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下《第五单元》复习课件(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下《第五单元》复习课件(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06 10:38: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初中学段语文学科九年级
第五单元复习
















单元
目标

梳理主要情节,
把握戏剧冲突

了解故事背景,深入理解主题

通过品味人物语言、舞台说明等分析人物形象



基础知识














基础字词


咆xiào ( ) guǐ( )谲 jū ( )躬 收lǎn( )
pì nì( ) xī( )利 景yǎng( ) 雷tíng( )
nüè( )待 zhù( )立 dǐng( )盛 qǐ( )首
侦jī( ) 怯 nuò ( ) 忌huì( ) 拾duo( )
踌chú( ) 雕liáng画栋( ) hú lún ( )吞枣
非难( ) 国殇 ( ) 诡谲( ) 哗( )众取宠 幌 ( )子 行( )头 五子行( ) 赫赫( )扬扬
基础字词


咆xiào ( 哮 ) guǐ( 诡 )谲 jū ( 鞠 )躬 收lǎn( 揽 )
pì nì( 睥睨 ) xī( 犀 )利 景yǎng( 仰 ) 雷tíng( 霆 )
nüè( 虐 )待 zhù( 伫 )立 dǐng( 鼎 )盛 qǐ( 稽 )首
侦jī( 缉 ) 怯 nuò ( 懦 ) 忌huì( 讳 ) 拾duo( 掇 )
踌chú( 躇 ) 雕liáng画栋( 梁 ) hú lún ( 囫囵 )吞枣
非难( nàn ) 国殇 ( shāng) 诡谲( jué ) 哗( huá )众取宠 幌 ( huǎng )子 行( xíng )头 五子行( háng) 赫赫( hè )扬扬
基础字词


( ):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 ):指有彩绘装饰的十分华丽的房屋。 ( ):显赫的样子。 ( ):另外请一个较高明的人,意即不想受委托或聘请。 ( ):小声地自己跟自己说话。 ( ):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 ):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基础字词


( 哗众取宠 ):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 雕梁画栋 ):指有彩绘装饰的十分华丽的房屋。 ( 赫赫扬扬 ):显赫的样子。 ( 另请高明 ):另外请一个较高明的人,意即不想受委托或聘请。 ( 喃喃自语 ):小声地自己跟自己说话。 ( 蹑手蹑脚 ):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 无可奈何 ):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文学常识


1、《屈原》是一部历史剧,作者 ,原名郭开贞,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历史剧《 》等。 2、屈原,战国时代楚国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 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 》。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 ”,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3、戏剧文学,通常指戏剧剧本。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由剧中人物的对话、独白、旁白和舞台提示组成。
文学常识


1、《屈原》是一部历史剧,作者 郭沫若 ,原名郭开贞,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历史剧《 屈原 》等。 2、屈原,战国时代楚国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 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 离骚 》。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 风骚 ”,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3、戏剧文学,通常指戏剧剧本。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由剧中人物的对话、独白、旁白和舞台提示组成。



梳理情节














梳理情节


《天下第一楼》
梳理情节


梳理三篇文章的情节及矛盾冲突,完成下列表格
《屈原(节选)》 《天下第一楼(节选)》 《枣儿》
故事情节 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的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含冤被屈,悲愤填膺,在雷电风雨交加的夜晚作风、雷、电的颂歌。 卢孟实使势如垒卵的“福聚德”东山再起,名噪京华。然而,事违人愿,“福聚德”发展正盛时,却又遭到了东家、官府等内外逼压,“一个人干,八个人拆”,最终走向没落。
戏剧冲突 勤劳务实的卢孟实与东家少爷、克五这样混吃混喝的人的冲突,是平民与欺压平民的官僚之间的冲突。 男孩要走、老人要留这对外显的矛盾冲突下,隐含的等待与不归的矛盾冲突,社会变革与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冲突。
梳理情节


《屈原(节选)》 《天下第一楼(节选)》 《枣儿》
故事情节 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的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含冤被屈,悲愤填膺,在雷电风雨交加的夜晚作风、雷、电的颂歌。 卢孟实使势如垒卵的“福聚德”东山再起,名噪京华。然而,事违人愿,“福聚德”发展正盛时,却又遭到了东家、官府等内外逼压,“一个人干,八个人拆”,最终走向没落。 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戏剧冲突 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国朝廷奸佞们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也是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冲突。 勤劳务实的卢孟实与东家少爷、克五这样混吃混喝的人的冲突,是平民与欺压平民的官僚之间的冲突。 男孩要走、老人要留这对外显的矛盾冲突下,隐含的等待与不归的矛盾冲突,社会变革与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冲突。
梳理三篇文章的情节及矛盾冲突,完成下列表格



分析人物














分析人物


(一)人物语言
1、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屈原(节选)》
这段文字运用呼告、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热切地赞美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表达屈原对黑暗世界的痛恨,对光明未来的向往,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分析人物


(一)人物语言
2、披红挂绿,骑马坐轿子,怎么红火怎么办。让那些不开眼的看看,福聚德的伙计也是体面的。
——《天下第一楼(节选)》
卢孟实厚赏成顺,是想让伙计们能争口气,即使社会地位低下也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傲骨,表现了卢孟实的自尊自强。
分析人物


(一)人物语言
3、老 人 (对男孩)咱们学猫叫?(见男孩摇头)咱们学狗爬?(见男孩摇头)咱们过家家? (见男孩摇头)那,爷爷给你讲故事。
……
男 孩 咱们学猫叫?(见老人没反应)咱们学狗爬?(见老人没反应)咱们过家家? (见老人还没反应) 那,我讲故事给你听。 ——《枣儿》
第一段语言中连续的几个问句,表现出老人极度孤单,舍不得男孩离开,想尽办法耐心地留下男孩;第二段语言则是在男孩感受到老人的心事和忧伤之后,用老人之前的招数哄老人开心,显示出男孩的懂事。
分析人物


(二)舞台说明
1、屈原手足已戴刑具,颈上并系有长链,仍着其白日所着之玄衣,披发,在殿中徘徊。因有脚镣,行步甚有限制,时而伫立睥睨,目中含有怒火。手有举动时,必两手同时举出。如无举动时,则拳曲于胸前。 ——《屈原(节选)》
这段舞台说明提示屈原的衣着、容貌、神态、动作等,为后面屈原的内心独白做了铺垫。他手足戴着刑具,颈上系有长链,“玄衣”“披发”,但大义凛然,目含怒火,坚贞高傲。我们可以感受到屈原是一个虽受到奸佞残酷迫害,但依然坚持真理的爱国者形象。
分析人物


(二)舞台说明
2、老 人 (将枣儿擦干净)给,尝尝。
……
老 人 疼吗?(掸去男孩身上的灰尘)来!
老人趴到地上,让男孩踩在自己背上摘枣儿。男孩仍摘不到,老人站起,让男孩骑跨在肩上摘。 ——《枣儿》
这部分舞台说明是对老人的动作描写,这些动作传神地写出老人对男孩的疼爱,随着他与男孩交谈的深入,这种疼爱的感情表现得越来越强烈,表现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分析人物


根据对人物的分析理解,完成下列表格
《屈原(节选)》 《天下第一楼(节选)》 《枣儿》
人物形象 卢孟实:勤勤恳恳、精明实干、善待手下、恩威并施、自尊自强、有远大抱负,是个挣扎奋斗在底层的悲壮英雄。
分析人物


根据对人物的分析理解,完成下列表格
《屈原(节选)》 《天下第一楼(节选)》 《枣儿》
人物形象 屈原:独立不移、坚贞不屈、光明磊落、痛恨黑暗、向往光明、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爱国诗人。 卢孟实:勤勤恳恳、精明实干、善待手下、恩威并施、自尊自强、有远大抱负,是个挣扎奋斗在底层的悲壮英雄。 老人:孤独、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念旧又传统的老一辈农民。男孩:纯真、调皮、懂事、思念父亲的新生代。
分析人物


在本单元的剧本创作中,作者在表现人物上也是各具特色,例如:在《屈原》和《枣儿》中都运用了 手法;《屈原》中大段的独白中运用了 等修辞;《天下第一楼》人物语言中处处渗透着 文化;《枣儿》中老人和男孩个性化的语言等等,都为表现人物增色不少,同学们在学习中同样要注意总结。
分析人物


在本单元的剧本创作中,作者在表现人物上也是各具特色,例如:在《屈原》和《枣儿》中都运用了象征手法;《屈原》中大段的独白中运用了拟人、呼告、反复、排比、反问等修辞;《天下第一楼》人物语言中处处渗透着“京味儿”文化;《枣儿》中老人和男孩个性化的语言等等,都为表现人物增色不少,同学们在学习中同样要注意总结。



理解主题














理解主题


《屈原(节选)》 《天下第一楼(节选)》 《枣儿》
背景 《屈原》写于1942年,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无比黑暗,笼罩着分裂投降的政治阴霾。 《天下第一楼》三幕分别发生在1917年张勋复辟、1920年北洋政府执政、1928年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作者挑选这样三个特殊的时段,就是为了更好地体现风云变幻是动荡历史,小小烤鸭店的沉浮命运,也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命运。 《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 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重的考验。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主旨
理解主题


《屈原(节选)》 《天下第一楼(节选)》 《枣儿》
背景 《屈原》写于1942年,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无比黑暗,笼罩着分裂投降的政治阴霾。 《天下第一楼》三幕分别发生在1917年张勋复辟、1920年北洋政府执政、1928年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作者挑选这样三个特殊的时段,就是为了更好地体现风云变幻是动荡历史,小小烤鸭店的沉浮命运,也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命运。 《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 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重的考验。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主旨 郭沫若“借古讽今”,以屈原的时代象征当时所处的时代,针砭时弊,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呼唤正义。人们在屈原这个历史形象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这是郭沫若借屈原的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怨愤”。 从中“福聚德”和剧中人物的命运,也蕴含着人生的沧桑和无奈,寄寓着作者对民族文化、社会风俗的反思和批判 现代化进程、商品经济社会对农村传统社会带来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情感联系等的冲击,展示了农村社会的现状,引起人们的思考……












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戏剧冲突

通过品味人物语言、舞台说明等分析人物形象

了解故事背景,深入理解主题
回顾目标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梳理,能够帮助大家对戏剧有更清晰的认识;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从课内走向课外,走向更广阔的语文世界,积累语言,发展思维,涵养心灵,理解文化,这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意义;
希望同学们能够打开眼界,放开心胸,走出狭小的自我,关注文学作品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成为一个对自我、对社会、对民族,有思考、有情怀、有悲悯、有大爱的人。
春的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