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模型”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通用技术
更新时间 2010-12-30 09:0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必修一第七章第一节
“模型”教学设计
赵锦鹏  陕西省西安中学  7100021
【教材版本】
通用技术必修1《技术与设计1》(江苏教育出版社)
【设计理念】
以兴趣为入手点,以模型的学习为载体,以引起学生的思考为落脚点,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联系自己的实际,实现方法的迁移。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苏教版教材中属于第七章的第一节,是在学生完成了方案构思和设计图样绘制的学习后,进入模型或原型制作的过度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从模型的概念入手,使学生体会模型的功能及模型在不同设计阶段的作用,渗透制作模型的重要性,明确模型制作过程不仅是设计思想体现的过程,还是发展构思的创造性过程。教材中案例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且数量较少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故教材处理时补充了部分模型案例,变更了榨汁机的模型为汽车模型。
【学情分析】
学生经历了前面的一段时间的学习,从学习内容上来看,学生了解了设计的一般过程,体验了发现、明确问题和方案构思、呈现,应当顺理成章的进入模型活原型的制作环节,但大量的理论消磨了学生的兴趣,此时的学生对通用技术的兴趣正在减弱时期,如何恢复学生对通用技术的兴趣,如何让学生从模型的学习中感悟出来影响自己其他学科学习的潜在根源,从而根本上解决学习通用技术有没有用、重不重要等问题,因此教师的引导就很重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模型及其功能,理解模型制作在产品设计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认识模型的过程,理解模型是技术设计中的一个环节和一种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模型及其功能的认识过程体会动手“做”的重要性,加强学习通用技术的兴趣,实现方法的迁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模型不仅是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从模型的学习中体悟到“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理念的延伸,让学生构建“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例分析法 。
【教学思路】
课时安排为2课时。第一课时从回顾设计的一般过程开始,让学生明确已经学习过的环节和应该开始学习的环节,引入要想制作模型或原型,必须先了解模型;从学生回忆自己曾经接触过、、曾经见过、曾经听过的模型入手,展示常见的各种模型,体会不同模型的特点和共同点,引出1.1模型的概念,辨析明确后,引导学生讨论“购房时,在图纸中挑房和在模型中挑房的优缺点”,引出1.2模型的功能,辨析明确后,指导学生讨论教材中的“神州飞船”和“大东方号”案例,加深理解“模型在技术设计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把其体会到的方法应用到其他领域,举克服物理的学习过程中的难点的方法加以印证,以实现方法的迁移;第二课时由设问:技术设计过程中是否只做一个模型?引出2、模型在设计的不同阶段的作用,以汽车模型为例,引导学生完成草模、概念模型、结构模型、功能模型和展示模型的学习,加深“模型对设计的重要意义及作用”,本节课以“是否在任何产品的设计过程中都要制作所有的模型”的设问结束,引起学生在课后的思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环节1引题
教师活动1:
上一章我们学习了常见的技术图样,技术图样是制定设计方案中方案呈现的一种方法,那么设计的一般过程有哪些?
学生活动1:
回忆后回答: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或原型、测试评估及优化、产品的使用和维护
教师活动2:
追问:我们已经学过了那些环节?现在应该进行哪个环节?
学生活动2:
回答:已经学过了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应该进行制作模型或原型
教师活动3:
这节课开始学习制作模型或原型,要制作,必须了解什么是模型?模型有哪些作用?为什么要在设计中制作模型?因此,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模型……
ppt展示本节课的标题
设计意图:
从逻辑上建立所学内容与整个教材中的联系,顺便复习设计的一般过程,引入本章准备学习的内容和本节课的课题。
◆ 环节2 新课内容一 —— 模型及其功能
教师活动1:
设问:你接触过、见过、听过那些模型?
学生活动1:
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自己接触过、见过、听过,甚至于玩过的模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其兴趣。
教师活动2: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回答肯定比较凌乱,教师展示ppt中的常见模型分类图片加以规范,同时通过大量的模型展示,让学生感受模型的共同特点,为引入模型的概念作好铺垫。
学生活动2:
观看各种模型图片,体会各种类型的模型,构建模型的概念
教师活动3:
教师问:什么是模型?
学生活动3: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概括
教师活动4:
ppt展示:1.模型及其功能
1.1模型的概念
模型(Model):是根据实物、设计图样或构思,按比例、生态或其他特征制成的与实物相似的一种物体。
学生活动4:
观看、对比、思考。
教师活动5:
引导学生辨析概念中的关键词,如模型的来源(实物、设计图样、构思),按什么制成?与实物的关系等,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模型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引出原型的概念。
学生活动5:
听讲、构建、加深对模型概念的理解。
教师活动6:
ppt展示:原型(prototype):可以是产品本身,也可以是在产品生产之前制作的与产品大小相同、使用功能一致的物体。
学生活动6:
理解原型的概念,并与模型的概念对比,以加深印象
教师活动7:
辨析后,设问:一般设计过程中,制作的是原型还是模型?为什么?在引导学生讨论后,总结出模型制作成本低、便于修改等理由。ppt展示我校准备建设的体育馆模型,激发学生的憧憬,同时有体会模型的概念即在设计中的意义,同时又为模型的功能打下伏笔。
学生活动7:
思考、讨论、回答
◆ 环节3新课内容二 —— 模型的功能
教师活动1: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如果你要购房,有两种方式,其一,根据图纸挑房,其二,根据模型挑房,你会选择哪种?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活动1:
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2
引出模型的功能,ppt展示:1.2模型的功能
①、使设计对象具体化
②、帮助分析设计的可能性
学生活动2:
思考、理解、建构模型的功能。
教师活动3:
在学生知道模型的功能后,引导学生理解制作模型的过程不仅使设计思想的体现过程,也是发展构思的创造过程,使学生明白在做的过程中才会发现更具体的问题,才可能真正的解决问题,使学生明白“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举物理学习中的例子予以佐证,实现方法的迁移。
学生活动3:
听讲、思考、升华
教师活动4: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教材中的“神州飞船”和“大东方号”案例,予以加深印象。
学生活动4:
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讨论,加深理解模型的功能,检验所学知识。
◆ 环节4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第二课时
◆ 环节1引题
教师活动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
学生活动1:
在教师的引导下,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加深印象,为本节课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活动2:
教师设问:明白了模型及其功能后,那么我问在技术设计过程中是否只做一个模型?
学生活动2:
思考、讨论后回答——不是
教师活动3:
追问: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3:
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4: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标题ppt展示:2、模型在设计的不同阶段的作用
◆ 环节2新课内容——模型在不同阶段的内容
教师活动1:
粗略介绍通常情况下,在设计的不同阶段,根据不同的要求往往需要制作的草模、概念模型、结构模型、功能模型及展示模型。
学生活动1:
听讲、思考
教师活动2:
ppt展示:(1)草模:产品造型的初级阶段、简单的表示设计设计构思、供设计人员深入探讨使用。
学生活动2:
在教师导引下,理解草模出现的阶段及其作用。
教师活动3:
Ppt展示:(2)概念模型:在草模基础上、构思初步完成之后、用概括的手法表示产品的造型风格、布局安排、及产品与人、环境的关系等、从整体上表现产品造型的整体概念。
学生活动3:
在教师导引下,理解概念模型出现的阶段及其作用。
教师活动4:
ppt展示:(3)结构模型:研究产品造型与结构的关系、清晰地表达产品的结构尺寸和连接方法,侧重与产品结构的构思。
学生活动4:
在教师导引下,理解概念模型出现的阶段及其作用。
教师活动5:
ppt展示:(4)功能模型:研究产品的各种功能以及人机关系、用于分析、检查设计对象各部分组件尺寸与机体的相互配合关系、在一定条件下用于试验,进一步完善对产品功能的完善。
学生活动5:
在教师导引下,理解概念模型出现的阶段及其作用。
教师活动6:
ppt展示:(5)展示模型:在结构、功能模型的基础上,用真实材料,按照准确尺寸,做成的与实际产品几乎一致的模型;是产品的样品,是进一步研究的实体形象,同时向设计委托方征求意见、为审核方案提供实物依据以上每一内容均通过ppt展示图片予以加深印象,主要通过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汽车模型予以说明。然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升华的理性的理解,同时加深体会模型在设计中的重要性,为模型的制作买下伏笔。
学生活动6:
在教师导引下,理解概念模型出现的阶段及其作用。
◆ 环节3 制作及练习
教师活动1:
组织学生完成课本p141页的海豹顶球的模型装置。
学生活动1:
在教师的指导下,思考、讨论、完成海豹顶球的模型装置。为下一节课工艺做好铺垫。
◆ 环节3 小结及思考
教师小结:本节课学习了模型在设计的不同阶段的作用。最后设问:那么是否在所有技术设计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必须制作相应的模型?
设计意图
最后的设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回避开学生只在课内思考,课外遗忘的弊端,让学生把思考的习惯带到生活中去,养成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