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四年级(下)《汉字的联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汉字的联想》这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关注文化与生活的课程理念。本课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及演变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认识,感受中国汉字的审美意趣,培养其热爱汉字的民族情感和文化鉴别能力。
教材共分两页,第30页呈现了不同时期汉字的变化形式。这种呈现方式的编写意图是引导学生关注汉字的起源及演变过程,了解汉字的历史文化,感受几千年来人们在不同时期对汉字形成的审美意趣。教材第31页展示了六幅学生作品,这些作品的呈现无疑为学生创作来来灵感,使学生在实际实践活动中大胆创新、抒发情感,表达自己对汉字的审美感受。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汉字书写能力,对汉字所表达的已经也有了自己的理解,然而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以及汉字象形表意之特点,学生还从没有深入地接触与学习。学生在以往的中国画学习中,已经接触了基本的创作手法,但多数同学仅仅停留在中锋、侧锋的简单变化,还不能大胆地进行笔墨创新,不能深入体会中国画中笔墨的乐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及演变过程,加深学生对汉字文化的认识,用中国画的方法对汉字进行大胆联想和创作。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观察、交流、分析及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大胆运用中国画的作画工具和笔墨技法,表现生动、有趣的汉字形象,创作新颖的作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中国汉字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情感的体验中增进想象力和创作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观察、分析汉字象形表意的构形特点,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体验用汉字为题材进行水墨画创作的乐趣,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教学难点
利用汉字的构形特点展开丰富的联想,以及用中国画形式进行创作的笔墨技法。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毛笔、墨汁、中国画颜料、生宣纸
学生:生宣纸、国画颜料、毛笔、笔洗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1.猜谜游戏
出示日、月、山、羊、马、车(从易到难)等几个学生常见的象形文字,让学生猜一猜。
并提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通过外形猜出字意。)你知道这种字是什么字?(甲骨文、象形文字……)
(通过观察分析,引发学生对象形文字的好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象形文字的特点。)
2.播放动画,导入新课,进一步体会象形字的特点和趣味。
动画演示象形文字,激发学生兴趣。
提出问题:从这段影片中你发现了什么?(象形字都是画画变成的)板书:字——画
(观看动画片,感受象形字的趣味,初步认识象形字的特点——以形表意)
教师小结: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文字之前,是用简单的图画来记录某种事物的,这种图画文字能使人们产生联想,从而领悟其所表示的意义,我们这节课就以象形文字为素材,展开联想。出示并板书课题。
2.师生总结
(1)象形字的特点。
学生结合自己了解的关于象形字的知识,畅谈对画面中出现的形象的认识。
(2)引导学生体会汉字需要演变的原因。
思考问题:早期的象形字这么有趣,为什么我们今天不再用它了?
(书写麻烦、不统一、不能表达更多的内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学生体会象形字的特点,以及演变、发展的必然性。)
(二) 新课讲解
1.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
(1)欣赏课件:汉字的演变。
总结:汉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已经从记录生活的符号,慢慢演变成了艺术。
提问:同学们,通过对汉字演变的了解,你对我国的汉字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通过观看汉字演变的过程,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形象记忆,同时对汉字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后期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2)结合学生对书法的了解,引出“书画同源”的概念。
(通过了解汉字不同书体的形成,体会我国祖先无穷的智慧,感受汉字的艺术魅力。)
总结:汉字无论哪种写法,都非常有特点,有一种艺术美,体现了我们祖先的无穷智慧。
画→字→书法
书画同源
结合民间艺人的花鸟字,激发学生对汉字喜爱之情。
(学生表达自己理解的变体字的含义。通过变体字的花鸟字,感受汉字独特的造型魅力。)
欣赏作品,感受汉字在绘画作品中的趣味。
(1)出示画家古干的《农家乐》。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字画相容的乐趣。
提出问题:这幅作品有什么特点?在画中你找到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中有没有字的体现?(画中有字——汉字融入绘画中的趣味性)
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画命名为《农家乐》?他想表达怎样的感受?
(通过欣赏、分析作品,感受汉字融入绘画中的趣味性,启发学生思维,理解画面含义,体会画家创作的情感。)
总结:作者用简洁轻松的画笔,表达了农家人六畜兴旺、丰衣足食的美满生活。画中大胆融入了汉字,增加了画面的趣味性。
(2)学生作品分析
出示学生作品,请学生欣赏并分析其表现方法。
提出问题:学生作品中,表现了哪些内容?构图形式和表现技法有什么不同?(以汉字为题材,字中有画,画中的汉字的形状特点、构图大小各有特色,笔墨的运用也不尽相同……)
(通过欣赏学生作品,体会用汉字进行创作的多样性,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调动创作欲望。)
3.示范技法
教师示范过程中,融入点染、勾勒、皴擦、泼彩等技法,产生各种机理,教师强调使用各种方式方法的要点。
(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创作兴趣。)
(三)实践操作
1.提出作业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汉字,发挥联想,用中国画的工具来创作一幅有趣的画面。
要求:内容有趣、浓淡结合、主题突出、色彩丰富。
2.教师出示课件中的象形字,帮助学生创作。并巡视指导学生作业。
(四)评价交流
1.引导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自评与互评。
评价要点:
问题1: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幅画?你感觉他(她)画面中你最满意的地方是什么?
问题2:谁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最得意的创作是哪里呢?
问题3:请同学们欣赏作品,找出画面中字画结合得最好,构图最饱满,色彩鲜艳,主体突出的作品。
2.教师课堂讲评。
(1)表扬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中国画的多种表现技法。
(2)学生作品是如何巧妙的把字与画结合的。
(五)归纳总结
感受中国书法艺术,体会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