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初中学段 语文学科 七年级
第16课 《陋室铭》
多样诵读
1
疏通文意
2
披文入情
3
写法探究
4
目录
陋室铭
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刘禹锡《蜀先主庙》
“天地”极言“英雄气”之充塞六合,至大无垠;“千秋”极言“英雄气”之万古长存,永垂不朽。
学习目标
1.了解“铭”这一文体特点,背诵并默准全文。
2.反复诵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句,学习托物言志等写作技巧。
3.知人论世,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和柳宗元等辅佐王叔文的政治改革,最终失败,长期被贬在外,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但始终不屈。直到永和元年(827)回到长安,任太子宾客。《陋室铭》是他被贬和州刺史时所做。
多样诵读
读准、节奏、押韵、铭文
德馨
苔 痕
案牍
鸿儒
西蜀
何陋
调 素琴
(xīn)
(dú)
(hónɡ rú)
(shǔ)
(lòu)
(tiáo)
(tái)
读准字音
01
02
寻找韵脚
押韵——一篇(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采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
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
02
寻找韵脚
押韵——一篇(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采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
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ing)。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ing)。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in)。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ing)。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ing)。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ing)。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ing)。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ing)。
孔子云:“何陋之有?”
03
读 清 节 奏
03
读 清 节 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刻在墓碑上,记述死者生平,颂美追思,叫“墓志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的,自警自戒,叫“座右铭”。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辞精炼,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如《陋室铭》,尽管只有81字,但却是铭文中的长篇;而且全文押韵,朗朗上口,韵味如歌。
04
了解铭文
04
了解铭文
山不在高,_________。
水不在深,_________。
斯是陋室,_________。
苔痕上阶绿,_________。
谈笑有鸿儒,_________。
可以调素琴,_________。
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
南阳诸葛庐,_________。
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仙则名
有龙则灵
惟吾德馨
草色入帘青
往来无白丁
阅金经
无案牍之劳形
西蜀子云亭
疏通文意
文章译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
01
文章译文
01
文章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
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神异。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主人德行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藓蔓延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草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02
重点字词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 孔子云:何陋之有?
斯:这。惟:只。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鸿儒:博学的人。鸿:大。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功名的人。
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之: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案牍:指官府的文书。
之,助词,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
03
文言现象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孔子云:何陋之有?
“文言现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
名:出名,有名。灵:神异。名词作动词。
乱:使……乱,扰乱。劳:使……劳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本句为典型的倒装句式:即“有何之陋”,之,助词,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
披文入情
陋室不陋、创作背景、安贫乐道
原因:惟吾德馨
陋室,真的陋吗?
作者从哪几方面写“陋”室不“陋”,来表现“惟吾德馨”的?
01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交往人物之儒雅
——生活情趣之高雅
文中这些语句描写了“陋室不陋”。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自然环境之清雅
陋室不陋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
牍之劳形。
创 作 背 景
刘禹锡因参与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和州知县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他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抱怨,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知县,他将刘禹锡的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住房位于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此景,又作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知县气坏了,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最后只有斗室一间。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
02
安 贫 乐 道
因为故意刁难,这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又怎能不简陋!然而,刘禹锡仍然从容面对,抚琴弄弦,展卷读经。在恶劣环境中依然自得其乐,坚守心中的信仰。就像古代的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是典型的“安于贫而乐于道”者(孔子语)。
所以说,陋室陋在外观、物质,而美在精神、追求,表现了他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03
安 贫 乐 道
03
写法探究
托物言志、类比、比兴
托物:
言志:
—— 陋室
(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
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 德馨(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
贫乐道的情趣)。
托物言志—托是“借、假托”的意思,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作者不直接表明自己的志向,而是借助“陋室”来体现,这种写法叫做什么?
01
运用类比的手法,作者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 比自己,隐含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圣贤的志趣和抱负,暗示陋室不陋。
作者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到“诸葛庐”“子云亭”?
02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请同学们再读文章开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作者是怎样引出陋室的?
03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 ∣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 ↓
陋室 德 馨
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以山水引出陋室。室虽陋而有德者居之,则不陋矣,暗示陋室因为主人的“德馨”而“馨”,从而点明文章主旨。
陋室铭
比兴引题
山
仙
水
龙
比兴
陋室
德馨
陋室不陋
环境优美(清雅景)
生活情趣(高雅事)
引古贤以类比
反诘点题
交友高雅(儒雅人)
托物 言志
安贫乐道 高洁傲岸
文 章 小 结
这就是《陋室铭》,文辞简约,意蕴丰厚。官场的险恶、人情的冷暖并没有浇灭刘禹锡心中的战斗之火,他提起笔,作出了最昂扬、最诗意的回答。
这就是刘禹锡,安贫乐道,志存高远。他没有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自己高贵的身心。他是中唐“诗豪”,给后人留下诗文800多篇;他是屡遭贬谪的朝廷官员,历经艰辛却初心不改,每到一处均能深入民众,勤廉守政,为当地的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
文如其人
他“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他“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无论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还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亦或“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些昂扬向上,充满哲思的诗文都是刘禹锡在被贬之后创作的,都表达出他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哲思。
文如其人
课后作业
1.认真完成课后检测。
2.运用托物言志等手法完成一篇练笔,一百字左右。
拓展阅读
1.刘禹锡部分诗文赏析
2.《王欢安贫乐道》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