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04 23:5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1956年1月14日-20日,中共中央召开会议,提出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任务,向全国人民发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
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这个重要论断,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什么是“两弹一星”?
答:“两弹”是指 (原子弹和氢弹)、 。
“一星”指 。
核弹
导弹
人造地球卫星
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
材料一:美国应投掷20至30颗原子弹轰炸中国,在中朝之间沿鸭绿江设置一条放射性地带。——麦克阿瑟
材料二 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现在就是把中国所有的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只要苏联有核武器就行。——赫鲁晓夫
材料三 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科技落后,国防建设急需加强。
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交恶,国家安全受到威胁。
“两弹一星”的研制
“两弹一星”
我国第一颗 爆炸成功
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 的试验。
我国第一颗 爆炸成功
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原子弹
导弹核武器
氢弹
东方红一号
时间
1964年10月
1966年
1967年
1970年
中国成功爆炸原子弹之后,西方依然看不起中国。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麦克纳马拉傲慢地说:“没有足够射程的导弹,原子弹无从发挥作用。从现在看,五年内,中国不会拥有运载核武器的工具!”
2年零8个月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
国名 美国 前苏联 英国 中国
时间 7年零4个月 4年 4 年零7个月 2年零8个月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
人造地球卫星与生活……
气象监测
导航
定位
3.意义: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
他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钱学森
“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为了祖国的强盛,他在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第 9 天即登上了轮船返回祖国。他默默无闻地在核工业战线上奋斗几十年,被誉为“两弹元勋”。
邓稼先
1999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将“两弹一星”精神进一步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事迹 意义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
年11月,神舟 号 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 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年10月,航天员 乘坐神舟 号飞船升入太空并返回地面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 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年9月,神舟 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 成功完成出舱任务 实现了太空行走
4、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轨迹
1999

无人
2003
杨利伟

2008

翟志刚

神州一号
神州五号
神州七号
神州十一号
无人飞船
载人飞船
太空漫步
空间对接
1999
2003
2008
2016
航天技术取得辉煌成就
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降临中国,大饥荒夺去数千万人的性命……
二、籼(xiān)型杂交水稻
1、概况:
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袁隆平在观察两系法杂交晚稻的情况
2001年,袁隆平获得中国
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
1981年,袁隆平获得中国
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 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的颁奖词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获得国际农业最高奖——世界粮食奖
2、影响: 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2018年,超级杂交水稻品种“超优千号”平均亩产达到1203.36公斤
“杂交水稻之父”
疟疾通过蚊虫叮咬,血液传播。与艾滋病和癌症一起,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世界三大死亡疾病之一。
到今天为止,全世界每年还有约4亿人感染疟疾。至少有100万人死于此病。
人物:屠呦呦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2016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青蒿素
三、青蒿素
屠呦呦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2015年,为表彰屠呦呦在治疗疟疾方面的重要贡献,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由此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由此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1、“双百”方针
1956年,毛泽东提出
文学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0世纪50年代
四、文化事业的发展



2015年8月23日,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
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有了文化自信,我们的道路自信便有了精神支撑和文化根据。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第一、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和充足的底气。
第二、坚定文化自信,其意义就在于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第三、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文化自强。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1950
抗美援朝战争
1964
第一颗原子弹
1967
导弹核武器
1966
第一颗氢弹
1970
东方红一号
1999
神舟一号
神舟五号
2003
2008
神舟七号
2012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
屠呦呦诺贝尔医学奖
袁隆平杂交水稻
1960
2015
1956
双百方针
1973
改革开放
1、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 爆炸成功。
2、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发射 的试验。
3、1967年,我国第一颗 爆炸成功。
4、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5、1986年,我国制定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 ”计划。1997年,我国制定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 ”计划。
6、1999年11月, 无人飞船完成飞行试验。
7、2003年10月,航天员 乘坐 飞船升入太空。
8、2008年9月, 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 成功完成出舱任务。
9、 成功培育出 ,被称为“ ”。
10、屠呦呦发现 ,获得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1、1956年,毛泽东在科学文化工作中提出“ ”、“ 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
12、2012年,中国作家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原子弹
导弹核武器
氢弹
东方红一号
863
973
神舟一号
杨利伟
神舟五号
神舟七号
翟志刚
袁隆平
籼型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之父
青蒿素
2015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莫言
时间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背景 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 ”、“ ”的方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启了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
表现 长编小说:《红岩》、《青春之歌》 话剧:《茶馆》 音乐舞蹈诗史:《 》 ④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 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体裁广泛,反映改革开放风貌
作品屡获国际奖项:2012年 获诺贝尔文学奖。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改革开放
东方红
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