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古诗三首 课件(2课时,2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3 古诗三首 课件(2课时,24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05 10:4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3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朗读古诗
《寒食》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大历十才子”之一。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的第105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城”一语,高度凝练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宠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轻烟散入”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悟诗情 “诗人对宦官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了委婉的讽刺。 寒食节,普天下除了皇宫一律禁火,而皇帝的宠臣却可以得到“传蜡烛”的恩典。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感情吗?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再见!3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歌赏析交流讨论:
(1)找到对织女动作描写的句子,分析这里的动作描写有何作用?
(2)织女是天上最能织布的人,而且那么忙碌,为什么却织不成一匹布呢?
(3)银河很清很浅,应该能自由往来,那为什么两人却不能见面的呢?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4)读了“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句诗,你能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
(1)“擢”写出织女伸手摆动的劳动姿态,“弄”写出了织女织布的娴熟。既写出了织女的勤劳形象,又写出她孤寂苦闷的心情。
(2)因为她被思念折磨得没有心思织布,内心悲痛。
(3)是有人不希望他们见面。表现了怨恨、痛苦的感情。
(4)一位女子泪光盈盈地站在水边,含怨带愁地望着牛郎的方向。
交流讨论:
找到诗中的叠音词,读一读,想一想词的意思是什么?有何好处? “迢迢”形容牵牛星之遥远,“皎皎”形容织女星之明亮,“纤纤”形容手之细长,“札札”形容织布之忙碌,“盈盈”形容水波之晶莹,“脉脉”形容注视之含情。
叠音词的使用增强了诗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交流讨论:
这首诗借牛郎织女的故事,表达了什么感情? 借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女子的离别相思之情。 《十五夜望月》 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一个永恒的话题,你知道哪些咏月的诗句?大声读——把诗歌读顺畅。
说读——读懂诗歌的意思。
默读——仔细阅读,摘录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
(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鹊、清冷的露珠、芳香的桂花)议读——体会诗中的意境,理解作者情感。
讨论:根据景物描写概括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一幅安静、凄清的中秋月夜画,为秋思创造伤感、孤寂的氛围)
结合景物意境揣摩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
(孤独寂寞,对家人、友人的深切思念)品读——品析诗味。
诗人写望月,却没有写到月光,哪些地方体现了月光?
(“地白”给人以积水空明、澄清清冷之感,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皎洁)
“树栖鸦”是从听觉还是视觉来写的?写鸦鹊有什么作用?
(主要是听觉,烘托夜的寂静,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 “冷露无声湿桂花”蕴含怎样的情感?
(用寒意、清冷烘托诗人寂寞凄清的心理)
“落”换成“在”好吗?
(“落”写出了秋思随着月光一齐洒落人间的状态,富有动感,形象新颖)美读——读出诗歌的韵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