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5张PPT)
杜甫诗三首
1 . 掌握借景抒情以及借古抒怀
的写作手法,学会鉴赏诗歌。
2 .从写景、抒情、炼字(句)、抓
意象等方面赏析诗歌。
3 .知人论世,理解诗歌主旨,
感受作者抒发的感情。
秋兴八首 (其一)
杜 甫
学法回顾
诗歌鉴赏:
一、抓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情感……
二、抓作者:知人论世
三、抓诗句:(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怎么
写? )意象/意境、技巧、情感……
四、抓注释:①难理解的词语;②传递诗歌当
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
感 ……)。
一、抓题目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即因秋感兴(触景生情),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抓作者(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创作背景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等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写成的。此时,作者从成都沿江而下来到了夔州。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
三、抓诗句及注释
第一、写了什么:意象?
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丛菊 孤舟 寒衣 刀尺 白帝城 暮砧
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第二、表达了什么?
问题:哪个诗句最能表明诗人感情?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明确主旨:
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方法总结:如何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1、通过抓取、分析意象,透过意象
把握思想感情。
2、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
感的语句。
第三、怎么写?
试运用相关诗歌鉴赏的常识进行分析。
(提示:如可以从本诗的意象、意境,表达技巧(抒情手法、修辞手法),炼字,语言风格等方面去探讨。)
本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抒情手法):
借景抒情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使漫山遍野的枫林凋落衰败,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瑟阴森的景象。
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
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首联状秋季破败阴沉之景,衬作者低沉心境。
(哀景衬哀情)
问题:
颔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写了哪些意象?)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颔联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巫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大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
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诗中流露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愁绪。
触景生情,抒发感慨,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诗作开篇前四句以极为酣畅的笔墨,描绘出了一幅壮阔的巫山巫峡秋色图。
图中既有经霜而凋伤的红枫林,又有峰峦高耸、江险涛急、恶浪凌空、气象萧森的巫山巫峡,还有充塞于整个空间且与地阴相接的塞上风云。
诗人正是利用这个特定背景来烘托自己凄清哀怨的忧国伤时的情怀。
(衬托、以哀景衬哀情)
颈联: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
两开——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心情的凄伤。
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
系——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
面对夔州萧森的秋日山水,忧国伤时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想起昔日在长安的旧事,不禁老泪纵横。他的心是和“故园”、长安紧紧连在一起的。
尾联: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岁至寒冬,晚上家家为亲人赶制冬衣,而诗人却仍旅居外地,听到这声音怎能不起孤苦无依的羁旅伤感之情。
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衣声中,含蓄蕴藉,韵味绵长。
寒 砧
寒砧(zhēn),意为“寒风中的捣衣声”,一般是用来烘托一种萧瑟、残败、凄凉的气氛。多与战争相联系,体现军人远征在外,家人绵绵的离恨和思念之情。
砧[zhēn],即捣衣石,又名“女须砧”。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子夜吴歌》
雨乍晴,月笼明,秋香院落砧杵鸣。二三更,千万声,捣碎离情,不管愁人听。
——张可久《迎仙客·秋夜》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陈玉兰《寄夫》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南唐 李煜 《捣练子令》
小 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
《秋兴》被誉为是他七律中的“裘领”,是“一生心神结聚之作”(见《唐宋诗醇》)
登 高
杜 甫
登 高
被誉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律诗之冠”
该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此时,杜甫只能继续漂泊,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朋友相继去世等许多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却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三年之后便病逝了。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写登高所见所闻
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风急——凄寒
天高——辽远 / 内心很孤单渺小
猿啸哀——叫声凄哀,闻者欲哭,悲情顿生
鸟飞回——“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暮年漂泊的悲苦境况的真实写照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由树及人。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已到生命的晚秋,有生命短暂之感。
长江——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光流逝。
无边、不尽——透出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仰望/俯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读着两句诗让我们联想到什么?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毛泽东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演义》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
景物既具客观事物的具体特征,又饱含着诗人特殊的感彩(诗人特定的心情)——主观化了的客观景物(意象)。
“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苦恨——诗中反映的虽是诗人万里作客、衰老多病的个人遭遇,但读者却可从中窥见战乱时代广大人民的苦难。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临江仙·呈湘川使君丁郎中仲京》
借酒浇愁/因病戒酒,悲情更难以排遣
尾联中“艰难” “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比 较 《秋兴》与《登高》
共同点:
感情基调上:
意象意境:
遣词造句上:
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愁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打倒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
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
不同点 :
感情基调上:
境界上:
《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
《秋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但与《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
两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共同特点:
年老、孤独、伤感、多病、颓丧,这正是诗人晚年生活的写照。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一、这两首诗各采取了什么意象来表现秋天?两种秋天有何不同?
二、杜诗的情感取向与王诗有何不同?这种不同是因为什么造成的?
杜诗: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气、波浪、风云、丛菊、孤舟、寒衣、白帝城
王诗:空山、新雨、天气、明月、松、清泉、石、竹、浣女、莲、渔舟
杜诗:身处动乱,居无定所,诗中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叹,感情沉郁厚重,悲凉沧桑。
王诗:政治上受到排挤,对仕途丧失兴趣,向往田园生活,表现了田园的悠闲与恬适,表明了诗人对秋天山野的喜爱之情,从而表示了归隐的决心。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湘夫人》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陶渊明《酬刘柴桑》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王昌龄《长信秋词》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李白《赠庐司户》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宋·秦观《浣溪沙》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宋·秦观《秋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咏怀古迹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shì)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解题
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昭君怨恨什么?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
环珮空归月夜魂
“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 思念故乡的幽怨。
画图省识春风面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统治者的昏庸造成的。
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这房琯(guǎn)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
昭 君
绝代佳人 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 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 环佩空归
(千载之怨)
诗 人
才华横溢 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 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 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阅读诗歌,简要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课后练习
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
弄清史实
体悟感情
1.杜诗认为项羽还可能卷土重来的原因是什么?王诗认为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根据是什么?
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
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
两首诗有何不同之处?
杜牧诗一开始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设想做证据宣扬了百折不挠的精神,颇有积极意义。
王安石的诗先分析项羽面临的形势,再针对杜诗的说法,说明项羽人心丧尽,不可能卷土重来。
分析技巧
杜诗用不大肯定的语气来表述,表示推测,实际上是借题发挥。
王诗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两诗末句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学以致用,链接高考
长相思 李 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1、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一重山,两重山”和“菊花开,菊花残”这两句分别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表现主题的?请简要回答。
2、有人说作者的内心是凄冷的,也有人说是温暖的,你认为呢?请结合词中意象回答。
1、这首词的主题是相思。“一重山,两重山”是从空间的角度来表达作者与他所思之人距离的遥远。“菊花开,菊花残”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表达作者与他所思之人分别得长久,从而表达出相思之情的深重。
2、答案一:凄冷。这首词以远山、烟水、枫叶、菊花、塞雁等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清冷的深秋,在这样的深秋中,相思越发深重,内心更为凄冷。
答案二:温暖。“相思枫叶丹”预示着相思的热烈,正因为内心里装着所思之人,而倍感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