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学习目标1.列举并掌握“两弹一星”及
载人飞船的名称及发射时间
2.了解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和
屠呦呦等科学家的事迹
3.知道“双百”方针和文化事业的
发展概况一、树立国威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探究一:当时中国为什么要发展“两弹一星”? 材料一 战争中,麦克阿瑟狂妄地建议,美国应投掷20至30颗原子弹轰炸中国,在中朝之间沿鸭绿江设置一条放射性地带。 材料二 1954年,赫鲁晓夫(苏联领导人)在回答是否能在制造核武器方面予以中国帮助时说,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现在就是把中国所有的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只要苏联有核武器就行。 材料三 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②第一次成功发射导弹核武器
时间:两弹一星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时间:两弹: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
一星:人造地球卫星1964年10月16日1966年两弹一星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时间:④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时间:
意义:成为世界上 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两弹: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
一星:人造地球卫星1967年1970年东方红一号第五个“两弹一星”的成功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两弹一星”的研制有什么意义?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邓稼先领导完成了中国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他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 先进科学家 钱学森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首先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科技成果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实现爆炸
C.成功研制出第一艘核潜艇
D.中国战略导弹部队装备洲际导弹核武器A2、自2016年起,我国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因为这一天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的日子,它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是在( )
A.1960年 B.1964年
C.1967年 D.1970年 D漫步太空1999年
11月2003年
10月2008年
9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时间成就杨利伟翟志刚B3、下列事件开启我国飞天之旅的是( )
A.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
成功
B.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
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
C.2003年神舟五号往返成功
D.2008年神舟七号往返成功4、“这个飞船标志着中国成为苏联 (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它是我国在航天技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这个飞船”是
A.神舟一号飞船 B.神舟五号飞船
C.神舟七号飞船 D.神舟八号飞船 B二、造福人民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吃饭靠“两平”
一靠邓小平
二靠袁隆平(一)杂交水稻袁隆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杂交水稻)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材料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有什么意义?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2001年,
袁隆平
获得中国
首届最高
科学技术奖1981年,
袁隆平
获得中国
第一个
特等发明奖袁隆平获得
国际农业最高奖——世界粮食奖“杂交水稻之父” 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恶性疟原虫对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研制新药成为世界性棘手问题。当时中国南方普遍存在疟疾问题,感染人数非常之大,每年导致十几万人死亡。造成疟疾的疟原虫(二)青蒿素 当时找不到能配合的药厂,课题组只好用7口水缸作为实验室的常规提取容器,里面装满乙醚,把青蒿浸泡在里面提取试验样品。在使用乙醚时,实验室和楼道里都弥漫着刺鼻的乙醚味道。当时设备设施简陋,又没有排风系统,更没有防护用品,大家顶多带个纱布口罩。在这样的环境中日复一日的工作,屠呦呦与同事们除了头晕眼胀,还出现鼻子流血、皮肤过敏等症状。 屠呦呦在实验室工作屠呦呦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成就 荣誉 屠呦呦由此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由此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5、“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人们常用这句话来称赞一位农业科学家,。下列有关这位科学家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这位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②他的成果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他的成就证明中国是现代科技最发达的国家?
④他的成功说明科学研究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B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哪些举世瞩目的成就?成就:原子弹爆炸成功;
导弹发射成功;
氢弹爆炸成功;
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袁隆平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合作探究】三、光耀文坛
——文化事业的发展1.“双百”方针(新中国成立后)提出时间:
内容:“百花齐放”
(艺术)
“百家争鸣”
(学术)1956年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中国作家首获这一奖项。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如果没有30 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演讲》 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文化事业的发展是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6、一个国家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研水平、教育水平等硬实力。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有( )
①袁隆平 ②莫言
③屠呦呦 ④邓稼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C 原子弹、氢弹
导弹
人造地球卫星“两弹一星” 神舟系列飞船 漫步太空 (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
(屠呦呦)青蒿素 农业、医学“双百方针”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文化 科技文化成就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科教兴国战略。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