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件(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件(共5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06 10:37:3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51张PPT)
高中历史
必修一:政治史
必修二:经济史
必修三:文化史
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问题是国家问题之根本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第一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第一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1.掌握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过程
2.知道几种重要的农具和水利工程
3.概括古代中国农业发达的原因和表现
4.分析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发展的因素 
重点: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难点:对小农经济的认识及评价
关键词;耕作方式,精耕细作,小农经济
农业在我国古代有着怎样重要的地位?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
①生活方式改变:从迁徙走向定居
②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刀耕火种
石刀石斧耒耜
少量青铜具, 石器木器骨器为主
排水、沤肥
除草、治虫
南稻北粟
粟稻黍稷麦桑麻等
②植主畜辅
①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石器锄耕
二、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1.精耕细作的含义
思考:精耕细作的表现有哪些?
牛耕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
并将其逐渐推广。
战国铁农具
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重要标志,它使古代人们有能力耕种更多的土地,能提高土地的产量
2.耕作工具的进步
(2)西汉时期,赵过推广 ,又出现犁壁。后来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东汉时推广到 珠江流域。

耦犁
铁犁冠
2.耕作工具的进步
耦犁二牛三人的耕作方法发展到西汉后期即逐渐被二牛一人的方法取代。图中两头牛牵引一犁在耕地,掌犁人可以一手扶犁。一手扬鞭驱牛,还可以通过牵引牛鼻穿环来控制耕牛。
西汉
这种牛耕方式俗称“二牛抬杠”
西汉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耧车是将开沟和播种结合在一起的专用播种机。一次可播三行。一人一牛。“日种一顷”。功效提高十几倍。耧车是近代条播机的雏形。
(3)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 。标志着中国的耕犁技术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曲辕犁
2.耕作工具的进步
犁铲
三处重要改进:一是把长直辕改成短曲辕,犁架变小,便于回转,节省畜力;二是增加了犁评,使犁箭可上可下,可以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进了犁壁,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并能翻覆土块,断绝草根生长。这是唐朝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没有犁壁,只能松土破土,不能翻土造垄,构造比较简单
二牛三人、二牛一人
播种工具,将开沟和播种结合在一起
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
2.耕作工具的进步
铁犁
耦犁
耧车
曲辕犁
总结2
时期 工具名称 特点
春秋:出现战战国:推广
西汉:改进
进一步推广

隋唐:完善
(1)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
已经使用。
在高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这叫做“上田弃亩”。在低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这就叫“下田弃畎(quǎn)”。高田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墒;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排水防涝,且有利于通风透光。
垄作法
3.耕作技术的进步
(2)西汉时,赵过推行 。
代田法
3.耕作技术的进步
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
技术形成。
耕耙耱
3.耕作技术的进步

耙耱技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耕耙耱技术
耕耙耱技术是一种精耕细作技术。耙用于碎土,耱用于平整土地。通过耙耱,在地面上形成一层松软土层,起到保墒抗旱的作用。
魏晋以后到今天,基本沿用这种耕作技术
(1)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
已经使用。
(2)西汉时,赵过推行 。
(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
代田法
3.耕作技术的进步
垄作法
耕耙耱
总结3
4.耕作制度的进步
(1)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 为主。
(2)宋朝以后,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江南逐
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
形成了 制。
一年一熟
一年三熟
一年两熟
总结4
(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 、汉朝的漕渠、
白渠和龙首渠等。
都江堰
5.农业灌溉技术的进步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司马迁《史记》
(2)农业灌溉工具:曹魏时的 、唐朝时的筒车、 宋朝时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期的风力水车。
翻车
5.农业灌溉技术的进步
翻车,又叫龙骨水车,用木制成,可用脚踏或手摇。它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也可以排涝。
魏晋时期
宋朝高转筒车,能引水上山,将水提到六十多米高的地方。这对解决岸高水低,特别是丘陵山地的灌溉,有着重要意义。
唐朝筒车
风力水车
明清
(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 白渠
和龙首渠等。
(2)农业灌溉工具:曹魏时的翻车、唐朝时的筒车、
宋朝时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期的风力水车
(3)评价: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
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5.农业灌溉技术的进步
都江堰
筒车
翻车
总结5
铁农具和牛耕
垄作法
都江堰
耦犁耧车
代田法
(赵过)
一年一熟
漕渠、白渠、龙首渠
北方耕耙耱、
南方耕耙技术
翻车
曲辕犁
筒车
稻麦轮作,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改进推广
完善
铁犁牛耕(出现)
石刀、石斧
出现青铜农具,仍以木制耒耜和石锄、石犁为主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耜耕)
原始农业 商周农业 春秋
战国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朝 明清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耕作方式
耕作制度
农业灌溉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等。
……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
黄梅戏《天仙配》唱词描绘的我国封建社会是什么样的经济类型?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小农经济的概念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生产单位
生产领域
生产目的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P6)随着农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在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这种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工效。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那时的农民、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依据课文内容回答小农经济产生的时间及条件。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的形成
土地国有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
1
2
3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的形成
⑴时间:
春秋战国
⑵原因:
生产关系: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耕作方式: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生产工具:铁农具的出现和农耕的逐渐推广
材料一:《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绿水青山带笑颜。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依材料一、二分析小农经济的特点
材料一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 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 夫妻恩爱苦也甜。
——《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片段

材料二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唐]聂夷种《咏田家》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晁错《论贵粟疏》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
以下材料反映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以及农民生活的艰辛。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2、小农经济的特点
特点:
①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
②分散性:耕作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规模小
③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④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与市场联系较少
材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结合以上材料分析,此分析小农经济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进步性:
A.农民拥有一定生产资料,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
B.推动了农业的精耕细作,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3.小农经济的局限性
①、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②、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
术、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阻碍技术
进步和生产发展
③、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破产
①封闭性②落后性③脆弱性。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
晁错给皇帝的奏折中。它反映了小农怎样的生产生活状况?你如何理解和看待农民在封建国家中的地位和处境?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4、小农经济的地位和影响
地位: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小农经济的影响
①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②农民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促进精耕细农业的发展。
③生活相对稳定。
④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
了物质基础,是封建政府的主要财税来源,和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
①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能力薄弱。
②封建统治的腐朽和沉重剥削使得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
③在封建社会晚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发展又极为艰难的原因:封建统治集团的腐朽、剥削加重,致使农民纷纷破产流亡,又使小农经济举步维艰。
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的原因:小农经济适应古代中国的国情,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发展的基本模式。
小农经济为什么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小农经济为什么发展又极为艰难?
合作探究
区分“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
联系:自给自足不为市场而产生
区别:原始和奴隶社会的经济是自然经济(是集体劳作而不是以家庭为单位)
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一定是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不一定是小农经济
自然经济——集体劳作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以铁犁牛耕为主;
精耕细作;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浙江16】在古代史家的笔下,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 男人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题干中提到的是我国古代江南农村的情况,材料的大致意思是:农户都自给人足,有自己的田地可以种植粮食作物,可以获得木柴、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婚嫁也能在乡村范围内完成,邻里和睦,男耕女织。 通过材料的描述可知,江南农村的社会可以做到自给自足,很少有商业行为,体现的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模式。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C
全国1卷15《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幼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本题考查古代的农业。A项,材料表明, 一个农夫的耕作基本能够支撑起一个家庭的基本生存,即自给自足的农业模式基本形成。这种农业收益的增加直接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故A项正确。
B项,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一 定程度上是依赖于农业的发展的,此项说法不符合战国时期的实际情况。故B项错误。
C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正是由于畜力和铁农具的使用使得农业收益增加,此项因果倒置。故C项错误。
D项,农业收益的增加不仅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大地主阶级的发展,"阻碍” 一词错误。故D项错误。
A
【安徽一模】王祯在《农书》中认为农业生产的关键在于时宜、地宜,并详细地论述了开垦土壤、耕种、施肥、水利灌溉、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业操作的基本原则和措施。据此可知,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 。
A:注重精耕细作 B:结构趋向合理
C:分工日益细化 D:技术领先世界
A正确率: 90%,易错项: C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农业。
A项,根据材料"开垦土壤、耕种、施肥、水利灌溉、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业操作的基本原则和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表现。故A项正确。
B、C项,农业结构和农业分工在材料并没有体现。故B、C项错误。
D项,材料没有进行中西对比,无法得出技术领先世界的结论。故D项错误。
A
15年全2卷.15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本题考查唐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 坊市制度瓦解是全国性的变化,并不能促成经济重心的南移。故A项错误。 B项,土地集中加剧是古代封建社会确立土地私有制以来的发展趋势,与经济重心的南移无关。故B项错误。 C项,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农业技术的进步成为经济重心南移的动力之一。故C项正确。?, D项,经济重心南移与海外贸易拓展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C
谢谢聆听
李世平
明德双语学校(高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