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第二学期语文第五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第二学期语文第五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04 13:04: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语文第二学期第五单元检测题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 (22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幌子(huǎng) 默契(qiè) 怯懦(qiè)
B.忌讳(huì) 霎时(shà) 捣蛋(dǎo)
C.凄惨 (chuǎn) 砧板(zhēn) 落子(lào)
D.行头 (xíng) 纳闷(nà) 隶属(nì)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迫不急待 凄惨 禁若寒蝉 偏僻
B.兴高彩烈 急燥 肺腹之言 馈赠
C.锐不可当 宣泄 迥然不同 和蔼
D.欢度节日 伫立 闲情逸志 冤枉
3.依次填入下列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B )(2分)
登上这气势恢宏的三峡大坝,触摸它伟岸的躯体,聆听它沉雷般的心跳,问苍茫大海,有哪一条江河_______了如此深厚的文化?有哪一条大坝能_______如此众多的智慧?有哪一座建筑能_______如此壮观的崇高?有哪一项工程能_______如此伟大的传奇?
A.凝聚 积淀 写满 见证
B.积淀 凝聚 见证 写满
C.写满 见证 凝聚 积淀
D.见证 写满 积淀 凝聚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D )(2分)
A.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是能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B.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的祖籍是江苏泰州人。
C.张明不仅知道这件事,而且全班同学都知道了。
D.学校的几个领导正在研究如何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如何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已成为全社会高度重视的时代命题。
B.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损,我们应该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中日关系。
C.京沪高速铁路预计2010年投入运营,届时乘客从北京到上海只需五、六个小时。
D.歌曲“吉祥三宝”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
6.下面语段的空白处依次填人—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B ) (2分)
映日荷花,接天莲叶,亭亭莲蓬,柔嫩玉藕,无不牵惹诗情,引人遁思。让我们学做莲叶的事业吧,_____________;让我们学做荷花的事业吧,_____________;让我们学做莲子的事业吧,_____________;让我们学做藕的事吧,___________________。
①把寂寞留给自己
②把芬芳献给他人
③以苦心孕育未来
④以宽阔拥抱生活
A.②①④③ B.④②③①
C.③②④① D.①④③②
7.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10分)
①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
②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④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⑤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选段,回答后面的题目。(10分)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逆: 谢:
9.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B.天下缟素 吴广素爱人
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受任于败军之际
D.怀怒未发 野芳发而幽香
10.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11.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2分)



逆:违背 谢:道歉
C
⑴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⑵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答案要点: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国。
三、课外现代文阅读探究。
(一)记叙文阅读(18分)
母亲的鞋架
澜涛
夜深了,下了整整一天的秋雨还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楼外的玻璃窗,发出滴滴答答的响声,母亲从我的记忆深处蹑手蹑脚地走出她的小房……
随着职务的提升,不仅工作忙碌,应酬也多了起来,我回家再无规律。妻子渐渐习惯了,我每每回家太晚,她抱怨几句便不再理睬我。一次深夜回家,看到母亲在她的房门口,显然是在等我。我带着责备地说她:“娘,不用惦记我。您这么大年纪了,该多休息。”母亲结巴着说:“娘知道,娘担心你……”
那以后,再没有看到母亲等在房门口。
母亲只有我这么一个儿子,因为父亲早亡,我结婚后,母亲便跟着我和妻子同住。只有小学文化的母亲,牵挂着我爱着我,却最大限度地给我飞翔的自由。
这一天,夜里回到家门口时,屋里传来了清脆的钟声——是大厅墙上老式挂钟报时的声音。抬手看看表——12点。“她们应该都睡了吧。”我想着,轻手轻脚地开门关门,脱鞋进房间……第二天吃早饭时,母亲突然对我说:“你昨天晚上怎么回来那么晚?都12点了吧?这样不好……”我一下愣住了,不知道母亲怎么会这么清楚。我边往母亲的碗里夹菜,一边敷衍着:“娘,我知道了。”以后,每次我回家晚了,第二天母亲总会大概地说出我回家的时间,但不再多说什么。我知道---母亲是在提醒我别回家太晚,提醒我不能对家过于疏淡。而我心头的疑问也越来越大:我每次晚归,母亲是怎么知道的呢?
母亲在她43岁那年,因为一场意外,双眼失明,此后便一直生活在无光的世界。那晚,我又是临近12点才回到家中。因为酒喝的太多,我没有回房间睡觉,悄悄地去了阳台,想吹吹风,清醒一下。站了一会,大厅又传来报时的钟声,十二下,清脆而有节奏感,我开始踱回房间。刚到门口,我呆住了,在月光下,母亲正俯身在鞋架前,摸索着鞋架上的一双双鞋——她拿起一双放到鼻子前闻一闻,然后放回去,再拿起另一双……直到闻到我的鞋后,才放好鞋,直起身,转回她的房间。原来,母亲每天都是等待我的回来,为了不影响我和妻子,她总是凭借鞋架上有没有我的鞋来判断我是否回到家中,总是数着挂钟的钟声来确定时间。而她判断我的鞋子的方法竟然是依靠鼻子闻。我的泪水悄然滑出眼眶。我已经习惯以事业忙碌为借口疏淡了对母亲的关心,但母亲却像从前一样时刻牵挂着我。一万个儿子的心能不能抵得上一位母亲的心呢?那以后,我努力拒绝一些应酬,总是尽量早回家。因为我知道,家中有母亲在牵挂着我。母亲是63岁时病逝的,她去世后,我依然保持着早回家的习惯。我总感觉,那清朗的月光是母亲留下的目光,每夜都在凝视着我。
又是深夜,下了整整一天的秋雨还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楼外的玻璃窗,发出滴滴答答的响声。母亲从我的记忆深处蹑手蹑脚地走出她的小房,走到鞋架前,弯下腰来……
(选自《时文选粹》第6辑)
12.“我呆住了,在月光下,母亲正俯身在鞋架前,摸索着鞋架上的一双双鞋——她拿起一双放到鼻子前闻一闻,然后放回去,再拿起另一双……直到闻到我的鞋后,才放好鞋,直起身,转回她的房间。”(8分)
⑴请你从描写方法和内容上赏析上段语句。(4分)



⑵此时此刻,“我”感慨万分。请发挥合理想象,写出“我”当时的心理活动。(4分)


13.分析文章开头、结尾语段的作用。(5分)



14.文中母亲只说了二句话:①“娘知道,娘担心你……”;②“你昨天晚上怎么回来那么晚?都12点了吧?这样不好……”。上述两句话有何特点,请加以品味。(5分)


⑴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了母亲仔细摸索鞋架上的鞋子并依靠鼻子闻的方法判断“我”是否回到家中的过程,体现了母亲对“我”的无微不至的关爱,给予“我”心灵的震撼。⑵写出“惊讶、感动、自责、报答母亲的心里感受过程即可。
要点: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②开头设置悬念,引发兴趣;③环境描写,渲染气氛;④引出下文(故事的主人公);⑤末段怀念母亲,深化主题。
字里行间流露出母亲总是细致周到地关心儿女的生活,甚至当儿女长大成人,她还放心不下,母亲不求儿女有很大的成就,只是希望儿子平安健康。语言质朴,饱含母亲怜爱儿子的深情。
(二)、议论文阅读(13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谈“忍”
①不知从何时起,“忍”成了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一些年轻人穿着印有“忍”字的T
恤衫招摇过市,肩膀上、手臂上刺着“忍”字以自我标榜;一些成功人士,也把写有“忍”
字的条幅装裱后悬挂在显眼处,以自励自警.
②“忍”似乎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力提倡和宣讲的,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倡
导“忍”。但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忍”,并不是一味地叫人忍让、忍受和忍耐,并不是委身
以求志、苟且以偷生。今人标榜“忍”,也不仅仅为求得一时的风平浪静、无所作为。相反,
它暗含着等待时机的策略、隐而不露的智慧。“面对命运,忍耐似乎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忍,是在等待中对机会的窥伺,是在冲锋前对自己爆发力的凝聚。因
为机会不可能俯拾皆是,它需要认真寻找;力量也不可能随时都有,它需要慢慢积蓄。
③“忍”是有大小之分的。韩信受胯下之辱是小忍,司马迁受宫刑后发愤著书是大忍。由此看来,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怪有位名人说
“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了。
④不过“忍”似乎总与寂寞相伴。寂寞是一种环境,是一种历练,耐得住寂寞是做学问、成大事都必须达到的境界.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在这方面可作为后人的典范。他少年成名,但不为名利所动,而是潜心书斋,求学海外,进一步提高自己。晚年更是能耐得住寂寞,拒不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不出席各种公共场合。有人看到他的文章后慕名来访,他说:何必非要看到下蛋的鸡呢?他于大都市中避居一角,读书,静思,冷眼旁观人生与社会。他不愿成为主流,成为主流,只能给思考、创作造成累赘。要知道做学问、搞研究是一个非常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排除一切外界的干扰和诱惑,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倘若背离其正道,醉心于镁光灯下,热衷于出风头,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
⑤不可否认的是,“忍”的过程似乎总是痛苦的,总伴随着身心的煎熬。但也唯其如此,才能真正磨砺意志,锤炼本领,增益所不能,承担起天降斯人之大任。
(选文有改动)
15.开头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分)


16.结合上下文,为文章第⑧段空缺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3分)


17.结合具体语境,说说文章第④段中加线句子的含义。(3分)


18.文章第④段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2分)


19.根据你对文章第②段中“忍,是在等待中对机会的窥伺”这句话的理解,补写一个实例。(3分)



从社会现象引出论题。
“忍”:不仅是一种智略,更是一种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
读到好文章并不一定要了解作者,也没有必要特意拜访作者。
“忍”总与寂寞相伴,耐得住寂寞是做学问、成大事都必须达到的境界。
示例一:诸葛亮隐居隆中,躬耕陇亩,是为了等待时机,寻找机会,以施展自己的抱负。示例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休养生息,是为了等待时机,以报仇雪耻。
(三)古诗鉴赏(5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0.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酬”字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B.诗人在首联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
C.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作者怀念被贬受害的朋友,回乡恍如隔世的感慨。
D.“暂凭杯酒长精神”写作者有些消极低沉,只有喝了一杯酒后才会稍微振作起来。
21.诗的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情调由前四句的“伤感低沉”转为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蕴含的哲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0.D
21.积极乐观(或:慷慨激昂) 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必然蓬勃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或新事物必将替代旧事物)
四.名著拓展。(4分)
(1)《安徒生童话》中,《踩着面包走的女孩》的主人公叫 英格儿 。在回家看望自己父母的路上,为了不弄脏自己的新鞋子,她把送给父母的面包扔到 沼泽地上 ,结果她沉到地底下,遇到了魔鬼。(2分)?
(2)《红岩》中的小振中长到八九岁时,个头却只有四五岁孩子那么高,成了一个大头细身、面黄肌瘦的孩子,难友们都疼爱地叫他 (D)(2分)
A.小傻瓜 B.小萝卜干 C.小愣头青 D.小萝卜头
五、写作(48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十几年的人生经历中,你学会了说第一句话,走第一步路,背第一首诗……现在,你又慢慢地学会了尊重他人,学会了承担责任,学会了正确取舍,学会了敬畏生命……
请以“我学会了    ”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
(1)请从“尊重他人”“承担责任”“正确取舍”“敬畏生命”这四个短语中任选其一,将题目补充完整。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4)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