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何为赠序,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
2、把握本文因事说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语言风格。
3、辩证看待学习中的难与易、苦和乐。
教学重点
了解何为赠序,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
教学难点
把握本文因事说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翻开历史画卷,不少仁人志士以勤奋为基石铺就成功之路:苏秦以铁锥刺股,发愤不已;路温舒取水中蒲叶,抄录书文;朱买臣、李密负薪挂角,且行且读;车胤、孙康囊萤映雪,苦学不辍;祖逖呕心沥血,夜半闻鸡起舞……千百年来,众多的光辉形象一直在用他们自身的行为劝勉我们要努力学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宋濂的求学之路,获得学习的启示。
合作探究
(一)1.文章主要是以作者自身 求学 经历,勉励马生读书当 勤 且 艰 (用原文)。2.为说明上述问题,作者用了四个切身事实说明问题,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①幼年抄书之艰②成年叩问之难
③求师奔走之劳④住读生活之苦
3.为解决无书以读的困难,作者克服了怎样的困难(请用原文回答)?
①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②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结果如何(用原文)?遍观群书。
4.作者如何克服无师以教的困难?(用原文)
① 尝趋百里外②学习态度,立侍右左,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③老师脾气不好时,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④老师气色缓和时,则又请焉。
结果如何?(用原文)卒获有所闻。
5.作者奔走求师,克服了哪些困难?(用原文)
①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②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③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④ 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二)1.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用原文回答)
书:无书。借书于藏书之家。
师:无师。趋百里之外。
衣:缺衣。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食:少食。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住:四海为家。寓逆旅。
行:不避艰辛。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自知。
2.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对比。以此展现作者一心向学,“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3、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用原文回答)
以中有足乐者
4.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以身说法,亲切感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5.作者写到自己住读生活之苦时,运用了对比写法,突出自己“中有足乐”,淡化“口体之奉”,展现苦中求学的精神。
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古人一些其它苦中求学的典故吗?你怎么看待他们这种精神?
囊莹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
2、分别写出含有“书”和“勤奋”含义的名言警句各一例(4分)。
(1)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勤奋: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达标检测
(一)基础知识
1.解释加点字。
(1)余幼时即嗜学:特别喜欢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
(3)走送之:跑
(4)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行加冠礼 更加
(5)或遇叱咄:训斥
(6)负箧曳屣:拖着
(7)足肤皲而不知:冻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8)媵人持汤沃灌:热水
(9)寓逆右备容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10)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旧絮
(11) 腰白玉之环:名作动,腰上佩戴
(12)无鲜肥滋味之享:形作名,鲜肥的食物
2.对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
A.无硕师名人与游(结交)援疑质理(提出)
B.色愈恭,礼愈至(周到)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候)
C.穷冬烈风(极)不敢出一言以复(说出)
D.余则缊袍敝衣(旧)(破)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遗留)(留给)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 )无从致书以①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②是人多以③书假余,余因得遍观全书。
1.古文简炼,常省去一些不必言明的词语,请在上文括号内填入省略的内容。
2.按序号解释“以”。①来,表目的,②因为,表原因,③用,把,表手段。
3.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4.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这个文段写了什么?(4分)
幼年抄书之艰
5.用原文回答,课文是如何解决“嗜学”和“家贫”这一矛盾的?(4分)
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6.认真揣摩“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中“稍”的深刻含义。(4分)
表现了作者有借有还的诚信;更表现了作者害怕下次不能借到书的心酸。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