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学目标
1.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2.了解隋朝开创科举取士制度的伟大创举,分析科举取士的重要意义。
3.了解隋末暴政和隋朝的灭亡,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
4.创设情景,提出一些问题(如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隋朝开创科举取士制度等),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积极参与。
5.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至今仍值得我们骄傲。
●重点难点
?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科举取士制度的开创及意义。
?难点:隋初经济的繁荣;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创设情景 激情导入]
同学们,相传,隋朝时扬州出现了一种绮丽的花,名叫琼花。隋炀帝知道后,急切地要到扬州去观赏。长安、洛阳到扬州路途遥远,那时陆路交通不方便,他就发动数百万民工开通了一条大运河。隋炀帝乘着龙舟从洛阳直通扬州。龙舟有四层楼高,一百多个房间,还有宽敞的大殿。但到扬州后,他并没有看到琼花。通人性的琼花讨厌这个暴虐的君主,自行败落了,不让他看。隋炀帝大失所望。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隋朝为什么能完成这样大的工程?你想了解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学案引导 自主学习]
1.自读课本。
2.结合学生用书“课前预习案”,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
[聚焦主题 合作探究]
一、隋的统一
1.展示:北周南陈形势图。
教师提问:你知道北周灭北齐以后的国内政治局势有什么变化吗?(指导学生看课本)
学生回答:北周外戚杨坚在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教师提出一个设问:你知道为什么杨坚建立的这个朝代是隋朝而不是隨朝吗?此设问设计意图有二:一是激发学生兴趣,激起探究欲望。二是加深学生对隋朝以及隋字书写的印象。
学生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白:与“隨”相比少了“走之”,因为怕时运随之而走所以去掉“走之”称之为“隋”。
3.由于南北朝后期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重新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隋文帝觉得他应担当起这一历史重任。那么隋文帝是如何统一的呢?(要求学生仔细听,准备回答老师将要提出的问题)
教师讲解:588年春天,隋文帝下诏伐陈。10月,太子杨广率50万大军,在长江沿线对陈发动全面进攻。当时,陈军“不过十万”,而且陈后主荒淫无度,把长江当作不可逾越的天堑,仍在建康(今江苏南京)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589年正月,隋军渡江,建康陷落。隋灭陈后,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南北重新统一。
教师提问:隋朝何时灭陈统一全国?(589年)隋朝为什么能灭陈完成统一?(结合讲解和课本阅读文字理解讨论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隋文帝有雄心壮志,适应历史发展的统一趋势,经过充分的准备后毅然南进。利用南陈腐败、民心不齐、兵力空虚的大好时机,一举灭陈统一全国。
4.教师接着提问:隋朝的统一有何意义?(结束了分裂,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隋朝社会经济的繁荣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及媒体上补充的内容,然后提问:你能归纳、概括出隋初经济繁荣的表现及原因吗?
学生回答:表现:人口大幅度增长、垦田扩大、粮仓丰实。原因:从政局上看,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从统治者看,励精图治,改革行政、发展生产、注重吏治、提倡节俭。从劳动者看,辛勤劳作(指导学生看隋朝劳作俑)。
2.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秦始皇统一后采取的措施,回顾西汉的“文景之治”,问:你能归纳出强盛王朝开国前期的共同点吗?
学生讨论回答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减轻百姓负担,促进经济的逐步繁荣。使学生认识到统一、安定、团结的环境对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也明白了中国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国家和平、努力发展经济的政策。
3.过渡:隋朝经济的繁荣也为一个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你知道它是什么工程吗?
三、开通大运河
1.教师让学生读课件上补充的故事,然后看课本大运河的开通这一框题的文字,逐步讨论回答以下问题:隋朝为什么能完成这样大的工程?大运河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教师补充:
(1)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学生回答:隋炀帝不完全是为了看琼花,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2)有人用一数学公式高度概括了大运河,你能解释一下这些数字的含义吗?(目的在于激发兴趣,加深印象)3+4+5+6=1
学生很有兴趣,热烈讨论后纷纷举手回答:“3”是三点:洛阳(中心)、涿郡(北)、余杭(南)。“4”是四段:由北向南分别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5”是五河:由北向南分别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6”是六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1”是:一条贯通南北的经济大动脉。
(3)如此浩大的水利工程,隋炀帝为什么能完成?在教师补充材料的基础上学生讨论回答出:
①隋南北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②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几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经济繁荣,使隋炀帝具备了经济实力。
③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作基础。
(4)大运河开通后,南方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北方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南方,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古人曾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为什么水运在古代那么重要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答出:中国古代没有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陆路运输粮食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动力小、速度慢、费用大。相对来说,水运则动力大、速度快、费用小,所以水运在古代很重要。
(5)对于大运河的开通古人褒贬不一,如: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李敬芳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
就是现在人们也有不同的看法,你怎么看课后的这个“思考与判断”: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学生各抒己见,对于学生讨论后形成的观点老师不要下最后的定论。老师指出评价的原则全面、客观即可,不要束缚学生的思维。
四、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教师讲解:隋朝之前,怎样选拔官吏呢?原来,必须有地方官吏、高门权贵的推荐,才能当高官。(所谓“高门”就是“高等”的意思。)地方官吏、高门权贵推荐的人当上高官之后,就要“知恩图报”,往往利用职权来维护推荐者的特权。隋王朝建立之初,沿袭以前的选官制度,但是两年之后(583年)隋文帝就下诏令予以废除。他为什么要废除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正文第一段,结合老师的介绍,讨论隋文帝废除旧制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这种制度不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不利于皇帝加强中央集权。
2.教师引导:既然旧的选官制度有弊端,那怎样才能解决这些弊端呢?学生回答:利用考试选拔官员,也就是实行科举制。
3.教师讲解:科举制作为一种新的选官制度的创立经历了一个朝代两位皇帝的努力。那么科举制是在哪个朝代诞生的?(隋朝)科举制在隋朝的诞生与哪两位皇帝相关?(隋文帝和隋炀帝)文帝和炀帝分别为科举制诞生做了哪些贡献?学生归纳回答: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方法选拔官员。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可以做官。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正式诞生。
4.通过对科举制的分析,比较科举考试和原来的选官制度,看有什么进步和影响?思考一下科举考试的受益者是哪些人?学生回答:科举制打破了门第限制,使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可以凭才学做官,从而体现了开放选才,公平竞争的特性。同时,国家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因此科举考试的受益者是中下层有才学的读书人和统治者,其中统治者是最大的受益者。
五、隋朝的灭亡
1.教师讲解:隋朝是一个繁盛的王朝,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五六十年,如此繁盛的隋王朝为什么仅仅只存在了38年就灭亡了?。教师出示兴修大运河征调民力的资料,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隋朝的灭亡源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①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徭役繁重。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动辄数百万民力;②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多次南下巡游,沿途护卫的兵士和拉纤的民工多达数十万;③三征辽东,兵役繁重,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教师讲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终于激起了人民的反抗,隋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从山东开始的大起义很快蔓延到全国,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灭亡了。
3、小组合作探究:与课前预习评价隋炀帝相结合,并结合前面我们所学的秦始皇相关知识,找出他们两位的异同。教师做适当归纳。
[总结梳理 整合提高]
本课以“繁荣一时的隋朝”为主题专讲隋朝的历史,隋朝的特点是短暂而繁荣。
[当堂检测 反馈矫正]
教学反思
通过课堂归纳总结,从隋朝的兴亡中得出统治者应该如何施政和做人;引导学生了解科举制的诞生、完善、废除的过程,体会科举制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体会科举制对古代、对今天的现实意义,都是为了更好地选拔人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人生观和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