者都富裕起来,从字面上看就是矛盾的,一个富裕的农民实际上就是一个剥削者,因为他通过雇用别的劳动力致富,不论在哪个地方,都只有极少数的人有希望雇工置地加息放贷和创办企业致富。”
--美国作家威廉·韩丁《深翻》第二部《组织起来》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5课 三大改造
1953年12月,毛泽东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
三改

第5课 三大改造
情景再现
1929年,李玉农出生在江苏东海县一户雇农家庭。18岁那年,她离开了家乡,辗转来到浦口区吉袱乡五宫村,就此安家落户。
南京解放后,分得土地的农民期盼着过上好日子,却很快面临了许多问题……
李玉农发现单靠自己干、手里的农具根本不够用,自己还没有耕牛,也没钱买种子;后来好容易东拼西凑种了点庄稼,却没有水渠灌溉,长势一直不好;更没想到的是,秋天一场蝗灾竟然让他颗粒无收!欲哭无泪的老汉为了活命,在冬天只得把地卖了,又靠借高利贷和租富农的土地艰难度日。
一、农业、手工业
的合作化

第5课 三大改造
情景再现
南京市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李玉农业合作社社长
有了党中央的指示,乡亲们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于是在全县、全乡迅速掀起了加入合作社的高潮,李玉农也积极响应号召,和附近的贫农加入了本村的生产合作社,而且光荣地成为了这个合作社的领导——他们准备大干一场了!

第5课 三大改造
情景再现
为了抗旱救灾,县政府决定在本县修筑一座水库,涝时蓄水,旱时灌溉。团结的力量在此刻尽显无余,全县各乡、各村的农民们热火朝天地大修水利。李玉农和他的社员们也来到了建设一线,为了保住自己的庄稼,他们不辞劳苦地奋斗着。
眼看着涛涛清泉奔涌流出,李玉农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自己那干旱的庄稼,终于能饱餐一顿了!
在加入合作社以后,土地等生产资料都变成了合作社的公有财产,原本人为分割开的土地又都连成了一片。
情景再现
这非常有利于大型耕作工具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所以合作社也用上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庄稼的收成提高了好几倍!
社会主义就是好!
第5课 三大改造
阅读课文,找出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原因、时间、方式、目的、原则、过程、结果和实质。
原因
时间
方式
目的
过程
原则
结果
实质
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1953年-1956年
引分散的个体农民导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1、农业互助组 2、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3、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自愿互利,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
1952年土改结束后,在对山西省49个村的农民调查中发现,农民刚获得的718公顷土地被出卖;山西2486个农户中,有20户放高利贷,月利率最高达10%,1953年湖南、湖北、江西农村调查发现,靠租种他人土地生活的贫农占农村总户数18.69%。

史料研读
论从史出
土地改革之后还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第5课 三大改造
一、农业的合作化

国家

农民
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需要农民进行互助合作
1953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改造
形式
改造目的
改造
原因
互助组是指农民自愿互利、互换人工或畜力、共同劳动的集体劳动组织。
1953年鄂、湘、赣3省10乡农户(贫农)人均收入比较
(单位:折合稻谷市斤)
未组织户人均收入 临时互助组 常年互助组 农业生产合作社
人均 比未组织户高 人均 比未组织户高 人均 比未组织户高
995 1126 17.6% 1295 6% 1401 46.7%
改造
原则
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生产组织形式中哪种效果最好?为什么?
重点突破
一、农业的合作化
第5课 三大改造
参考:个体生产形式、互助组生产形式、农业合作社形式。农业合作社形式效果最好。这种生产组织形式有利于集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弥补了个体生产形式的不足和缺陷。
03
高级农业合作社
02
初级农业合作社
01
农业互助组
一般由几户至或十几户组成,共同劳动、分散经营。土地、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和收获的农产品,仍归私人所有,但由于换工互助,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在互助组的基础上的集体经济组织。特点是土地入股,耕畜、农具作价入社,由社统一经营,社员集体劳动,劳动产品统一进行分配。
主要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基本单位是生产队。把劳动力,土地,耕畜,农具固定给生产队使用
变生产资料
私有制为公有制
改造
过程
改造
实质
重点突破
一、农业的合作化
第5课 三大改造
李玉农所在的农村手工业大多是一家一户的家庭手工作坊,资金少,设备简陋,工艺落后, 一部锯板机可抵 40 个锯木匠的劳动,这在个体分散生产的情况下,即使不吃饭也要积上十七、八年收入,才能买上一部,手工业者的生活还很艰难。
第5课 三大改造
情景再现
在农村合作社的成功下,手工业们也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许多木器手工业者看了合作社的锯板机,都看了又看,舍不得离开。他们说,“ 想想合作实在好,个体分散办不到,组织起来乐道道,机器生产效率高”。于是他们纷纷……
1953年11月,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确定了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和政策,即“从方针上,应当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在组织形式上,应当是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方法上,应当是从供销入手,实行生产改造;在步骤上,应当是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
阅读材料,找出我国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方式和结果
一、手工业的合作化
改造
方式
第5课 三大改造
毛泽东亲自主持编写了怎样办合作社的书,这使得农业合作化进入了高潮。到了1956年,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合作社,并完成了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过渡,这比毛泽东的计划早三年。
改造
结果

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
参加合作社农户 占全国农民总数(%) 参加高级生产合作社 占全国农户总数(%)
1.18亿户 96.3 1.0742亿户 87.8
史料为证
1956年底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
参加手工业合作社人数 占手工业者总数
603.9万人 91.7%
一、手工业的合作化
第5课 三大改造
娘,咱社里又丰收了吧!我们这也好了!实行公私合营后,公方经理给咱工人涨了工资和福利,干活的条件也好多了,工人们现在干劲可大了!
后来国家又把工厂给买下了,资本家每年拿定息,国家还给他们安排了工作,他们也挺满意的。我们还是用原来的机器,产量现在都达到设计能力的140%了!
第5课 三大改造
情景再现
李玉农在上海水泥厂当工人的儿子来信说,虽然解放但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依然存在。
二、公私合营
—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资本家
国家
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
材料一:“解放初期,我对共产党感到害怕,以为共产党来了,工商业者的财运,将要被共产掉的,以致恐惧不安,所以对自己的企业,不抓生产,将部分生产资料作为账外资金,如果企业没有了,自己还有办法。”--《南京工商界的思想变化过程史料》,南京市档案馆藏,6005-2-329
材料二:这水泥厂解放前是一个资本家开的工厂,当时最高产量还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现在都解放了,我们的劳动条件还很差,资本家还经常打骂和开除工人;水泥厂赚的钱也大都被资本家装进了腰包,我们的工资少得可怜。资本家凭什么还能剥削工人啊?国家得赶快给我们想个办法啊!
第5课 三大改造
阅读课文及材料,分析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
二、公私合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国家

工人
发展工商业、解放生产力
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
1.改造背景

单个企业公私合营
在私营企业中增加公股,国家派驻干部(公方代表)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利润分配实行 “四马分肥”。
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十年内每年由国家按照企业合营时核定的私股额,发给股息,年息为5%,1966年9月,定息年限期满,公私合营企业最后转变为国有企业。
全行业公私合营
四马分肥

资本家红利20.5%
公积金30%
国家34.5%
工人福利15%
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2.改造方式
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公有制
第5课 三大改造
二、公私合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统购统销、加工订货
3.改造实质
北京西单区13个工业行业157户资本家踊跃地在申请公私合营书上签名
1955年上海信大祥绸布店换上了公私合营招牌
1955年上海信大祥绸布店换上了公私合营招牌
3.改造过程
第5课 三大改造
二、公私合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1954-1956
三、三大改造

1956年底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
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分
第5课 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与缺点
行业 改造前 改造后
农业 个体农民 集体
手工业 个体手工业者 集体
资本主义工商业 私人资本家 国家
实质: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改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全部由社会直接占有;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社会主义社会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 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开始消亡; 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将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
第5课 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与缺点

缺点: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办大社,并大社,结果造成各种消极现象,如生产品种减少,产品质量下降,使得人民群众生活感到不便。
具体来说:步子太快,工作粗糙,在公私合营时“裁并”的企业、商业网点太多,使得门市部、零售点太少;大量没有剥削的小商贩、小业主也当作剥削者资产阶级分子进行公私合营;对资本主义企业经营管理上的有益经验,注意吸收不够;对原有工商业者的处理欠妥当,没有使他们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
三大改造

改: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引导农民(手工业者)参加合作社
改造形式:公私合营

改造政策:赎买

生产资料私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造: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
课堂小结
中国的社会性质在近现代发生了三次变化:
①1840年,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后,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②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成立,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③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
难点释疑
1952年秋,河北遵化王国范领导的合作社由23户贫农组成,全社仅有一只驴,入社三条腿,还有一条腿是别的社的,农民家里是一穷二白,生产资料极为缺乏,人们称这个社为“穷棒子社”。但就是这么一个穷棒子社,不仅不靠政府的财政,而是依靠自己的劳动,去离该村35里的深山打柴,1952年冬季到1953年春季共打了400多元的柴,帮助一些困难户解决了生活问题,还为社里添置了1头牛,1只驴,30只羊,1辆铁轮车,还有一些生产资料。到了1953年冬季,社里又添置了1头骡子,5头牛,2只驴,65只羊,12只猪,1辆铁轮车,还有喷雾器等生产工具。毛泽东听说后,豪情满怀地说:“我看这就是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难道6万万穷棒子,不能再几十年内通过自己的努力变成一个社会主义的又富有强的国家吗?”
课外阅读:
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俩在20世纪初期怀着版工业、救过图强的梦想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史。一度被称为“面粉大王”、棉纱大王”。但是也通其他民族资本家一样,在外国资本和国内官僚资本的压榨下,在夹缝中生存,甚至遭到过国民党特务的绑票勒索。实业救国理想的破灭让他们都希望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解放前夕,荣氏一家对共产党的到来感到恐慌,几个兄弟有的跑到泰国,有的躲进香港,荣毅仁和父亲恨透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坚决不愿离开祖国。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近代史上不仅不是革命的对象,而是我们要团结的对象。他们虽有剥削工人的一面,但是他们有爱国的一面,也是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
课外阅读:荣氏企业的故事
荣毅仁
解放初期,由于政府贷款、委托加工和收购产品,才使荣氏企业摆脱困境,盈利逐渐增加。
荣毅仁说:“五年计划开始了,全国兴办了许多大工厂,各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一切实现得比梦想还要快。多么令人鼓舞!没有共产党,不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哪能有今天?”
1954年,荣毅仁率先将自己的企业实行公私合营,1956年,无偿将整个商业帝国交给国家。自己更是四处奔走,现身说法,宣传国家的改造政策。
红色资本家
荣氏企业的故事(二)
荣毅仁
1957年任上海市副市长、市工商联副主委。
1959年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顾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
1978年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9年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1982年后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暨南大学校董事会董事长。
1983年起任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同年当选为全国工商联第六届执委会主席。
1993—1998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1996年被推举为中国扶贫基金会第三届理事会荣誉会长。
2005年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红色资本家
荣氏企业的故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