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历史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历史已经证明,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就很难顺利推进。” ----习近平 1.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49~1956社会主义建设起步探索与失误 3.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1976 国民经济的劫难4.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78~至今 国民经济腾飞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 ~1966 第一篇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49---1956) 凯歌高奏的时代一、建国前夕的经济帝国主义的掠夺
国民政府的搜刮
长期战争的破坏烂摊子1.状况2.原因交通堵塞
通货膨胀
人民生活困苦
全面崩溃 史料: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的年产量只有15.8万吨,当时美国的钢产量是2880万吨。
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作出了这样的回答: 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是天下大乱。
——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共产党是军事一百分,政治八十分,财经打零分。”
——上海的资本家二、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概念阐释——“五年计划”
“五年计划” 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实施了十个“五年计划”和三个“五年规划”,目前“十三五”规划将完成。 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造)一五计划任务:“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三、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
(一)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材料: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们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思考“一五计划”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历史、现实、外因)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 现实原因:增强国防实力; 外部原因:借鉴苏联的成功经验。(一)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3—1957) 1.特点(一)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3—1957) 2.成就一五成就不寻常,自产铁轨出鞍钢。
一汽长春解放牌 , 飞机南昌又沈阳。
武汉大桥跨天堑,克拉玛依油不羊。
铁路鹰下宝成等,三条公路通西藏。【探究】一五的企业分布有何特点?原因何在?(苏联、资源、交通、基础、国防)特点: 基本上分布于东北地区。
原因:1. 现实因素:易于接受苏联的援助
2. 资源交通:丰富的煤铁资源,交通相对发达
3. 基础条件:工业基础较好
4. 国防需要:抗美援朝,巩固国防,捍卫主权
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典礼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沁园春·游泳》(下半部分)
毛泽东 1956 1953—1957年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萧国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意义: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为
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我国工业
体系和国防体系初步形成。(一)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3—1957) 3.意义农民加入
农业合作社(二)三大改造(1953—1956)思考:对农业和手工业改造采用什么方式?分散的个体经济转变为什么经济?方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变化:私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私有土地变成集体所有)
第一,对于资产阶级用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第二,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予恰当的政治安排。
——《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问题的决议》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思考: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政策、方式?赎买 公私合营 (国家资本主义)1.三大改造对比(二)三大改造(1953—1956)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生产合作社 1956年底1952年【探究】从图中可看出中国的经济成分发生了怎
样的变化?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变化:生产资料私有制变 社会主义公有制
实质: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
(社会主义革命)2. 实质(二)三大改造(1953—1956)(1)革命性质: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2)经济基础:三大改造后,以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3)生产关系:三大改造前,生产资料私有制大量存在,存在多种剥削关系;三大改造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各阶级都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
3. 影响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和制度基本建立 (革命性质、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二)三大改造(1953—1956)思维升华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的关系?
(1)工业化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步
骤,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是发展生产力与
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相互关联。第二篇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发展与曲折时期探究: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党为此进行了怎样的探索?留下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 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先进的社会制度
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一、中共八大 1956年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正确的,初步成果1.国际 2.国内: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一)背景: (二)内容:(三)意义:经济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一)社会主义总路线(1958年)“鼓足干劲,力争
上游,多快好省地建
设社会主义”(二)大跃进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二、失误曲折1957年1958年1959年1962年535万吨9000万吨3000万吨1070万吨800万吨大跃进的炼钢指标(二)大跃进二、失误曲折【探究】大跃进的特点、危害? 特点:高指标、高速度(炼钢为中心)危害: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资源浪费大跃进时期的漫画 思考:如何评价漫画反映的现象? 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的愿望,
但急于求成,“浮夸风”盛行 (“左倾”错误)种个南瓜像地球,
架在五岳山上头,
把它扔进太平洋,
地球又多一个洲。(三)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 )(特点)对马克思合作制的错误认识:
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二、失误曲折松松垮垮的田间劳动者 打击了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头遍哨子不买帐,
二遍哨子伸头望,
三遍哨子慢慢晃。“人民公社化”运动产生了何种负面影响?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多快好省 “ 左倾”情绪高速度、高指标“一大二公”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浮夸风、资源浪费 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 损害农民生
产的积极性 生产关系调整超
越生产力水平 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年)二、失误曲折最主要原因:”左倾”错误三、纠正调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一)中心:(三)结果:思考:八字方针的中心、实质、结果?(二)实质: 主要调整
国民经济比例问题。 局部纠正
“左”的错误。1.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第三篇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1976) 动荡行进的年代1966年1968年1973年1975年558.7亿元815.6亿元809.7亿元419.4亿元文革时期的国民经济652.6亿元1976年探究:文革时期中国民经济发展的
状况及其原因 ?总体损失巨大,局部年份回升恢复调整全面整顿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1971年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
2、经济建设必须充分认识国情,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3、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4、国民经济要协调发展。
5、中国要加强与世界的联系。
6、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纵观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课堂小结1、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1949~1956年恢复与起步史实: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年探索):1956~1966年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探索与失误劫难与调整史实:史实:恢复国民经济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方针1958年总路线周恩来邓小平“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