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6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导学案(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6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导学案(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4-05 20:38:01

文档简介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分数加、减法的含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和应用分数加、减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关于整数和小数加、减法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知识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安排的,首先引入了转化的思想方法,将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再计算,形成基本的分数加减运算能力;而后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并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提高了分数运算的合理性和灵活性。学好这部分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分数乘、除法计算的基础。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
2.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
3.体会分数加减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1)(1课时)
(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1课时)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异分母分数加、减法(1)(1课时)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2)(1课时)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1)分数加减混合运算(1课时)
(2)分数加减简便运算(1课时)
(3)用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1课时)
单元重点知识归纳与易错警示(1课时)
综合与实践打电话(1课时)

本单元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自主列式、自主计算、自主说理的过程中,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功感受,逐步养成自主探索的良好习惯。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第1课时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1)
课题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1)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探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新课由复习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引入,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新课教学时从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打开突破口,列出算式后,利用学生手中简单的学具(一张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纸),让学生通过折、涂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引导学生探究分数加法的算理及意义。然后运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尝试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本节课让学生在探究、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学习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能运用分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学习重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和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 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正(长)方形纸彩笔学具准备:正(长)方形纸彩笔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4分钟) 1.口答。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引入新课。 对于分数的意义同学们理解得很好,那么如何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运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思考后点名口答。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对照图形,算一算。2.直接写出得数。3.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第二天看了全书的,两天一共看了这本书的几分之几?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了全书的几分之几?答:两天一共看了这本书的 。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了全书的 。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22分钟) 1.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1。 提问:观察主题图,从图中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要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3)引导学生动手折纸、涂色,然后独立计算出结果,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 (4)思考:+的和是,为什么分母没变,分子是怎样得到的? (5)讨论:还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 (6)组织交流:分数加法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7)小结: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相同,都是表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 2.教学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1(2),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题意。 (2)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例1(2)的计算,补充教材中括号内的计算过程。 (3)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收获。 (4)教师进行小结:分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同分母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减。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例1的两道小题有什么共同点。 1.(1)观察主题图,说一说自己发现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分析题意后,独立列式并计算出结果,根据经验答出:+ 表示把两个分数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3)看涂色的图,思考:是1个,是3个,合起来就是。 (4)思考问题后,可能答出:因为和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把两个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5)小组讨论汇报:通过观察主题图,可能看出就是。即计算结果要约成最简分数。 (6)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7)在教师的小结下,进一步明确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1)独立分析题意,找到所求问题所需要的条件。 (2)根据例1(1)的学习经验,独立完成例1(2),并把教材中括号内的计算过程补充完整。 (3)在小组内总结、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4)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归纳,总结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90页“做一做”的第1题。 2.完成教材第90页“做一做”的第2题 。 1.看懂图意,独立列式计算,同桌订正。 2.独立完成,全班反馈。反馈时,让学生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提醒结果应化为最简分数。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4分钟 1.今天学习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谁能具体说说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课后完成教材第91页第1、2、4题。 1.回顾并口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完成课后作业。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1.复习分数单位,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有关分数知识,为推导分数加减法算理与整数加减法算理相同作铺垫,提高了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2.教学时,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用算理引入算法的重要过程,使学生明白: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分母不变”是因为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只用分子进行加减。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2课时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
课题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1.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分数连加连减计算,让学生通过计算,体验和掌握计算顺序和计算方法。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熟练地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掌握分数连加、连减计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会运用分数加减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掌握分数连加、连减计算的顺序,正确熟练地计算。
学习难点 运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知识解决问题。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4分钟) 1.计算下面各题 2.引入新课。 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同分母分数加减两步计算的方法是怎样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板书课题) 1.学生独立计算。 2.回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 算法则,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下面的计算对吗?对的画“√”,错的画“×”,并改正。+=()+=() 答案:× 改正:+= ?改正:+==3.世界上说汉语的人最多,约占世界总人口的,其次是说英语的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说其他语言的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几分之几? 解:1--== 答:说其他语言的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22分钟) 1.计算下面各题(1)尝试练习。 (2)想一想:你是怎样计算的? 2.工程队修一段马路,第一天修了这段马路的,还剩下这段马路的几分之几没有修? (1)读题理解题意。 (2)怎样列式计算? 1.(1)独立完成计算。 (2)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 (3)归纳总结: ①同分母分数连加可以按照整数连加的计算顺序从左到右计算,也可以直接把每个加数的分子连加起来作分子,分母不变。 ②同分母分数连减,可以按照整数连减的计算顺序从左到右计算,也可以直接用被减数的分子连接减去减数的分子作分子,分母不变。 ③在计算过程中“1”可以化成任意一个在计算中需要的分子和分母相同的分数,最后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 2.(1)分析:求还剩下这段马路的几分之几,就是把这段马路看作单位“1”,从单位“1”中减去两天已修的几分之几,就是还剩下几分之几没有修。 (2)列式为 1--或1-(+)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独立练习 。 2.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4分钟 1.说说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2.独立完成教材第92页第6、7、11题。 1.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 2.完成课后作业。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尝试练习交流讨论,归纳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积极,学习效果较好。
教师点评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