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精品习题(42页,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精品习题(42页,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05 10:1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秋天的怀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句中的“无常”是什么意思?从文章中找出最能表现“我”“无常”的两个词语。
2.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央求”换成“期待”,好不好?为什么?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3.辨析下列语境中“好好儿活”的含义。
(1)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2)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4.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在文中标出来,并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答案】
1.“无常”的意思是变化不定。最能表现“我”“无常”的两个词语是“突然”和“猛地”。
2.不好。“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的情态。此外,从词义上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而“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3.(1)母亲说“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顽强。母亲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许不长了,却仍在不屈地与病魔抗争,不希望儿子失去与病魔抗争的自信,失去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2)“我”说要“好好儿活”,体现出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找回了自我,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谛。
4.示例 第一处: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作用:补充表现出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母亲为儿子放弃了享受生活。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作用:补充说明母亲在自己的病情已非常严重的情况下,仍然不顾自己,将全部心思放在儿子身上,体现出母亲的伟大和坚强。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作用:说明母亲心里只装着子女,体现了崇高伟大的母爱。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信息筛选。“暴怒无常”是说自己的情绪变化不定,文章中最能表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是“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其中最能体现“无常”的词语是“突然”和“猛地”。
2.试题分析:这种题型一般回答不能换,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上下文来分析。答题格式——解释本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分析表达效果(结合中心思想或人物性格);并分析换词后的表达效果。本题中“央求”更能体现母亲的迫切心情,而“期待”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含意以及蕴含的感情。第①段母亲说“好好儿活”,是在母亲知道自己在世的时日不多的情况下,看到瘫痪的儿子,怀着感伤无奈的心情说的,希望儿子能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第⑥段中“我”说“要好好儿活”,是在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后,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明白了生活需要坚强与自信,理解了生命的真谛。
4.试题分析:记叙的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和插叙。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插叙的内容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本题解答从文章中找出一处插叙内容结合文本上体分析即可。
5.熟读课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期待)般的神色。(将加点的字换成括号里的词好不好?为什么?)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和“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这两句话中的“扑”和“挡”字为什么用的好?
【答案】(1)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2)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
【解析】
【详解】
(1)首先要明确观点:不好。从词义上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央求”反映出母亲已经病重,但还是盼望儿子能早日摆脱阴影,心理复杂;而“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点。总之,要从母亲对儿子的爱这一方面考虑作答。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中的“扑”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爱的深沉,害怕“我”失去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这一细节,表现出母亲时时刻刻在关注着儿子的情绪变化,一个“挡”字,突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拳拳爱心。
阅读训练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 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②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拉刷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③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④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永远的诀别。
⑤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来成年的女儿……”
⑥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6.文章围绕着“我”和母亲写了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7.文章的结尾写“我”去北海观赏菊花,你认为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
8.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9.用简要的话来概括一下母亲的形象。
10.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作者从“看花”中获得了哪些人生感悟。

【答案】
6.(1)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2)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3)母亲央求“我”去看花;(4)母亲的临终嘱托。
7.结构上:文章以菊花为线索,引起对母爱的赞美。照应前文,与前文形成对比。内容上:菊花象征着母亲对我的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8.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9.课文为我们刻画了一位重病缠身、形容憔悴的母亲,面对双腿瘫痪后暴怒无常的儿子,小心翼翼,悄无声息地诠释这伟大的母爱。直到临终前,却还依然牵挂着自己孩子的坚强、伟大而无私的母亲形象。
10.①身患重病的母亲,一直热切地期待陪我“看花”,表现母亲对儿子细腻的呵护和关爱,从中“我”感受到母爱的伟大。②母亲病逝后,“我”终于在“看花”时,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领悟到人要积极勇敢地面对生活的道理。
【解析】
6.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组织语言时,最好以“母亲”为陈述的主体。概述出“母亲”抚慰“我”、隐瞒病情、央求“我”去看花及其临终嘱托等几件事。
7.考查文章结尾情节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来考虑答案。结构上的作用:照应题目,呼应前文母亲曾要求并带作者看菊花的情节。从内容上看,秋天虽然寒霜降临,可菊花还是傲然挺立、毫不畏惧。人生更应如此。既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也表明自己已经坚强起来。
8.考查文题中关键字眼的表现力。内容上讲:“秋天”这个限定性词语既限定了怀念的时间,也寄寓了思念的氛围。“秋天”既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也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从结构上讲:北归的雁阵,北海的菊花,树上的落叶,母亲的离去,从中贯穿的都是“秋天”这一个主线,使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9.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她的隐瞒病情却呵护“我”的自尊心,可以看出她的乐观从容和坚强伟大;从她想方设法要带“我”去看花,可见她的心思细腻和教子有方;从她临终前还想着自己的孩子,可见她的爱子如命。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与描写。
10.考查对文章重要情节深刻含意的把握。花代表美好的事物,母亲希望他看花是为了转移他病痛中的痛苦,更是为了让他找到生活的勇气。此情节体现了母爱无私与伟大。而最后一段写“我”“看花”,说明作者此时已经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决心要积极勇敢地面对生活。总之,“看花”代表了一种母爱,代表了生存的勇气和信念。
【点睛】
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1.在“我”发脾气时和同意去北海公园看菊花时,母亲分别有怎样的表现?你如何理解母亲的这两种不同的表现?
12.文中母亲说的“好好儿活”和“我”说的“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
1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句中“挡”是有意的动作还是无意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14.文章的结尾写“我”去北海观赏菊花,你认为这样的安排在结构和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15.联系全文来看,作者以《秋天的怀念》为题,有何好处?

【答案】
11. “我”发脾气时: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母亲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又不放心“我”,关注着“我”。
“我”同意去北海公园看菊花时:母亲“喜出望外”,“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絮絮叨叨地说”。怕自己的病熬不住,想早点陪“我”看菊花,让“我”感受生命的热烈和精彩,走出阴影。
12. 母亲说的“好好儿活”:母子都要乐观地战胜病魔。“我”说的“要好好儿活”:为了母亲,“我”和妹妹要坚强地活下去。
13. 这是母亲有意的动作,她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生情,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并且母亲希望“我”能正视困难,而不是逃避。
14. 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前文和题目。内容上:含蓄地揭示了主题——从烂漫的菊花中,记起母亲的话“要好好儿活”,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15. ①“秋天”点明了时间和背景,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黯淡心情的写照,又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③“怀念”暗示了本文的主旨——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思念之情。
【解析】
11.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取信息并概括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段落来分析。根据文章第一段的内容,可知在“我”发脾气时,母亲的表现是:“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母亲“悄悄地躲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又悄悄地进来”是因为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根据第三段的内容,可知“我”同意去北海公园看菊花是母亲的表现是:“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 “絮絮叨叨地说”。根据第四段“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可知,母亲怕自己的病熬不住,想早点陪“我”看菊花,当听到“我”同意去北海看菊花时“喜出望外”。
1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母亲说“好好儿活”,实际上是鼓励作者同病魔作斗争,鼓起生活下去的勇气。这体现了母亲对我的关怀,也从侧面体现母亲的坚强的性格。“我”说“要好好儿活”,体现出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13.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应该根据前文情节,再加上常理推断即可。“挡”是动作描写,母亲“挡”住,不让我看落叶,是怕我触景生情更难受更绝望,表现母亲希望我能乐观面对生活,体现母爱的伟大与深沉,因此“挡”是有意的动作。
14.本题考查理解结尾的作用。解答此题时,结合文章的内容,从结构和内容上来分析即可。结构上,与第一段中“北海的花都开了”和题目“秋天的怀念”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上,最后写菊花,借菊花的绽放表现作者在母亲的帮助下又重新变得坚强起来,将会积极勇敢面对生活,含蓄地揭示了主题,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15.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作者的情感去综合分析。题目“秋天的怀念”中的“秋天”,是写季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文章是用“秋天”象征“我”的不幸遭遇,烘托了“我”内心的伤感,象征着在母亲的激励下,“我”定会战胜自己,走出人生低谷。“怀念”揭示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思念之情。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标题的作用,回答此类型题目时,先看标题的本义,再思考深层含义。然后分析其作用:结构线索、写法、主旨以及与主旨的关系。最后分析其效果:新颖含蓄、发人深省、引起兴趣等。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2)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3)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
【答案】(1)形容人脸色不好。(2)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3)形容唠唠叨叨,不停地说。
【解析】
【详解】
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要结合语境。“喜出望外”苏轼《与李之仪书》:“契阔八年,岂谓复有见日?渐近中原,辱书尤数,喜出望外。”指因遇到意外的喜事,心中非常高兴。“憔悴”出自《国语·吴语》:“使吾甲兵钝弊,民日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形容人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絮絮叨叨”出自明·汤显祖《紫箫记·胜游》:“自成了人后,夜里和李郎絮叨叨到四五更鼓,翻来覆去,那里睡来?”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阅读“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到“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回答下面的问题。
17.“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中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18.“我”答应去看花,母亲竟高兴得坐立不安,“我”责备她“烦不烦”时,她为什么笑了?这说明了什么?
19.“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中的“挡”是母亲有意的动作还是无意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20.谈一谈你对“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7.不好。“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的情形。
18.因为母亲太高兴了,都有些六神无主了,突然“我”说“烦不烦”,她这才意识到自己太高兴了,有些不好意思,所以笑了。另外,这笑也包含着母亲对“我”的爱。
19.这是母亲有意的动作,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景象而触景伤情,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20.母亲心疼“我”,她怕因为自己的情绪或者措辞刺激到“我”,所以尽力压抑自己,变得小心翼翼。
【解析】
17.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不能调换,要看词语的意思。①从词义上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②“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18.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母亲喜欢花,但是因为我的瘫痪导致她要照顾我,花全部死了,而且我的心情非常差。现在我突然说要去看花,母亲感到儿子心情好了,所以心里很高兴。能使儿子得到快乐就是她最大的快乐,即使责备她,她也不放在心上。这说明母亲对儿子有着最伟大、无私的爱。
19.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应该根据前文情节,再加上常理推断即可。“挡”是动作描写,母亲“挡”住,不让我看落叶,是怕我触景生情更难受更绝望,表现母亲希望我能乐观面对生活,体现母爱的伟大与深沉,因此“挡”是有意的动作。
20.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母亲心疼我,很爱我。她知道我因病而烦躁,因此行动都变得小心翼翼,可她又放不下我,只能悄悄地躲出去看我的动静。她很怕因为自己的情绪或者措辞而刺激到我,所以尽力的压抑自己的难过,而变得小心翼翼,变得敏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海棠树(节选)
史铁生
①如果能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我想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因为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③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儿时我常爬上去,一天天地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射弹弓,甚至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她又问。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A)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都是花香呢。奶奶只是站在地上,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是羡慕,猜我在上头都能看见什么。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胡乱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有我爸妈养着您,您干吗这么累啊?”奶奶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
⑤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上学也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得一辈子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我不敢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或者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或者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落叶纷纷。天还没亮时,奶奶就起来主动去扫院子,“唰啦——唰啦——”邻居都还在梦中。那时她已经腰弯背驼,我大些了,听到声音赶紧跑出去说:“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见?”奶奶说:“不能那样,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院子又去扫街了。
⑦我这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补花,不让自己闲着。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⑧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一次,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说说,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不耐烦地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就算都看懂了您就有文化了?”奶奶立刻不语,只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B)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⑨但在我的记忆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飘进黑夜,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选文有删改)
21.本文词语运用很有特色,请从文中A、B两处加点词中任选一个加以评析。
(A)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
(B)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22.请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概括“奶奶”所做的事。
23.阅读第⑦⑧两段,说说“奶奶”为什么不让自己闲着,而且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都在灯下学习。
24.文章多处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请仿照示例,再举一处。
示例:前文:有我爸妈养着您,您干吗这么累啊?
后文: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
前文: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后文:
25.“我”的过错铸成了“永生的痛悔”。如果还有机会弥补,你觉得“我”会怎样做?(50字左右)

【答案】
21.示例(A)海底捞月:生动地表现了“我”敏捷的动作和顽皮淘气的个性。示例(B)终于:足见奶奶低头不语时间之久,体现了此刻奶奶非常惭愧、沮丧、失落的心理。
22.春:糊纸袋;夏:补花、洗菜;秋:扫院子、扫大街;冬:在灯下学习。
23.(1)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2)她想学点文化,跟上时代,有一份工作。
24.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
25.示例:“我”会为奶奶倒杯水,然后诚恳地向她表示歉意,跟她说“活到老学到老”是一种精神,她的执着追求是给予“我”的一笔宝贵财富。
【解析】
21.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1)题从动作描写的角度赏析。(2)句从副词的修饰作用角度分析即可。
点睛: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赏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22.试题分析:考查概括文章的内容。解题时,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采用“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方式进行概括,根据题目要求作适当的增减。本题在梳理内容的基础上按照答题格式和要求分条概括即可。
点睛:记叙内容的概括,先找出记叙内容的六要素,然后按照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方式组织语言,最后将与内容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去除就可以得到答案。
23.试题分析: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有三个原则:①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②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有价值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③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本题“奶奶”春天糊纸袋,夏天补花、洗菜,秋天扫院子、扫大街,冬天还要在灯下学习,不是为了挣钱是为了劳动,是为多学点文化,能有一份工作。
24.试题分析: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呼应”。呼应就是关联的意思。比如:开头和结尾都写了同一个事物或内容,这就是呼应。也就是前面埋下伏笔,后面再次做出交代。依这个特点从文本中筛选相关的信息作答即可。
25.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半主观性的试题,因为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题目中“‘我’的过错铸成了‘永生的痛悔’”,所以在写自己的做法一定要表现自己内心的歉意和愧疚之情。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是谁爱着你的背影
邓迎雷
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亲将我送到门口。
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
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的方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
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候最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姊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
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然,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
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
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如果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目光。
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
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
我收拾东西回去,母亲送我上电梯。
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没有打伞。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
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地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
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选自《特别关注》,有改动)
26.本文叙述了母亲注视着“我”背影的三个事件,请根据文章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另外两件事。
①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里望着我离开小区。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27.结合语境,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句中的“才”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②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此句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28.文章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我”掉泪,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泪水中蕴含着“我”怎样的复杂情感。
29.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形象。

【答案】
26. ②去年秋天,母亲在医院病房的窗口望着我在雨中离开。 ③这个周末,母亲跟我来到路口,站着看我远去。
27. ①这是一位关注儿女、爱意深沉的母亲,她依恋与儿女在一起的时光,连儿女离去的背影也不想错过,还要多看一眼。
②这是一位通情达理含蓄深沉的母亲,她虽然因儿女成家立业,缺少陪伴而孤单失落,但并不提出特别要求,只是在儿女离别时默默关注他们的背影。
28. (1)示例一:“才”字细致表明母亲是在一直目送“我”走下楼梯,直到看不见“我”的身影才返家关门,如果把它删除,则不够具体细致,没有了“一字传情”的表达效果。
示例二:“才”准确传达出“我”对母亲的关注,、期待,“我”告别母亲是,一面下楼倾听母亲的动静,期待他赶快回家,听到关 门声才放下心来,如果删去,则少了细节上的强调,不能表达出母女间微妙真切的感情。
(2)示例一:这是用特殊的说法来表达特别的感情,心被“淋湿”,看似不合常理,却能生动形象地传达出母亲对儿女的关怀和怜惜,表明她对“我”的被淋感同身受,心疼不已。
示例二:这句话虽不合理,但是不合理的表达却有 很好的表达效果,真实地表现了母亲看到“我”被雨淋湿时的心情。
示例三:此句运用了拈连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又巧妙自然地写出了母亲看到“我”被雨淋湿的疼爱和牵挂之情。
29. 示例:这些泪水中蕴含着“我”复杂多样的思想感情,既有知晓母亲的殷切凝视之后,为母亲的孤独失落而心酸难过的心情,也有感受到爱的目光在身后追随,为母爱的细致深沉而感怀激动的心情。
【解析】
26.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时间+人+事”的方法进行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本题可根据文章的第9~12段和第1~3段内容进行概括作答。作答时要注意题目要求的“时间”顺序。可概括为:去年秋天,母亲在医院病房的窗口望着我在雨中离开;这个周末,母亲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
27.试题分析: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文章通过叙写母亲注视着“我”背影的三个事件,表现了母亲是一位关注儿女、爱意深沉的母亲;是一位通情达理、含蓄深沉的母亲;是一位内心坚强,不向儿女提要求,默默承受孤独的母亲。据此理解作答。
点睛: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28.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赏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注意作者的情感)。文章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母亲目送孩子离开时的情形,表达出对孩子依恋,流露出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29.试题分析: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即可。在这句话中,作者说“心被‘淋湿’”,看似不合常理,却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对儿女的关怀、疼爱和牵挂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①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拉刷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②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③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永远的诀别。
④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来成年的女儿……”
⑤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30.下列加点的词语能换成括号中的词语吗?为什么?
(1)母亲进来了,挡(站)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2)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期待)般的神色。
31.找出选文中的两句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32.文章的结尾写“我”去北海观赏菊花,你认为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
33.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34.用简要的话来概括一下母亲的形象。
35.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作者从“看花”中获得了哪些人生感悟。

【答案】
30.(1)用“挡”说明母亲这是有意的动作,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并且母亲希望我能正视自己,而不是逃避。用“站”表现不出这些效果。(2)“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31.(1)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拉刷拉”地飘落。作用:以动衬静,突出“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作用:写出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突出了“我”的心理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
32.照应前文,含蓄地揭示了主题。从烂漫的菊花中,记起母亲的话“要好好儿活”。结构上:文章以菊花为线索,引起对母爱的赞美。照应前文,与前文形成对比。内容上:菊花象征着母亲对我的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33.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34.课文为我们刻画了一位重病缠身、形容憔悴的母亲,面对双腿瘫痪后暴怒无常的儿子,小心翼翼,悄无声息地诠释这伟大的母爱。直到临终前,却还依然牵挂着自己孩子的坚强、伟大而无私的母亲形象。
35.①身患重病的母亲,一直热切地期待陪我“看花”,表现母亲对儿子细腻的呵护和关爱,从中“我”感受到母爱的伟大。②母亲病逝后,“我”终于在“看花”时,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领悟到人要积极勇敢地面对生活的道理。
【解析】
30.本题的考点是辨识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解答思路:这句话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的描写手法(或写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心理)。“挡”是动作描写,母亲“挡”住,不让我看落叶,是怕我触景生情更难受更绝望,表现母亲希望我能勇敢乐观的面对生活,体现母爱的伟大与深沉。
31.本题的考点是理解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选择恰当的词语。这是神态描写,“憔悴”意为脸色不好,表明母亲积劳成疾。“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
32.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结合上下文内容可以知道,为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而悲伤,为自己对母亲的不关心而懊悔。
33.本题的考点是分析理解文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常见表现手法有:衬托、象征、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等。象征手法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格,通常在作文中出现,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菊花象征母爱,象征母亲的精神,象征我和妹妹对生活的眷恋。表明我和妹妹将勇敢乐观地面对生活,体现我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为白菜狂的日子
莫言
①12岁那年,一个临近春节的早晨,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我去找个篓子来。
②“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今天是大集。”母亲沉重地说。“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③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透过矇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两棵较大的白菜从墙上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我熟悉这棵白菜。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行的拐角处,小时被牛踩了一脚,一直长得不旺。我和母亲格外关照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脸上洋溢着欣喜的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④去集市的路上。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似的。我的手很快冻麻了,篓子跌在地上,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根跌损了。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然后小心又匆忙地下到沟底将它抱上来放进篓子。我知道闯了大祸,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再打骂我,只用一种温暖的腔调说:“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然后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
⑤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将篓子放在七姥爷的旁边,就让我去上学。我也想走,但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了白菜的价钱,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又用枯柴一样的手指,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
⑥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老太太惊讶地看着我。母亲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老太太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洁白的菜帮。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抱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母亲因偏头痛,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我找了根草棒,用刚学的乘法,在地上算着。我报了一个数字,母亲跟着报出。“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揭开,露出一沓纸票,沾了些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我看到七姥爷尖锐的目光在我脸上戳了一下,然后移开。
⑦我放了学回家,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三棵白菜都躺在蜡条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娘”我哭着说,“我……”
⑧“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泪挂在了腮上。
⑨这是我看到的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36.文章题目是《我为白菜狂的日子》,“我”的“狂”体现在文中哪些地方?
37.第①段刻画了母亲的形象,找出这些词语并说说它们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38.作者回忆了那年随母亲卖白菜的事,母亲的言行举止表现了她怎样的品质?
39.文章结尾说“这是我看到的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依然沉痛”,这“沉痛”的背后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0.文章多次写到那棵最小的白菜,请你探究一下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
36.“狂”主要表现在:母亲决定卖掉白菜时,“我”不愿意且埋怨(冲撞、责怪)母亲;老太太刁难“我”的白菜时,“我”不顾尊长,气愤地回击她;“我”算账时,故意多算一毛钱报复老太太;母亲要“我”算账时,不诚实,欺骗、伤害了母亲。
37.本段细节描写用了“叹息、抬高、瞥、锁定、端详”几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在艰苦的年月里,母亲对自己珍爱的白菜不想卖又不得不卖的矛盾、无奈和痛苦的心理。
38.表现了母亲本性善良、为人诚信、朴实能干、严格教子的品质。
39.“我”因故意多算一毛钱让母亲丢脸、难过而自责;“我”对自己当年幼稚不宽容的做法而感到愧疚;“我”因辜负了母亲平时的教育,做事出格,让母亲失望而感到懊悔;“我”因欺骗伤害了母亲,但又无法弥补而痛苦。
40.表现了这棵最小的白菜长成不易;表现了“我”对这棵白菜特别的喜爱;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我气愤时惩罚老太太多算一毛钱作铺垫;也用这棵最小白菜的曲折经历来暗示了“我”的人生经历曲折坎坷。
【解析】
36.试题分析:通读全文,理清故事情节,围绕“白菜”来分析提炼。先写“我”对“白菜”的“狂”,后写“我”对老太太和母亲的“狂”。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7.试题分析:应重点抓住“叹息、抬高、瞥、锁定、端详”几个动词来揣摩人物的心理。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8.试题分析:人物描写往往为塑造人物的形象服务,文中对母亲的语言和动作进行描写,表现了母亲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母亲对“我”的深刻教育和影响。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9.试题分析:应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深入的剖析,多方位地感悟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0.试题分析:可抓住文章第五段中的“我和母亲格外关照它”和“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来探究作者的写作用意。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题文)布谷声声
汤治平
早春三月,大山深处,那悠长、清脆的声声啼鸣响彻林野:“布——谷——布——谷——布谷布谷!”好像阿哥阿妹在遥相呼应:“快下地播种了。”?
记得小时候,父母早早下地忙碌去了,忽听奶奶透过床边的窗户喊:“孙娃子,太阳照到屁股哒!起来吃早饭哒哟!”揉着惺忪的睡眼爬起来,满耳是布谷鸟的叫声。我问奶奶:“这是什么在叫哦?”奶奶踮着三寸长的小脚跑过来答道:“是阳雀子,它在招呼大家种包谷哒!”
吃过早饭,我和住一个屋场的海娃子把羊群赶到后山林草深处,听见树林里阳雀子叫得响亮,就悄悄默默去看阳雀子长的什么样子。我们循着叫声,猫着腰,两手耷撒着,轻手轻脚地踩在林中的草叶上,尽量不发出声响。“布谷”声突然停歇了,我俩以为惊动了雀子,停下来,蹲在地上,屏住呼吸。一会儿,雀子又叫开了。我们相视而笑,继续潜行。
还有丈把远就到雀子歇的黄荆树了。我们歪着脑壳,睁大眼睛,往树上看。好大个阳雀子!差不多有七八寸长,两只脚爪子紧紧扣在一根树枝上。雀子背上的毛光溜溜的,颈项的毛灰白色,肚子上有一道一道褐色的斑纹,像山里女子辫子上缠的红头绳;尾巴将近身体的三分之一,像燕子尾巴那么细长;嘴壳子怕有一寸,嘴尖稍微朝下弯;两只眼睛滚圆,像两颗黑油油的豆子,在圆圆的脑袋中间灵活地转来转去……?
我正看得津津有味,忽听“啊——”一声惊叫,树上的阳雀子“噗喇”一声飞走了,“布谷”声从树林上空传来。原来,海娃子发现了一条蛇,就在离我们不远的岩缝里爬行。我们惊魂落魄似的飞奔到大路上去了……上了中学,才慢慢知道布谷鸟还有一个诗意的名字——获谷。与之对应的另一个名字叫鸤鸠,听起来似乎不大文雅。《诗·召南·鹊巢》云:“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当老师讲到“鸠占鹊巢”的典故时,就问老师:“鸤鸠为什么要占鹊巢呢?”
  老师回答我:“因为布谷鸟不会亲自哺育自己的子女,孵出小鸟后就让其他鸟来代哺。”
“那布谷鸟不是坏妈妈吗?”一位女同学生气地问道。
“这也许是鸟类一种本能的赖以生存的进化方式吧。”老师高深莫测地说。
山里人谁不知道布谷鸟?它用高亢清亮的歌喉,坚持不懈、无怨无悔地报告着芒种节令,催促庄稼人抓紧播种,不要误了农时。这无疑是它优秀的品质,让人褒扬的一面。可它又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妈妈,竟然不喂养自己的子女。看来鸟和人一样,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十全十美的鸟啊!
后来,我和海娃子相继离开了大山,我到江城上学后留在了城里,他则举家迁去了湖北。爷爷奶奶跟随父母离开大山,搬到镇上居住,几年前也相继离开了我们。
到了城里,四处是水泥森林,方方正正的高楼,灰蒙蒙的,没有枝,没有叶,没有一丝绿意,哪里听得见布谷鸟的啼声?
倒是有一次,隐隐约约听见了:“布谷!布谷!”在这朦胧的叫声里,我听见了奶奶亲切的呼唤……
(有删改)
41.(小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动词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概括。
我们循着叫声,猫着腰,两手耷撒着,轻手轻脚地踩在林中草叶上,尽量不发出声响。
42.(小题2)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43.(小题3)文中,作者引用了“鸠占鹊巢”的典故,以下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该典故,是为了向大家普及文学、文化知识。
B.引用该典故,是为了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C.引用该典故,是为了引出下文所讨论的关于亲情的话题。
D.引用该典故,是为了显示作者的博学多识。
44.(小题4)从全文来看,文章最后一段有怎样的作用?请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作答。

【答案】
41.42.句中加点的动词,形象地刻画出“我”与小伙伴因怕惊跑布谷鸟而小心翼翼、蹑手蹑脚的情态,非常符合人物的年龄特征,鲜明而生动。
43.44.外貌描写;通过对布谷鸟外表的细致描绘,勾勒出了它美丽可爱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布谷鸟的喜爱之情。
【小题3】【小题3】C
【小题4】【小题4】结构:与首段相呼应,形成了前后呼应、首尾勾连之势;内容:表达了作者对奶奶的怀念之情,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解析】
41.42.考查对词语的品析。这几个动词写的是我和住一个屋场的海娃子默默去看阳雀子长的什么样子时的动作描写,写出我们生怕惊动了阳雀子,小心翼翼,蹑手蹑脚的情态。
43.44.考查描写方法。常用的描写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划线句子是对布谷鸟的毛、颈项、肚子、尾巴;嘴壳子、两只眼睛的描写,属于外貌描写,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描写出了布谷鸟美丽可爱的外形,表达了作者对布谷鸟的喜爱之情。
【小题3】【小题3】考查对典故的理解。“鸠占鹊巢”斑鸠不会做窠,常强占喜鹊的窠。比喻强占别人的住屋。老师讲到“鸠占鹊巢”的典故时,引发了学生的疑问,才有了引出下文所讨论的关于亲情的话题。故选C。
【小题4】【小题4】考查对文章文段的理解。要求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结构上,一般考虑首尾呼应,结构严谨,照应题目等。内容上,作者在布谷的叫声里,仿佛听见了奶奶亲切的呼唤,把“布谷”与奶奶连在一起,表达对奶奶的怀念之情,点明了文章主旨。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那个清晨
印桐
一大早,便被母亲叫起。我有些不满,平常我是总要在床上多赖一会儿的。可当我迷迷糊糊地看到母亲紧绷的脸庞时,我好像一瞬间明白了什么,心隐隐地颤抖起来。
村子里突然传出几声犬吠,我一激灵,坐直了身体。
母亲平时是极宠爱我的。但现在,她看着我的眼睛,用一种我从未听过的、严肃得令我害怕的声音说道:“我问你,你是不是真的不想待在这儿了?”
我动了动嘴唇,低下头没出声。我觉得我知道母亲来的原因,无非是来教训我。因为就在昨天,母亲眼中一向懂事的女儿,贴心的小棉袄,竟然学会了逃学,而理由仅是因为向往城市的生活,多次被拒绝后,想以此逼父母就范。
我以为,自己是应该被母亲教训的。并且我还很感激母亲,因为母亲找到我的时候,并没有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动手打我,而是一把把我拉回了家。母亲是动了怒的,从我被攥红的手腕和她红肿的眼晴就可以看出。可母亲什么也没说,转身进了屋子一整天都没出来。
我始终不敢与母亲对视。我怕看到母亲的目光中有对我深深的失望。
村子里的狗终于不再叫了,却显得四周更加寂静,我甚至听到了悠远的蝉鸣声。
我终于忍不住抬起了头,母亲的沉默让我无措,我决定先求得母亲的原谅。
可母亲打断了我即将出口的话,她只是又一遍地问着我,是不是发自内心的想去城市里生活。
我愣了一下,然后深吸了一口气,坚定地对母亲说道:“是!我一直希望可以去城市里读书。”过了许久,母亲缓缓点了点头,我听见她带着很大的决心说了一个字:好。我惊讶地对上了母亲的眼睛,发现母亲深邃的眼睛里翻涌着不知名的情绪。她不再看我,转身离开了屋子。
望着母亲因承担生活的重担而日渐弯曲的腰背,我的内心一阵酸涩。我懂了母亲话中的意思,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我站起身,内心挣扎地跟了上去,房子里却早已不见了母亲的身影。我有些焦急地冲了出去,呆呆地看着坐在台阶上沐浴着阳光,相互依靠着的父母。
母亲望着家门前这一片小小的菜园,许久无语,只有紧紧锁住的眉头显示了主人的痛苦。父亲在旁边轻声安慰着:“我知道你舍不得,住了几十年的地方,早就有了感情,要不咱不走了,也许她只是一时感兴趣呢?更何况,去了那儿如果找不到工作,怎么活呢?”母亲摇了摇头,“我们俩谁不了解她那倔脾气?我怎么会为了自己耽误了她。无论怎么辛苦,对她好的,我都会为她争取到的。只是……只是我真的放不下这儿,真的……”
在晨曦中,母亲眼里含着的泪水悄悄滑下,轻抚过她清瘦的脸颊落在了用水泥铺成的台阶上。看着母亲颤动的双肩,我终是忍不住背过身去,任凭泪水夺眶而出……
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个清晨,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在她的孩子面前咽下了所有痛苦和无奈,却坐在台阶上偷偷哭泣的样子……
45.文章运用了哪种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
46.请结合文章,试赏析下列语句。
村子里的狗终于不再叫了,却显得四周更加寂静,我甚至听到了悠远的蝉鸣声。
47.文中画线句“我懂了母亲话中的意思”,你认为母亲话中有什么含义?
48.将“我站起身,内心挣扎地跟了上去,房子里却早已不见了母亲的身影”中的“挣扎”换成“忐忑”好吗?为什么?

【答案】
45.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避免了文章平铺直叙增强了生动性。
46.这句话运用了环境描写,通过对狗吠、蝉鸣的描写表现了当时环境的安静,也写出了母亲的沉默。
47.为了你的学习为了不耽误你的前程,我们可以去城市里生活。
48.不好,“挣扎”体现出“我”内心的矛盾,因为母亲终于答应“我”去城市里生活,但母亲心里却是伤心的,不舍的,“忐忑”只能表现不安之感。
【解析】
45.要求学生掌握记叙的三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及作用。然后结合文本分析。结合“一大早,便被母亲叫起。”和“因为就在昨天,母亲眼中一向懂事的女儿,贴心的小棉袄,竟然学会了逃学,而理由仅是因为向往城市的生活,多次被拒绝后,想以此逼父母就范。”分析,是倒叙手法。其作用使文章产生悬念,为什么一大早就被喊起?更能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46.要求学生掌握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有: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主题。结合“村子里的狗终于不再叫了,却显得四周更加寂静,我甚至听到了悠远的蝉鸣声。”分析,这是以动衬静,通过对狗吠、蝉鸣的描写渲染了安静的气氛,烘托出母亲沉默的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7.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找到题干在文本中所处的位置,结合上下文分析即可。结合“‘是!我一直希望可以去城市里读书。’过了许久,母亲缓缓点了点头,我听见她带着很大的决心说了一个字:好。”“我们俩谁不了解她那倔脾气?我怎么会为了自己耽误了她。无论怎么辛苦,对她好的,我都会为她争取到的。只是……只是我真的放不下这儿,真的……”得出:母亲为了我去城市里读书,决定离开农村。
48.要求学生首先态度,不好。结合“我们俩谁不了解她那倔脾气?我怎么会为了自己耽误了她。无论怎么辛苦,对她好的,我都会为她争取到的。只是……只是我真的放不下这儿,真的……”分析得出,母亲终于答应“我”去城市里生活,但母亲心里却是伤心的,不舍的。然后结合词语的含义分析。“挣扎”是尽力支撑或摆脱的意思。生动的体现出“我”内心的矛盾。“忐忑”,心神不定的意思,不能写出“我”矛盾的心理状态。故不能换。

49.文学常识填空。
史铁生,当代作家,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______》,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务虚笔记》,散文《______》《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答案】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命若琴弦  我与地坛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识记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学习中,注意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史铁生,北京人。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后为北京作家协会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影响。据此填写即可。

50.给加点字注音。
瘫痪(___)(___)脾气(___)砸碎(___)憔悴(___)(___)絮叨(___)仿膳(___)
【答案】tānhuànpízáqiáocuìxùshàn
【解析】
【详解】
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如“膳”还可根据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再如“悴”不要读成“suì”。
5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当一切灰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2)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复去地睡不了觉。
(3)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永远的决别。
(4)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慢。
【答案】(1)灰改为恢(2)复改为覆(3)决改为诀(4)慢改为漫
【解析】
【详解】
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决”与“诀”、“慢”与“漫”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52.根据下列所给词语含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由于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某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活动功能。(____)
(2)形容人脸色不好。(____)
(3)颜色鲜明而美丽。(____)
(4)高尚纯洁。(____)
【答案】(1)瘫痪(2)憔悴(3)烂漫(4)高洁
【解析】
【详解】
考查根据词义写出的词语的能力。答此题,没有什么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看学生平时的积累。对词语含义的把握,对词语字眼的记忆。根据词语含义去推断应是哪个成语。如“高尚纯洁”,还可提取其中的“高”和“洁”组成“高洁”作为答案。
53.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脾气(___)  砸碎(___)  絮叨(___)仿膳(___)
瘫huàn(___) 憔cuì(___) 淡yǎ(___)烂màn(___)
【答案】pí záxùshàn痪悴雅漫
【解析】
【详解】
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特别是同音字、形似字、易错汉字、多音字更应引起注意。“痪”不要写成“患”,“悴”不要写成“瘁”。
5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璧。(____)
(2)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复去地睡不了觉。(____)
(3)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永远的决别。(____)
(4)当一切灰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____)
【答案】(1)璧改为壁(2)复改为覆(3)决改为诀(4)灰改为恢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句(1)中“璧”应写作“壁”;句(2)中“复”应写作“覆”;句(3)中“决”应写作“诀”;句(4)中“灰”应写作“恢”。
5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瘫痪(____) 捶打(____)  憔悴(____)  
仿shàn(____)  shì弄(____) jué别(____)
【答案】tān huànchuíqiáo cuì膳侍诀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捶”“瘫痪”可以利用形声字来辨析。“诀”不要写成“决”,“侍”不要写成“待”。
56.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后面的括号内加以更正。
(1)暴怒 烂曼 捶打 喜出望外(____) 
(2)踩扁 淡鸦 豌豆 泼泼洒洒(____)
【答案】(1)曼(漫)(2)鸦(雅)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漫”与“曼”是形近字,从部首有无来辨析。“鸦”与鸟有关。“淡雅”与“鸟”没关系。

5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淡雅(yǎ) 烂漫(màn) 瘫痪(huàn)
B.侍弄(sì) 絮叨(xù) 翻来覆去(fù)
C.砸碎(zá) 捶打(chuí) 整宿(sù)
D.憔悴(jiāo) 仿膳(shàn) 诀别(jué)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字音的识记。A. 正确; B. 侍弄(sì)——(shì) ; C.整宿(sù)——(xiǔ); D. 憔悴(jiāo)——(qiáo);故答案为A。
5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地步,境地)
B.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坦率自然,毫不做作)
C.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D.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形容说话啰唆)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词语的理解。烂漫:形容颜色绚丽多彩十分美丽。这里指花朵的艳丽多姿。
59.文中母亲坚持让“我”去北海看菊花的目的是(  )
A.母亲喜欢花,可是“我”瘫痪后,她侍弄的花都死了。
B.只是让“我”出去散散心,使“我”的心情好转起来。
C.鼓励“我”学习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D.北海的菊花开得烂漫,非常漂亮。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题解答要结合文章的中心和上下文内容分析。母亲知道自己的病已经很严重了,所剩的时日也不多了,她想在生前带儿子去北海看看象征着顽强生命力的花,想让儿子高兴,重塑对生活的希望。A与文章表达的内容不符;B“只是”一词说得太片面;D这不是母亲的真实用意。故答案为C。
6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凭借深厚的诗词功底和稳定的竞技状态,快递小哥雷海音夺得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年度总决赛的冠军,令人叹为观止。
B.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明,中国书法承载着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与担当,任重道远。
C.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都将带来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我们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也应未雨绸缪,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
D.博山焦裕禄纪念馆的墙上悬挂着习近平总书记写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其中“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一句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
A项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叹为观止,叹:赞赏。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赞美的对象不应该是人。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词语使用的语境。
61.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川航机组突遇险情,成功备降,强烈地震撼着网友的心,纷纷为他们的专业素养点赞。
B.按照田园城市的建设标准,规划者首先考虑的是,让市民“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
C.多所学校举行世界环境日教育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学习环保知识和环保意识。
D.本期“文翁大讲堂”的听众,除成都教师外,还有资阳、攀枝花等外地教师也参与其中。
【答案】B
【解析】
【详解】
A.有误,应在“纷纷”的前边补充上“网友们”;
C.有误,“了解、学习”与“环保意识”搭配不当;
D.有误,句式杂糅,应该删去“也参与其中”。
故选B。
62.在以下语段空白处依次填入四个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晋朝人读诗,是兰亭集会、曲水流觞。唐朝人读诗,是高朋满座、冠盖京华。革命者读诗,是狱中绝笔、肝胆相照。而我们的方式,就是《中国诗词大会》。
①世易时移,诗心不改
②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③天才诗人青史留名,但他的身后却并不寂寞,因为诗意是属于每个人的
④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纪念、传承
A.③②①④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②①④③
【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句子的排序。排序题要理清逻辑,可以借助“首先”“其次”“再次”等关联词语,或事物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来判断。首先整体把握,找出中心句、起始句或总括句,然后按时间、空间、逻辑或认知不同进行梳理。阅读语段可知,此题是阐述“中国诗词”的句段。通读句段可以发现,②句将目光投向漫长的岁月长河,由此引出③句,“诗人将诗意馈赠每一个人”,故②③相联。①④从另一角度指出诗文的传承,时代变化,但每一代都会有自己的纪念方式,④句领起画线句后面的句子。所以应排序为:②③①④。故选B。
6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瘫痪(huàn) 捶打(chuí) 仿膳(shàn) 暴怒无常(bào)
B.沉寂(jì) 整宿(xiǔ) 鲜血(xuè) 絮絮叨叨(xù)
C.豌豆(wǎn) 憔悴(suì) 央求(yāng) 翻来覆去(fù)
D.淡雅(yǎ) 烂漫(màn) 安慰(wèi) 泼泼洒洒(pō)
【答案】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C. 应为豌豆(wān)、憔悴(cuì)。其余三项正确。
64.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脾气 侍弄 甜美 憔悴
B.敏感 飘落 墙璧 艰难
C.恢复 热烈 踩扁 诀别
D.砸碎 高洁 昏迷 狠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B.“墙璧”应改为“墙壁”。其余三项正确。
6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________向四周的墙壁。
(2)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________着我的动静。
(3)母亲________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4)母亲进来了,________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A.摔 听 跑 站 B.扔 看 扑 挡
C.摔 听 扑 挡 D.丢 看 走 站
【答案】C
【解析】
【详解】
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可以从使用范围和语意侧重点角度来辨析。此题可用排除法。结合第一句的意思可知,“摔”字比“扔”和“丢”字更能表现当时“我”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故排除B、D两项。“扑”和“挡”这两个动词,用在句中来刻画母亲的动作,说明母亲想得很周到细致,不想让儿子想起伤心的事,比“跑”和“站”更能表现母亲对我的关爱。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应选C。
66.下面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
B.史铁生先生的作品《合欢树》大约有2000字左右,被收录在高二语文课本中。
C.我国青少年体质连续多年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
D.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能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修改病句。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A. 句式杂糅,可删掉“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B. 语意重复,“大约”“左右”删掉其一;C.正确;D.前后不一致,应删去“是否”。
【点睛】
病句题历来是中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中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6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暴怒无常:突然发怒,变化不定。)
B.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C.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侍弄:照管。)
D.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答案】A
【解析】
【详解】
这道题考查学生词语理解和辨析能力。有些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做这种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A项“暴怒无常”意思是脾气非常恶劣,时常极端愤怒,变化不定,形容人很容易发怒,而且很没有规律。
6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民俗是民间流传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
B.中餐的推广使豆腐日益受到各国的欢迎是可以预期的。
C.不仅议论要提出观点,还要有能证明观点的材料。
D.《水浒传》记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A正确。B句式杂糅,是将“中餐的推广使豆腐日益受到各国的欢迎”和“豆腐日益受到各国的欢迎的情况是可以预期的”两个句子杂糅在一起。C关联词语的位置错误。关联词语的位置是由主语决定的,主语相同,关联词在主语后面,相反则在主语前面。把“不仅”和“议论”的位置互换。D句子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的过程”。据此,答案为A。
69.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
B.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C.“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D.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来成年的女儿”……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了解与辨识能力。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要做到结合语境,准确规范的使用标点。A项“仿膳”应加“单引号”;C项“句号”应放到引号里面;D项“省略号”应放到引号里面。
【点睛】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管是读书或是写作,除了领会文章的立意,理解布局谋篇,品读词句外,还要重视标点符号,把标点符号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阅读、思考、运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全面提高读写能力。
70.对本文写作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抓住平常小事来叙述,事事见真情。
B.本文语言简淡厚重、朴实丰美。
C.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了母亲的坚韧、顽强。
D.本文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母亲的崇高形象。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能力。要注意“衬托”和“对比”的区别:“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而不是“对比”,故D项错误。
7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虽然在国外定居了,但他无时无刻不思念并想起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乡。
B.今天的晚会上,她准备唱一首歌,通过歌声倾吐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C.自从来到这座城市,他再也没有回过家乡,算起来大约有20年左右了。
D.听完美籍华裔歌手费翔《故乡的云》这首歌,她感动得潸然泪下。
【答案】D
【解析】
【详解】
考查对句子语病的辨析。A项语序不当,应该是先“想起”再“思念”;B项搭配不当,“倾吐”应改为“倾诉”;C项语意重复,“大约”与“左右”应删除其一。
【点睛】
病句有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词语选用不当、语义失当、句法错误这几大类。词语选用不当造成的病句比较单一,语义问题包括语义不精练、歧义问题、语义颠倒、语义不周密、语义前后照应不周;句法问题包括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残缺和多余。做题是要仔细分辨类型,有助于找到错误的地方。
72.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A.tán bì zā shuà
B.tǎn pǐ zhā shuǎi
C.tiān pī zǎ shuài
D.tān pí zá shuāi
【答案】D
【解析】
【详解】
瘫痪:tān huàn;脾气:pí qi;砸碎:zá suì;摔:shuāi。然后结合选项分析,故选D。
7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B.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复去地睡不了觉。
C.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决别。
D.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叼叼地说着……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正确;
B.“翻来复去”改为“翻来覆去”;
C.“决别”改为“诀别”;
D.“絮絮叼叼”改为“絮絮叨叨”。
故选A。
7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雪花泼泼洒洒地在空中飞舞,爱雪的人都喜上眉梢。
B.今年春天,受强冷空气影响,很多景点出现了罕见的雾凇现象,让游客喜出望外。
C.人类对环境的不断破坏,让地球母亲变得暴怒无常;河水泛滥、大海怒吼、群山崩塌、冰川融化……环境已开始向人类进行疯狂的报复。
D.他把今天发生的事情细细地想了一遍,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久不成眠。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泼泼洒洒:水散洒的样子。形容花开得茂盛。使用不恰当;
B. 喜出望外: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而感到非常高兴。使用恰当;
C. 暴怒无常:脾气非常恶劣,时常极端愤怒,变化不定。形容人很容易发怒。而且很没有规律。使用恰当;
D. 翻来覆去:原指来回翻身,现用来形容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使用恰当。
故选A。
【点睛】
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词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7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
B.读着《秋天的怀念》,我们无不被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感动。
C.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大约有200字左右,被收录在高二语文教材中。
D.这部学术著作的作者是由北京大学的两位年轻教授写成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
A.把“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改为“之一”;
B.正确;
C. 语义重复,删掉“大约”或“左右”;
D.把“写成的”去掉。
故选B。
【点睛】
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7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感彩看,“好好儿活”为贬义词。
B.“黄色的”白色的”是形容词。
C.“秋风”“母亲”是名词。
D.从感彩看,“高洁”“淡雅”是褒义词。
【答案】A
【解析】
【详解】
A. 错误。从感彩看,“好好儿活”为褒义词。故选A。







77.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________)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_______)
【答案】 反复 排比
【解析】这道题目是对修辞方法的考查。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比喻就是把一个物体或人比成另一个物体,一般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此题第(1)句运用反复的修辞,第(2)句运用排比的修辞。
78.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5 月上旬,离2016 年全国高考不到一个月之际,一个有关调整高考招生计划的消息,引发了部分高三学生家长的忧虑,他们误以为今年湖北高考将减少省内招生名额,由此置疑高考公平,甚至有家长计划去上访和游行。如果你是一名正紧张备考的高三学生,你会怎样劝阻打算上访游行的妈妈?
【答案】示例:妈妈,你不要一时冲动去上访游行!调整高考招生计划是为了更好地维护高考公平。目前让我安心备考更重要,你说是吗?
【解析】
试题分析:本是是考查口语的表达,语言是否得体,主要是考虑说话者的语言是否符合“身份”“场合”“情景”“情感(语气)”方等方面的要求。。注意材料中所述的情境,了解说话者之间的关系,注意括号中的要求,抓住主要事件“有家长计划去上访和游行”,根据自己的身份对“妈妈”以劝说的口气表达意见。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79.请依照例句,再写一个句子,来表达你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例句:母爱如虹,闪耀美丽的光辉;母爱如歌,唱出心中的真情;母爱如雨,滋润干涸的心灵;母爱如____,___________;母爱如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
母爱如海,蕴籍着无尽的深沉,母爱如诗,吟出心中的柔情,母爱如灯,照亮阴暗的灵魂。
【解析】
【详解】
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抓住前例句“母爱如虹,闪耀美丽的光辉”的句式结构。一定是个比喻句,且要注意两个分句之间的关系。内容要与前几个例句相谐。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80.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______)
(2)“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______)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______)
【答案】(1)动作描写(2)语言描写 (3)神态描写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辨析人物的描写方法。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结合句子的关键词语来分析即可。(1)根据句中的“躲”“听”这两个动词可知此句运用了动作描写。(2)“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这是语言描写。(3)根据句中的“憔悴的脸上”“央求般的神色”可知此句运用了神态描写。
81.著名作家冰心在《母亲》一诗中曾写道:“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这首诗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把赞美母爱之意传达出来,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请你也写一个小片段表达对母爱的赞美,要求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100字左右。
【答案】示例: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如春的温暖;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澄净;母爱是一场甘霖,用细雨的温情,给干涸的心田带来欢笑和希望。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解答此种类型的题目,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题目要求是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母爱的赞美。比喻和排比两种修辞格,在文章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它们的使用往往会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渲染文章的表达感情氛围,达到妙笔生辉的效果。写作时可将母爱比作“阳光”“清泉”“大树”“蜡烛”“雨露”“春风”等,再根据这些意象的特点,运用排比的修辞来表达对母爱的赞美即可。
82.指出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____)
(2)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什么劲!”(____)
【答案】(1)比喻(2)反问
【解析】
【详解】
这道题目是对修辞方法的考查。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比喻就是把一个物体或人比成另一个物体,一般由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