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数据分析报告与应用
1. 《课程标准》要求
根据任务需求,选用恰当的软件工具或平台处理数据,撰写分析报告。
2. 教学目标
·掌握数据分析报告的撰写方法,利用数字化工具完成数据分析报告。(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提高处理与应用数据的能力,体会数据应用的重要作用。(信息意识)
3. 学业要求
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完成数据分析报告。
4. 教学对象分析
通过前面章节的项目学习,学生体验了项目成果的交流与展示,同时对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可视化表达方法有了初步了解,为学习如何撰写数据分析报告奠定了基础。撰写数据分析报告对于学生来讲是十分严谨的,并且学生在这方面缺乏系统的学习。
5.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数据分析报告的基本结构和内容组成,理解数据分析报告的作用。
教学难点:掌握使用恰当的数字化工具撰写数据分析报告的方法。
6.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分组教学:培养学生团队意识,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配合的能力,同时通过分工合作提高撰写报告的效率。
体验教学:通过小组的分析、讨论和实践,研究数据分析报告应该包含哪些必要内容,并体验哪些数字化工具可以辅助撰写数据分析报告。在教学中体现“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学科核心素养。
7.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导入
1.提出问题:信息化时代,传统意义上的经济、管理和投资金融等学科和电子信息技术发生了不可分割的交融。大家看一组数据并思考:这些数据有什么含义?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每个人都看得懂这些数据呢
观察思考
回答提问
强化前面学过的数据处理的内容,为数据分析报告打基础
问题导入
2.师生总结:数据分析报告不仅是对整个数据处理过程的总结与展示,更能为决策提供参考,通过数据分析报告,将分析结果、可行性建议以及其他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使用者
思考
回答问题
引出数据分析报告的概念
体验探索
认识数据分析报告结构和组成。
1.访问国家水利部网站,查阅网站的数据报告。小组同学合作探究:
① 数据分析报告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② 如何呈现数据分析结果?
2.师生交流探究结果。
① 分析水资源现状、分析治理方案过程、分析治理效果等。
② 利用图表、图形等形式作为数据的呈现方式。
3.教师归纳:数据分析报告呈现形式有不同的类型,较为常见的报告结构形式主要包括开篇、正文和结尾三部分。
开篇:标题、目录、前言(分析背景、目的和思路等)……
正文:分析、过程和结果……
结尾:结论、建议及附录……
查阅资源
合作探究
交流讨论
聆听归纳
通过学生自己查看各种数据分析报告,总结数据分析报告包含的必要内容,让学生对数据分析报告有直观的认识,为系统学习如何撰写报告打基础。
让学生系统地认识撰写数据分析报告的基本结构框架
思考活动
理解数据的应用价值。
1.创设情境:假期,小明邀请朋友来北京旅游,为了做好接待工作,小明除了要提前安排朋友的食宿出行、游览观光等活动外,还需要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制订出行计划。
2.布置任务:请小组同学浏览北京市政务数据资源网,帮助小明完成教科书第128页的“数据应用记录”表。
3.师生交流、归纳:数据应用不仅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更对国家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阅读教科书
完成任务
交流归纳
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据能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帮助;有效利用数据,可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项目实施准备
阅读教科书第127页的阅读拓展“撰写数据分析报告应注意的问题”和教科书第127页“数据分析成果的展示与交流”内容
自学
思考
为本组撰写数据分析报告做好准备
项目活动
小组分工合作,使用恰当的数字化工具辅助完成数据分析报告(如图表、流程图、思维导图等)。
1.小组成员梳理前面的数据分析结果,根据项目研究主题,撰写本组的数据分析报告。
2.各组将数据分析报告制作成演示文稿或其他形式的作品,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
撰写报告
制作作品
展示交流
小组合作分工,促进小组成员的交流沟通能力,发挥小组成员的个性与特长
交流展示与评价
小组代表介绍本组数据分析报告的内容
评价
交流并完善本组的数据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