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l—35.5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1~10小题每题2分,11~15小题每题3分,共35分)
1.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蔗糖 B.牛奶 C.酒精 D.白醋
2.下列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明显下降的是( )
A.食盐 B.浓硫酸 C.硝酸铵 D.氢氧化钠
3.下列除垢或除污过程中利用乳化作用的是( )
A.自来水洗手 B.食醋除水垢 C.汽油除油污 D.洗洁精除油污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C.汽油洗涤油污属于乳化现象
D.将氢氧化钠溶于水,所得溶液温度升高
5.实验室欲配制0.9%的生理盐水100 g,下列操作步骤合理的是( )
A.用托盘天平称量9 g NaCl
B.用烧杯量取99.1 mL水
C.在量筒中配制溶液
D.配好后转移到试剂瓶中,贴上标签
6.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C.溶质的溶解能力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溶液都是混合物
7.向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NaCl溶液中加入3 g NaCl固体和12 g水,使其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是( )
A.20% B.22.5% C.25% D.30%
8.某温度时,将20 g KNO3溶解在100 g水中恰好饱和,关于该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m(溶质) : m(溶剂)=20 : 120 B.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C.升温后,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D.降温后,有固体析出
9.20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34 g。下列是四名同学在20 ℃时配制的氯化钾溶液,其中一定达到饱和的是( )
10.如图所示,将少量液体X加入到烧瓶中,观察到气球逐渐膨胀。表中的液体X和固体Y的组合,符合题意的是( )
组别
①
②
③
④
X
双氧水
水
水
水
Y
二氧化锰
氯化钠
氢氧化钠
硝酸铵
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将氯化钠和植物油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都能形成溶液
B.把20%的蔗糖溶液均分成两份,每份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
C.向20 ℃时的蔗糖饱和溶液中加入食盐,食盐不再溶解
D.配制50 g 16%的氯化钠溶液一般经过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装瓶存放等步骤
12.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获得许多有关物质溶解度的信息,如图是a、b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B.当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时,可以用蒸
发结晶的方法除去b
C.10 ℃时,取相同质量的a、b两物质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是a大于b
D.将t ℃时a、b的饱和溶液升温至40 ℃,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大于b
13.如果所配制的6%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 )
A.称取的氯化钠固体质量偏大
B.转移称量好的氯化钠固体时,有少量撒落在桌面上
C.量取水的体积偏小
D.转移配制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
14.关于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溶质
B.硝酸铵溶于水的过程中,溶液温度下降
C.75%的医用酒精中,C2H5OH与H2O的质量比为3 : 1
D.在25 ℃时,KNO3溶液蒸发5 g水,析出a g晶体,再蒸发5 g水,又析出b g晶体,则a与b不一定相等
15.下表是不同温度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A.20 ℃时,100 g水中溶解的硝酸钾越多溶解度就越大
B.40 ℃时,100 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63.9 g
C.100 ℃的水能溶解的硝酸钾一定比80 ℃的水能溶解的硝酸钾多
D.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一定比6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33分)
16.(5分)小刚分别试用以下方法清洗餐具:①只用冷水;②只用热水;③在冷水中加入几滴洗涤剂;④在热水中加入几滴洗涤剂,然后清洗,并用清水把餐具上的洗涤剂漂洗干净。
(1)上述方法中清洗餐具最干净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以上对比实验说明了温度越________(填“高”或“低”),洗涤剂洗涤效果越好。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下列选项填空:A.反应 B.溶解 C.乳化 D.过滤
①洗涤剂对油污有________(填序号,下同)作用。
②小刚认为:汽油也能除去油污,但去污原理不同。其中汽油可以________油污。
17.(12分)(1)下列各种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__________,B中溶质是__________,溶剂是__________。
A.水银 B.碘酒 C.氯化钠注射液
(2)在餐桌上,当我们发现某种汤很淡时,通常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这个过程中一定不变的是______________,一定变大的是________。(请填下列选项中的字母)
A.水的质量 B.汤的质量 C.盐的质量 D.盐的质量分数
(3)用4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氢氧化钠溶液,配制成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加入水的质量是________g。
(4)如图所示,充满空气的集气瓶的瓶塞上同时插有一支盛有水的小试管和一支U形管。向小试管里加入一定量氢氧化钠固体,则U形管内液面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8分)在20 ℃时,向质量均为50 g的5份水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钾固体,然后搅拌至完全溶解得到溶液(如有不溶解的氯化钾,则过滤除去)。加入氯化钾的质量与所得溶液的质量见下表。
实验编号
1
2
3
4
5
加入氯化钾的质量/g
5
10
15
20
25
溶液的质量/g
55
60
65
67
67
(1)20 ℃时,实验3所得的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________。
(2)在20 ℃时,实验5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________g。
(3)在20 ℃时,实验1所得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溶液。
(4)在20 ℃时,所得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实验3________实验4________实验5。(均填“>”“=”或“<”)
19.(8分)R是硝酸钾或氯化铵中的一种。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
(1)t1 ℃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________g。
(2)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
(3)根据以上信息可推出R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名称或化学式均可)。
(4)关于图2中烧杯内的物质,以下几种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
A.①、②、③中,只有③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
B.若使③中的固体溶解,可采用加水或升温的方法
C.①和②的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D.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③的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小
三、探究实验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15分)
20.(15分)某实验小组利用图1所示仪器进行“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
(1)图1中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
(2)完成此实验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溶解 ②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 ③称量、量取 ④计算
(3)按实验要求,图1中还缺少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填名称)。
(4)小婧按图2的操作称取氯化钠,小民发现小婧的操作有错误。你认为小婧操作中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她称取的氯化钠实际质量为________g。
(5)小民所取蒸馏水的体积如图3所示,则该实验小组原计划配制的氯化钠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水的密度约为1 g/cm3)。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7分)
21.(9分)50 ℃时,将12 g硝酸钾完全溶解到48 g水中,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将此溶液分成两等份。
(1)取第一份溶液,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变为原来的2倍,需加入硝酸钾晶体______g,或者蒸发掉水______ g。
(2)取第二份溶液,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变为原来的一半,需加水多少克?(写出解题过程)
22.(8分)小明用某纯碱样品(含少量氯化钠)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计算:
(提示:Na2CO3+2HCl===2NaCl+CO2↑+H2O)
(1)生成二氧化碳的总质量为________g。
(2)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
一、1.B 2.C 3.D
4.D 点拨:根据溶液的概念可知,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一定是溶液,A错误;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B错误;汽油洗涤油污形成的是溶液,属于溶解现象,C错误;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热,所得溶液温度升高,D正确。
5.D
6.D 点拨: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故A错;饱和溶液是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不能再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还可以溶解其他溶质,故B错;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同,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个别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C错;溶液都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都属于混合物,故D正确。
7.A 点拨:所得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20%。
8.D 点拨:20 g KNO3溶解在100 g水中,则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20 : 100,故A错;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6.7%,故B错;升温后,KNO3的饱和溶液将变成较高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C错;降温后,由于KNO3的溶解能力减弱,故有晶体析出,D正确。
9.B 点拨:20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34 g,含义是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钾34 g,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则20 ℃时,5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钾17 g,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故B正确。
10.B 点拨:要使气球胀大,则烧瓶中的气压一定增大,即有气体生成或放热,符合题意的只有①③。
11.D 点拨:氯化钠溶于水能形成溶液,植物油不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A错误;溶液具有均一性,因此将20%的蔗糖溶液均分成两份,每份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B错误;某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他溶质,故向20 ℃时的蔗糖饱和溶液中加入食盐,食盐还能溶解,C错误;配制溶液一般经过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装瓶存放等步骤,D正确。
12.C 点拨:必须在同一温度下比较溶解度大小,A不正确;a中含少量b时宜采用降温结晶法除去b,B不正确;10 ℃时,b的溶解度大于a,等质量的a、b配成饱和溶液时需水量a>b,C正确;t ℃时,a、b的饱和溶液升温后均变成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D错误。
13.B 点拨:称取的氯化钠固体质量偏大、量取水的体积偏小,都会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大;转移称量好的氯化钠固体时,有少量撒落在桌面上,会导致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转移配制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14.C 点拨:75%的酒精溶液中酒精与水的体积比为3 : 1,而非质量比;25 ℃时,KNO3的溶液蒸发掉5 g水,析出a g晶体,再蒸发5 g水,又析出b g晶体,如果原溶液是饱和的,则a=b,如果原溶液是不饱和的,则a<b,故a、b不一定相等。
15.D 点拨:温度不变,物质的溶解度不变,A错误;4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3.9 g,即40 ℃时,100 g水中能溶解63.9 g硝酸钾形成饱和溶液,那么40 ℃时,100 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所含硝酸钾的质量小于63.9 g,B错误;由于没有确定溶剂的质量,故100 ℃的水能溶解的硝酸钾不一定比80 ℃的水能溶解的硝酸钾多,C错误;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小于60 ℃时的溶解度,故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一定比6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D正确。
二、16.(1)④ (2)高;温度越高,乳化效果越好 (3)①C ②B
17.(1)B、C;碘;酒精 (2)加食盐;A;B、C、D (3)600
(4)左侧液面下降,右侧液面上升;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使集气瓶内气体温度升高,压强增大
18.(1)3?10 (2)17 (3)加氯化钾(或恒温蒸发水等) (4)<;=
点拨:(1)20 ℃时,向50 g水中加入15 g氯化钾后得到65 g溶液,说明氯化钾全部溶解,所以实验3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5 : 50=3 : 10。(2)20 ℃时,向50 g水中加入25 g氯化钾后得到67 g溶液,说明只有17 g氯化钾溶解,所以在20 ℃时,实验5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7 g。(3)实验1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加氯化钾,恒温蒸发水等方法使它变成饱和溶液。(4)在20 ℃时,实验3、4、5在50 g水中分别溶解氯化钾的质量为15 g、17 g、17 g,所以在20 ℃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实验3<实验4=实验5。
19.(1)40 (2)25% (3)硝酸钾(或KNO3) (4)B、C
点拨:(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t1 ℃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40 g。(2)①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5%。(3)根据题目信息可知烧杯②中溶剂的质量为100 g,溶质的质量为60 g,由于烧杯内没有晶体析出,可确定R是硝酸钾。(4)②中溶剂的质量为100 g,溶质硝酸钾的质量为60 g,此时恰好是t2 ℃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推知①中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③中有晶体析出,属于饱和溶液,A错误;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要使③中的固体溶解,可采用加水或升温的方法,B正确;①和②中均没有晶体剩余,溶质质量相等,C正确;③中没有指明具体温度,无法比较溶质质量分数大小,D错误。
三、20.(1)烧杯 (2)④③①② (3)玻璃棒
(4)称量时砝码和氯化钠位置放反了;12 (5)18%
四、21.解:20% (1)10;15
(2)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则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可列方程如下:
30 g×20%=(30 g+x)×10% x=30 g
答:要使溶质质量分数变为原来的一半,需加水30 g。
22.解:(1)4.4
(2)设50 g稀盐酸中溶质质量为x。
第一次加入稀盐酸时产生CO2的质量为:
12 g+50 g-59.8 g=2.2 g
Na2CO3+2HCl===2NaCl+CO2↑+H2O
73 44
x 2.2 g
= x=3.65 g
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7.3%。
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