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件(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件(共5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06 10:27: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1.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2.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
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
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什么是文明?文明产生的标志是什么?
文明的产生


探源——人类文明的产生
采集渔猎
农牧业产生并发展
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作工作
定居(村落)
专门的手工业生产工作
剩余产品
私有制产生
阶级分化
国家形成
产生文字
文明诞生









部落战争
掠夺资源
管理与记录的需要
文明的产生


北非尼罗河流域
西亚两河流域
南亚印度河恒-河流域
东亚黄河-长江流域
欧洲爱琴海
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诞生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的部分岛屿上,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文明的多元化
03
古印度文明
02
古埃及文明

01
古巴比伦文明
04
古希腊文明

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发源于小亚细亚东部(土耳其境内)亚美尼亚高原,缓慢地经过南部平原。在离入海口约190公里处汇合,注入波斯湾。两河带来的巨量泥沙在下游不断淤积,形成了辽阔的大平原。把一片干早贫瘠的地区变成了西亚唯一的沃土肥田。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美索不达米亚”《圣经》称为“伊甸园”,古希腊语,意为“两条河中间的地方”,故又称为两河流域。

地理环境
考古发掘已经证实,巴比伦文明是距今6000年到公元前500年两河流域一系列城市文明的总称。在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部分,大体以今天伊拉克的首都巴格达为中心,北部称亚述,南部称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尼普尔(今名努法尔)以北叫阿卡德,以南叫苏美尔。
---陈晓红、毛锐《失落的文明:巴比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古巴比伦文明

早期文明
材料:在公元前二九O年以后,两河流域地方的商业已相当发达,对外进行交通与交易的区域已很扩大,就其对外的输入与输出看来,两河流域主要从各地输入手工业的原料。其中如自阿拉伯半岛阿曼地方和亚美尼亚输入红铜;自多瑙河中下游地方输入锡;自小亚细亚叙利亚及依兰地方输入金银;自叙利亚、阿拉伯半岛及伊朗高原输入毛绒;自埃及和阿拉伯输入木棉。此外,还自印度输入各种颜料与香料。……
在苏摩时代(即苏美尔时代),各城之间的战争很频繁。战争的原因主要有二:是争夺土地,亦即争夺剥削的来源;一是争夺水源,在河水泛滥或天气干旱之时,上下游的国家间往往因放水、截水而发生冲突。各城之间的战争有时是双方单独进行的,有时也采取联合形式。但混战的结果始终没有统一的局面出现。
——雷海宗《世界上古史讲义》,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63—64页
一、苏美尔时代(公元前2900年—公元前2400年)

早期文明
二、阿卡德时代(公元前2400年—公元前2200年)
四、古巴比伦帝国(公元前1893—前1594年)
三、混乱时代(公元前2200年—公元前1900年)
《汉谟拉比法典》被刻在一块巨大石柱上,竖立在巴比伦的一座神殿里,现在收藏于巴黎卢浮宫。石柱上部是一副精致的浮雕,太阳神把象征权力的权标授予汉谟拉比。石柱中部刻着法典的具体条文,法典共有正文282条,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和审判制度等作了详细的规定。其中很多严格规定了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关系,规定如何处理自由民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文献
材料:对每年洪水泛滥的恐惧,加之永远存在的外族人入侵的威胁,……人与人之间也充满了不安全感,所以美索不达米亚人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
——《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斯塔夫利阿诺斯
材料:(从地理位置上看)它处在亚欧非的交通要冲地带,呈开放状,与外界联系相当方便。因此,古代各民族在这里往来、冲突、混杂,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承袭的现象特别突出。
——《人类六千年(上)》刘景华

地理环境
对比古埃及,思考环境对文明带来的影响。
时间 公元前3500年左右出现
自然
环境






现 政治

文化

干旱少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两条河流中间围成了一个肥沃的冲击平原:美索不达米亚。
①公元前2900年—前2400年,苏美尔时代
②公元前2400年—前2200年,阿卡德时代
③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
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制定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
文学: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洪水和方舟传说
数学:发明了60进位制

早期文明
《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空中花园
古巴比伦王朝被赫梯人灭亡后,整个两河流域处于一片衰败状态,直到公元前1000年代,北部的亚述王朝开始起,亚述人南征北战不仅统一了两河流域,还征服了西方的以色列王国,两次入侵埃及,一时之间整个近东地区成了亚述人的天下。公元前538年,波斯大军攻占了巴比伦城,两河流城众多城市被毁,文字失传。昔日的辉煌被无情地掩埋在茫茫的黄沙之中,两河流域地区成为失落的天堂。
——李海峰《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死而复生的文明》,光明日报,2012年2月23日

早期文明
03
古印度文明

02
古埃及文明
01
古巴比伦文明
04
古希腊文明
文明的多元化
埃及除三角洲地方因能够受到地中海东部气候的影响在冬季有雨外,全国终年都不落雨,水源完全要靠尼罗河。但尼罗河虽带给了人以生命,同时也带给了人以灾害,因此,埃及人很早就建筑了人工灌溉的水利系统,使尼罗河水能充分为人所控制和利用。尼罗河是埃及人生活的泉源,故埃及人对尼罗河具有极深刻的印象,尼罗河乃被认为是神……
古代埃及人的耕种技术是非常简单的,他们从不翻耕土地,只将种子乱撒在田地里,然后放牛、羊、猪到田里将种子踏入泥土中。他们再不去操劳照顾这些庄稼,于是谷物就会自然地生长起来。肥沃的土地和人工灌溉的设备使古代埃及人在这种原始技术条件下也能得到高度的收获。所以,除非尼罗河水偶然不下来以外,他们从不用担心荒年。
——雷海宗《世界上古史讲义》,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82-83页

地理
环境
虽环境稍差,但尼罗河馈赠他们较高的收获,让埃及人民保持比较乐观的心态。
材料:迄今为止埃及90%以上的人口都生活在占其国土面积5%的尼罗河三角洲。平时大部分地方无法开垦,但当尼罗河泛滥时,整条河的瘀泥都堆积在尼罗河三角洲,为人们带来粮食的丰收。相反,如果某一年尼罗河不泛滥,或者水太小,瘀泥少,就麻烦了。所以古埃及人非常关注天文和气候,同时还记录尼罗河的变化。
——葛剑雄《缺水地域的文明》,《中国科学报》2019年8月2日

材料:尼罗河流域……自然屏障使它受到特别好的保护,不易遭到外族的犯。……(尼罗河)把整个流域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因此,埃及文明是稳定、保守的。……关心死亡,为来世——尤其是国王的来世——做好物质方面的准备,是埃及宗教信仰的一个主要特征。……法老始终被认为是神王……由于这个原因,埃及没有任何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典相应的法律。法老作为神王,其权力亦被神化,他的话就是法律。 ——《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斯塔夫利阿诺斯

地理
环境
根据尼罗河水的上涨与太阳的变化,制定了太阳历。因其较封闭的环境,造成了比较专制的法老统治。
时间 公元前3500年左右兴起
自然
环境






现 政治
文化

南有高原,北邻地中海,西靠沙漠,东接阿拉伯半岛。
全年干旱少雨。水源完全要靠尼罗河。
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
(法老具有至上的权威)
文学: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
文字:象形文字;
历法:制定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建筑:金字塔;
数学:能够计算圆周率,开平方根;
书写材料:纸莎草是古埃及主要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

早期文明
材料:虽然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联结点,古代埃及在地理位置上却有相对的孤立性。北边的地中海和东西两边的沙漠构成了河谷流城的天然屏障,使得对外联系相对困难。古代埃及人主要是向南与努比亚,向东北通过西奈半岛与叙利亚、巴勒斯坦和两河流域发生联系。
这种地理上的相对孤立性对古代埃及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沙漠屏障对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和入侵起着阻隔作用,使得古埃及社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政局。在第二中间期之前,埃及一直保持着独立,这对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使文化传统有着更大的延续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古埃及是闭塞的其文化是千年不变的。相反,正是在与其他文明的相互交流中,古埃及文明不断吸取着新鲜的血液,维持着自己的活力。古埃及与努比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及两河流域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交流,并对这些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古埃及文明也向地中海地区传播,爱琴文明就是在吸收埃及和西亚等地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埃及的遗物不断在塞浦鲁斯、提洛、铁拉等地发现。尼罗河谷周围的自然屏障并没有隔绝古埃及与外界的交往,而是起着“过滤器”的作用,对外来因素进行缓冲处理,然后再逐渐吸收进来,这正是古埃及文明的特色及其生命力之所在。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上)》,北京大学出版社,第68页

文明交流

03
古印度文明
02
古巴比伦文明
01
古埃及文明
04
古希腊文明
文明的多元化
古印度为地理概念,指南亚次大陆,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等领土,未曾以之为国名。

地理位置

地理环境
古印度为地理概念,指南亚次大陆,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等领土,未曾以之为国名。

北面是喜马拉雅山脉;南面是印度洋;东面是若开山脉-科西马丘陵-那加丘陵,加上大片原始森林隔开了东南亚;西面有兴都库什山脉和苏莱曼山,形成了一个较封闭的独立环境。

地理环境
封闭的环境却没有换来和平的生活,而是屡遭外来入侵。
……

第一个基本统一印度的政权

地理环境
同样是地形封闭,印度为何屡次遭到入侵?

1
除青藏高原外,伊朗高原地区对入侵印度有位置优势,且高原是抵御印度入侵的屏障。

2
帕米尔高原居民可顺河流而下,入侵印度。

3
开伯尔山口是山脉之间的低地,直达印度河平原。成为外族入侵突破口。
印度的这种环境,造就了怎样的特色文化?

早期文明
社会地位由其家庭出身决定
世代从事固定职业
原则上禁止通婚
宣扬来世和轮回
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雅利安人)
婆罗门
刹帝利
吠 舍
首陀罗
印度的种姓制度



原人
【思考】在印度神话中,不同种姓的人的地位与
身体的部位之间是什么关系?
后来什么思想对其产生了冲击?

印度篇
特点: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古印度文明】
佛教
(1)创立: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创立。

(2)教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

(3)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材料:耆那教反对用其他生物为牺牲祭神以求自己的解脱,而主张用战胜自己情欲的办法求自己的解脱;反对以神为主宰的思想,而强调人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否认人的种姓差别,而强调人的宗教修养的差别。这些都具有明显的反婆岁门教的时代气息。但是,耆那教走向了另一极端。它教人以身体的极苦去求灵魂的极乐,以现实的自杀去求理想的永生。这对人民只能起一种消极的作用。……
佛陀的教义和婆罗门教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就是主张“众生平等”。婆罗教认为,神是人的命运的主宰,神和人当然是不平等的;在人类之中又分为不同的种姓,种姓之间又是不平等的。可是佛教不承认神的主宰地位,把“神”和人以及其他生物都放在“众生”之列。佛教认为神比人有大得多的神通,但是神作为众生之一种也不能免除轮回之苦。神还必须从佛陀教义的启示中求得最终解脱,祭神求福就完全是荒唐的事了。佛陀又驳斥婆罗门教的不同种姓从普鲁沙身体不同部分产生的神话。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追求平等的耆那教与佛教
材料:每次外来民族的人侵 ,都给印度文明带来了新的成份。他们与本土文化融为一体, 使之不断更新,不断丰富。与此同时,这些外来民族也无不在历史的长河中为印度民族所同化。……印度曾被称为是“ 人种的基因库”,几乎世界上所有的人种都能在印度被找到……另外,印度目前使用的语言共有18种之多, 并且每种语言都包含有其他语言的些许成份。
——《浅论印度文明的特征》刘湍康

早期文明
古印度民族众多,语言不一
时间 兴起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
自然
环境






现 政治
文化

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有着茂盛的热带森林,雨水丰沛。生产工具的进步,雨水丰沛、植被茂盛的恒河流域逐步得到开发。
种姓制度

宗教:婆罗门教;释迦摩尼创立佛教
文学:《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
数学: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

早期文明

03
古印度文明
02
古巴比伦文明
01
古埃及文明
04
古希腊文明
文明的多元化

时间分期

地理环境


毗邻三洲

汲取古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

形成自身独特文化



海岸曲折
港口众多

发展航海事业

海外贸易海外殖民



山岭沟壑的地形

耕地少,
人地矛盾

海外贸易频繁


开拓进取独立思考崇尚自由平等互利

城邦国家

小国寡民,独立自治
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的城邦时代




材料:国家政权体是一种寡头政体,有国王、长老会议、公民大会和监察官等。斯巴达的军事制度是全民皆兵。斯巴达人的婴儿刚降生,就由长老检查,健壮者留,病弱畸形者扔入山谷。男孩7岁起送入儿童营,由国家进行统一军事训练(冬夏都要用冷水洗澡、赤脚、剃光头。)18岁开始,一律参军,平时练武,战时出征。30岁后才许过家庭生活。白天仍回兵营,直至60岁才可退伍。因此整个斯巴达像一座兵营,崇尚军事和武力要求公民具有勇敢、坚韧、严格守纪的精神,目的是保证斯巴达人的统治。正如其统帅所言:“我们只能靠战争和胜利来维持”。公元前530年斯巴达靠军事优势组织了伯罗奔尼撒同盟,与雅典展开了争夺希腊霸权的斗争。
——曹顺仙《世界文明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材料:我们是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握在多数人手中。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 ——伯利克里在葬礼上的演说
五百人会议每日在雅典城 ……由五百人会议中各个部族的成员轮流担任,类似常务委员会按每个部落轮流执掌雅典政务。
除十将军外,其余官职基本通过抽签的方式选出,每个人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
相似的地理环境,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环境只是有一定的影响,并不能起到决定作用。
材料: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弗里娜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洛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
——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2
材料:雅典人期初并不想叛苏格拉底死刑,只是想让他闭嘴,或者离开城邦。但是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继续嘲弄雅典人,嘲弄雅典权力机构,终于激怒了法庭。苏格拉底服从了雅典人对他的审判,饮鸠而逝。
——董建萍《西方政治制度—传承与变革》

课堂探究
通过这两则材料,谈谈你对雅典民主制度的认识。
雅典的民主政治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伯利克里
评价:在民主政治下,公民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这有利于发挥公民的创造力,使雅典创造了古希腊文化的大部分辉煌;雅典民主政治成为近现代西方民主制的源头。
但是,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侨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奴隶缺少最基本的权利。
时间 公元前8—前6世纪(城邦时代)
自然
环境






现 政治

文化

东临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多山少平原
具有小国寡民特征的城邦
斯巴达实行少数人掌权的寡头政治;
雅典实行多数人掌权的民主政治
古希腊城邦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
文学:创作出优美的神话 、严肃的悲剧、诙谐的喜剧;
历史: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 是西方“历史之父 ”;修昔底德
是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 ;
哲学: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哲学:苏格拉底,柏
拉图、亚里士多德

早期文明
雅典民主政治最大的污点之一:苏格拉底之死
古希腊神话:神人同形同性——人文色彩
《荷马史诗》
埃斯库罗斯
(“悲剧之父”)
阿里斯托芬
(“喜剧之父”)
希罗多德
(西方“历史之父”)
修昔底德
(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
苏格拉底
(“美德即知识”)
柏拉图
(“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
(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文明交流
希腊进行殖民运动的原因是什么?造成了怎么样的影响?

文明交流
大殖民运动
殖民原因
殖民影响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
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文明是多彩的,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  
课堂小结

阶级
国家机构与制度
城市
文字等方面
古代西亚
古代埃及
古代印度
古代希腊罗马

地理环境
国家制度
经济类型
民族性格等


探源文明的
产生
探知文明的
多元
探究文明多元
的原因
人类文明的
产生和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