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第 15 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宁主义的形成,认识其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继承与发展的产物,对指导20世纪俄国和世界革命进程发挥的巨大作用
2.阅读教材,了解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史实,知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过程,认识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3.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体制施行的背景、内容和影响。认识俄国为巩固新生政权、建设强大国家付出的艰苦努力
4.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新证评价苏联模式的影响,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一、俄国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发生的背景
1. 经济:俄国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垄断组织形成,但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 政治:沙皇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政治、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尖锐;
3. 思想:列宁主义形成,布尔什维克党组织有力。
4. 一战:激化了各种矛盾,直接促成革命的爆发;
5. 二月革命:结束了沙皇专制体制,革命后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二)主要经过
1.《四月提纲》——指明了革命的方向
2. 七月流血事件——教育了人民
3.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1917年11月6日—7日)
(三)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衩推翻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兵代表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四)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2、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开辟了一条寻求解放的道路。
3、启示:资本主义可以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国内外敌人反扑,新政权处境险恶、物质极度匮乏。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后期幻想真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3.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④分配劳动,实行配给制。
4.评价:①战胜了国内外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②侵犯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③违背经济规律,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①经济形势严峻,急需恢复遭战争破坏的经济;②政治危机严重,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
2.目的:为迅速恢复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
3.内容:①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旧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
4.作用:①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②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5.实质: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6.“新”的含义:重视市场和商品经济,允许自由贸易和货币流通。
7.特点: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②在以公有制为主导、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三、“斯大林模式”
(一)形成原因 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二)主要表现
1.经济方面:①以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管理经济;②推行单一的公有制;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④优先发展重工业。
2.政治方面:以党代政,权力集中,个人高度专权。
(三)作用
1.积极方面:高度集中的体制,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发展经济,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方面: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③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④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⑤对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生产过很大影响。
(四)评价: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民也是不利的。
(五)经验教训:
1.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只有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反复实践,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2.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苏联取得工业化建设成就的原因:(1)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2)国家实行高积累政策。(3)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粮食、资金等便利条件。(4)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
1、俄罗斯帝国—苏俄—苏联—俄罗斯联邦共和国
2、列宁主义与布尔什维克?
3、苏维埃政权?
4、十月革命前后的农民阶级?
5、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6、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
7、苏俄/苏联与近代中国的几个小问题?
俄罗斯帝国—苏俄—苏联—俄罗斯联邦共和国
彼得大帝——列宁、斯大林——叶利钦、普京
1922年12月——1991年12月
2、列宁主义与布尔什维克?
(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其建党原则直接影响了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
3、苏维埃政权?
“会议”的意思,管理国家以集体领导与民主集中制。
实行立法权与行政权的统一,不同于西方的权力制衡。
4、十月革命前后的农民阶级?
革命前夕,80%的人口是农民。布尔什维克党将其分为贫农、中农与富农。
“争取——剥夺——联盟——改造”
5、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直接过渡超越生产力水平——间接过渡符合国情——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民生问题
模式僵化影响深远
6、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
是相对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而言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这种模式不适应于俄国,列宁开创了这种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
后来,由于斯大林放弃了新经济政策,1936年确立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即传统意义的苏联模式。
7、苏俄/苏联与近代中国的几个小问题?
A.与北洋政府:苏俄声明放弃老帝国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但是北洋政府没有不承认苏俄政权的合法性。
B.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帮助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掀起国民大革命。后来,蒋介石政权一度与苏联关系破裂。
C.与中国共产党:当年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
1943年共产国际宣布解散。新中国初期借鉴苏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