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第一课时10《古诗三首》 马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你能说出与“马”有关的成语故事吗? 朗读古诗
《马诗》马 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y`n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品读第一、二句重点词语:
⑴大漠:大沙漠。
⑵燕山: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
⑶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塞外茫茫沙漠在月光照耀下,颜色像雪一样白。边塞的月牙就像钩一样悬挂在空中。小结:这两句描绘了边疆战场景色。思考:
“沙如雪”“月似钩”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品读第三、四句重点词语: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思考:
这是一匹怎样的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是一匹轻捷矫健的骏马。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但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石灰吟》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交流讨论:
你觉得“吟”在这里怎么理解?你是从哪读出来的?
颂、赞交流讨论:
从“千”和“万”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呢?石灰石所受的磨难仅仅是千锤万凿吗?千锤万凿出深山交流讨论:
“若等闲”,看到这个词语,你能想到哪些词语?烈火焚烧若等闲交流讨论:
理解“清白”的含义?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杭州人。永乐十九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升为巡按江西,颂声满道。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是的,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石,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虽然他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的志向,可我们在诗中读了出来,这就是古诗中的“托物言志”的写法。
这首诗借写石灰,表达诗人不怕牺牲的意愿和清白做人的高尚品质。再见!第二课时10《古诗三首》 朗读古诗
《竹石》竹 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学习要求:
1.小组合作朗读古诗。
2.结合注释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思。
3.先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再连起来说一说。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不管你是什么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交流讨论:
“破岩”指什么?这样的缝隙意味着什么?面对贫瘠的生长地,竹子是怎样做的? 欣赏音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除了这些,还会有哪些磨难?交流讨论:
你觉得诗人笔下的竹子是怎样的竹子?交流讨论:
诗人写《竹石》仅仅是为了赞颂竹子吗? 郑板桥(1693—1765),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诗歌通过描写竹子扎根在岩石缝中仍坚韧不拔的性格,表现了诗人坚定顽强、刚正不阿的品质。 再次朗读《石灰吟》,读完后想一想,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这两位作者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1.竹子和石灰石都不畏惧艰难,百折不挠。
2.郑燮和于谦都能为民请命,不畏权贵,清清白白,具有高尚的精神品质。
3.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