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五单元 17 壶口瀑布 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五单元 17 壶口瀑布 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05 09:4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名言欣赏:
语言不只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



世界三大瀑布:
尼亚加拉瀑布
 维多利亚瀑布
伊瓜苏瀑布
导入新课

中国著名的瀑布:
黄果树瀑布
壶口瀑布
导入新课
17 壶口瀑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目标导航
1.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壶口瀑布声如奔雷的磅礴气势。(重点)
2.掌握文中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并学会赏析。理解作者借自然奇观所表达的对于人生的思考。
(难点)
3.感受瀑布的美,体会文章歌颂的民族精神,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素养)
梁衡,当代作家。1946年出生。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奖项。出版散文集《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名山大川感思录》等,散文名篇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等。
走近作者
梁衡在《我写<壶口瀑布>》中说:“《壶口瀑布》是我在记者任上写的最后一篇散文。1987年我正在黄河壶口采访,接到北京来的电话,国家成立新闻出版署,要我立即回京上任,从此结束了我十三年的一线记者生涯。人的一生总有几个驿站,几个起止点。对我来说壶口这个地方算一个。黄河于我有特殊的比分。我小学、中学阶段是在黄河的支流汾河边长大。大学一毕业就分配在内蒙古黄河边的临河县。只听这个名字,就知道离河有多么近了……后来当了记者就沿黄河上下采访,河边的人和事,还有黄河因季节不同而出现的万千变化,在我脑子里印象亟深。这篇《壶口瀑布》是我心中黄河的缩影。
也是我对黄河精神的理解。”
背景资料
游记,顾名思义,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一般而言,游记包括三个要素:所至(作者的游踪)、所见(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所感(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
游记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学体裁,它的选材内容非常广泛,凡举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社会生活,无不可以成为游记的题材。
游 记
文体常识
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
游记的分类
文体常识
位于陕西省宜川县境内,黄河像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当流经壶口时,宽约400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一槽,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主瀑布宽40米,落差30多米,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为黄河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壶口瀑布知多少
相关介绍
告 诫 推 搡 霎 时 驰 骋
寒 噤 迂 回 震耳欲聋
jiè
sǎng
shà
jìn

chěng
lóng
字词积累
【寒噤】寒战。
【潺潺】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出轧】从轧钢机里出来。
【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字词积累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2段)】
写作者雨季看到的壶口瀑布。
【第二部分(第3—4段)】
写作者枯水季节看到的壶口瀑布。
【第三部分(第5—6段)】
由水写到石,再到写黄河博大宽厚的性格进而写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整体感知
雨季看到的壶口瀑布
枯水期壶口瀑布
用简练的语言说说“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壶口: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成因: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整体感知
作者第一次来到壶口瀑布看黄河是在雨季,细读第2段,说一说雨季的壶口瀑布有什么特点,他当时的感受如何。
被急急吸去的水流水不断地冲进去,冲进去
涛声
隐隐如雷
弥漫(扑面而来)
雾气
河水
正沸着
瀑布
匆匆逃离
波涛汹涌 震耳欲聋 气势磅礴 撼人心魄
感到可怕
心惊胆战

精读细研
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描写了独特的景物特征。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移步换景

下到沟底
平视河床
坚实而松软
走到河心
俯视龙槽
深不可测
精读细研
定点观察
依在一块大石头上

看上游河水
势如千军万马
仰视
山是青冷的灰
天是寂寂的蓝
俯视“沟底”
飞转着一个个漩涡
精读细研
移步换景

壶口河水
平坦如席
跌得粉碎
壶口两边
的河水
如飞毯抖落
如钢板出轧
如泉、成溪、打旋
龙槽两边滩壁上的河水
顺壁挂下的
如丝如缕
精读细研
说说壶口瀑布在枯水季有什么特点。
如丝如缕(柔)、轰然而下(刚)
其势如千军万马“凝重”“猛烈”
水浸沟岸,雾罩乱石

声音
气势
景物



雄伟壮阔
刚柔相济
精读细研
“我突然陷入沉思”,黄河以她宽广博大的胸怀包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找出“喜、怒、哀、怨、愁”指代的具体内容。
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那种猛烈
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折返迂回的
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





精读细研
特点,就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显著特征。抓住景物的特点,也就是要注意观察此时此地景物于彼时彼地景物的不同之处,通过你的描写把它展现出来。
抓住景物特点
一、概念
合作探究
景物的形状千差万别,而又独具一格。通过细心的观察,抓住景物独有的特点,这样你的文章才能独一无二,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才会给读者更加深刻的印象。
二、抓住特点的好处
合作探究
1.注意地域不同,景物特点也不同。
2.注意动静搭配,动静结合。
3.注意景物的形状和色彩。
4.适当运用修辞手法。
5.安排好描写的顺序。
6.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
三、抓住特点的方法
合作探究
1.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这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什么?
想到了人——
“我突然陷入了沉思,眼前这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泉、雾所有水的形态------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品味情感
作者看壶口瀑布,由黄河集纳了海、河、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人的各种情感,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
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感,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品味情感
想到民族的精神——
“我突然陷入了沉思,眼前这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泉、雾所有水的形态------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品味情感
2.体会黄河象征的民族精神:怎样理解文章第六自然段?感受作者在文字中所表达的情感。
概括了黄河伟大的性格,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
他由黄河的“柔中有刚”、“遇强则抗”和“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品味情感
3.体会黄河象征的民族精神:为什么作者会从壶口瀑布想到中华民族?
作者写黄河不仅将它作为一条河来写,还赋予它一种无坚不摧、坚韧刚强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作者借景抒情,歌颂黄河即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品味情感
?多种修辞并用,写景细腻。

全文写景细腻,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如“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这句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将枯水季仍然气势磅礴、汹涌无比的瀑布的特点展现了出来,令人仿佛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写作特色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写景不是孤立的写景,而是在写景中抒情言志。一是将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景物描写之中,课文在描写壶口瀑布时,寄寓了惊叹之情。二是在写景时加以联想,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写作特色
《壶口瀑布》中壶口瀑布先声夺人,气吞山河的气势以及水雾幻化出的彩虹,引发了作者澎湃的激情,表达了作者无比热爱祖国,无比热爱美丽山川的真挚情感。
主旨探究
由水想到个人

融景生情,情景交融
相似
联系

什么景,什么情
由个人想到民族
上善若水,
以柔克刚,
水滴石穿






















课堂小结
 
请大家谈谈我们中华民族有哪些经历能体现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拓展延伸

通过本课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根据要求作文。
发挥想象,将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改写为一篇游记。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要求:具体明确,文从字顺。不少于5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校名。
课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