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图形与位置-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图形与位置-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4-04 21:2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图形与位置》教案
教学目标:
⒈复习有关确定位置的知识,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
⒉能熟练地运用方向与数对描述物体的位置。
⒊能运用比例尺的知识确定物体之间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⒋训练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准确用数对及方向(角度)、距离描述平面图中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再现知识。
⒈说位置。
⑴师:同学们,你能说说你现在所坐的位置吗?用数对表示呢?
⑵师:现在老师说数对,如果认为表示的位置是你的请站起来。
⑶师:我们的班长坐在哪里?请站起来。班长前、后、左、右相邻的同学是谁?这是用什么方法确定位置的?
⒉引出一首儿歌,让学生说出这首儿歌中是用什么方法确定位置的?
⒊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从一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了确定位置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复习这方面的知识,图形与位置。
⒋出示复习,让学生完成后,说出本题中确定位置的方法。
⒌出示复习2。让学生完成后,同样说出本题中确定位置的方法。
创设情境,探究知识。
⒈引入。
师:现在,我们应用图形与位置的知识,到生活中去看一看吧!同学们,你们喜欢野外考察吗?(喜欢)是呀,参加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开发智力,还能增长见识呢。最近一支森林考察队到大鸣山进行考察。
⒉出示地形图,提出问题。
师:瞧,这是他们活动范围的地形图,看一看图中给有哪些信息?
⒊探究知识。
⑴师:同学们,当这支考察队走进大鸣山时迷失了方向,他们想准确地返回大本营,你们能不能帮他们确定大本营的位置?(能)那么,怎样准确地确定大本营相对于大鸣山的位置呢?(出示讨论问题)
⑵学生画图、操作、讨论、交流用什么方法确定大本营的位置,怎样确定?
⑶学生反馈。
第一种:用方向(角度)、距离的方法确定,以大鸣山为观测点,沿着正东和正北方向建立坐标系,再将大本营和大鸣山连接,用量角器量出所连接线段与正东方向的夹角大约是37度,量出大鸣山到大本营的图上距离5厘米,得到实际距离500米。就可以知道大本营的位置在大鸣山东偏北37度处,离大鸣山500米。
师在学生反馈的同时,逐步出示图示。
师问:你们怎样知道距离大鸣山500米?大本营的位置还可以怎样表述?
第二种:用“数对”的方法,(师出示格子图)
以大鸣山为观测点,沿水平和垂直方向建立坐标系,在格子图里,大本营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为(4,3),也就是在大鸣山向正东方向走400米,再向正北走300米,就是大本营。
师逐步出示图示,并引导学生理解。
师问:你们怎样知道向正东走400米,向正北走300米呢?
⑷让学生结合两幅图,告诉考察队是怎样从大鸣山返回大本营的?还可以怎样走?
⒋比较两幅图的异同?看一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⒌小结。师:同学们,要准确地确定物体的位置,可以用“数对”的方法,也可以用“方向(角度)、距离”的方法,不管用哪种方法,都要定好观测点,再建立坐标系,最后再确定物体的位置。
巩固练习。
⒈填空。
(1)、在平面图上通常是如此确定方位的:上北下( )、
   ( )右( )。
、下图中,B点在A点东偏
北的方向上,也可以说B点在A
点北偏( )方向上。
(3)、王东在班级的位置用数对表示(7、4)那么王
  东坐在教室的第( )行,第( )列。
⒉出示书本P80页第2题,(让学生小组操作,讨论、交流,再反馈)
⒊出示书本P81页第2题。
全课总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样的收获?
拓展延伸。
⒈师:同学们,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服务于生活。现在,让我们再一起到生活中去看一看吧!(出示图示,让学生观看),你们知道吗?确定位置的方法还有很多。
⒉学生观看图示。
⒊师:同学们,其实,除了这几种方法外,生活中确定位置的方法还有很多,这有待同学们去探讨,去研究吧!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取得好的成就。


《图形与位置》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通过学生的回忆与交流,对确定位置的四种方法进行整理和复习。学生对确定位置的方法的学习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在复习用“上、下、前、后、左、右和用“数对”,描述物体的位置时,以学生自己的座位而引出,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会数学,学习数学;再以一首儿歌中引出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来确定方向,接着在出示一道有关“数对”和一道有关”方向(角度)、距离的练习题,让学生明确用“数对”和“方向(角度)、距离”能准确地确定物体的位置,最后引出课题。
在第二环节里,我让学生用刚才复习过的确定位置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合作探索,分组讨论,学生反馈,总结出用“方向(角度)、距离”及“数对”这两种方法确定了大本营相对于大鸣山的位置,这样做,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的能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环节是巩固与应用。练习设计由浅入深,都出了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练习,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第四环节是全课总结。从中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五环节设计是拓展延伸。鼓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奥秘。
这节课,教学思路清晰,环环相扣,重点突出,教学效果好。
但有这么一点值得我去思考,那就是让学生结合两幅图,告诉考察队是怎样从大呜山返回大本营的,还可以怎么样走?从他们的回答中,我感到学生对具体位置、方向的表述,还有欠缺。以后我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