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05 22:4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教学内容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发达的中外交通。
●学习目标
1.掌握宋元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2.分析宋元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原因,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概括、归纳的能力。
3.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有利于中外往来,更有利于促进经济、文化科技的交流。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重点: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
2.发达的中外交通。
?难点:中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创设情景 激情导入]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前面已学过造纸术,那么另外三项发明是什么?又起到怎样的作用?大家知道吗?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灿烂的宋元文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学案引导 自主学习]
1.自读课本。
2.结合学生用书“课前预习案”,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
[聚焦主题 合作探究]
探究一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我国在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到了宋代的印刷技术有了新突破,这就是活字印刷术的问世。
1.活字印刷术是何时,由谁发明的?有何地位?(北宋毕昇发明的,比欧洲早约400年。)
2.活字印刷术之前中国已经有了雕版印刷术,举例说明印刷的质量或水平如何?(雕版印刷,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品,画面精美,文字清晰,堪称精品(展示图片。)既然这样,为什么后来被活字印刷取代?(雕版印刷比手抄方便许多,一次可印几百上千本。但也有很大缺点,那就是费时费工,发现错别字需整版重新雕刻。如:宋太祖时由官方主持刻印《大藏经》,耗时12年、雕版13万块,印完后堆积如山的雕版派不上用场。另外,当时一个刻工一天只能刻四五十个字,一本六万字的书就需要三四年才能刻完。因此,印刷术的改革创新已经成为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北宋时平民毕昇在世界上首先创造了活字印刷术。)
3.你能演示一下活字印刷的原理吗?它的进步性体现在哪里?(小组成员用准备好的橡皮泥、膜、纸等道具演示活字印刷的原理,突出归纳出活字印刷中的四道工序:刻制单字、排版、印刷、拆版。注:“动动手”的活动在此时进行,既可以亲身感受活字印刷的过程,又可以体验发明创造的艰辛,并有助于理解学习的内容。小组成员解释:对比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不同,体会毕昇的进步性。创“新”性方面突出两个“变”: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既经济又省时。)
4.泥活字的出现有何意义,它以后又有了怎样的发展?(活字印刷是印刷品史上的一次革命,它提高了印刷效率,但由于泥活字易损坏,难着墨,未能大力推广。直到元朝时王桢发明了木活字才大力推广。印刷术在以后不断改进和发展,又有了锡活字、铜活字以及套色印刷等。今天,印刷业已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进入到“光与电”的时代。)
5.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后,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有何影响?(活字印刷术的广泛应用的确给文学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便利,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外国文豪莎士比亚、雨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的作品问世都是出现在活字印刷术普遍应用之后;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也是如此;中国古代文学形式如《诗经》诸子散文等样式都很短小精悍,可能也跟当时还没有活字印刷术有关。)
探究二 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1.假如你是一名海员,驾驶一艘船在茫茫的大海上行驶,那么船上首先要具备什么?(指南针)指南针是利用什么原理制成的?(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的。)
2.你能讲一个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会利用磁石特性的故事吗?(据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修阿房宫时,宫中有一座门是用磁石做成,如果有人身穿盔甲,暗藏兵器,入宫行刺,就会被磁石门吸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掌握了磁学知识。当然人们除了知道磁石吸铁,还知道磁石能够指示方向。早在战国时,人们就制成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叫做“司南”。展示司南图片。)
3.指南针是何时发明的?它是用什么方法制成的?罗盘针比司南有哪些进步?(北宋。北宋初期,人们发明人工磁化法,用天然磁石摩擦钢针,制出指南针。罗盘针是人们把指南针固定在方位盘里制成,便于携带,准确性高。)
4.据说这种导航仪在两宋时期很快应用,有史实作证吗?应用的原因是什么?(小组成员展示两段资料并解释: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北宋朱彧《萍州可谈》
“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唯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唯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
——南宋赵汝适《诸蕃志》
以上材料说明北宋末年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原因: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航海业迫切需要一种准确可靠的导航仪器,于是指南针应用于海上。)
5.指南针的广泛应用对中国和世界航海事业有何作用和影响?(指南针的应用使人类可以全天候航行,将“原始航海时代推至终年”。指南针被人们赞誉为“水上之友”,它在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了重要条件。)
6.火药中的“药”作何解释?什么时候有了火药的配方?(这说明了火药的发明与“药”有关系,事实上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的时候无意中发明的。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
7.火药发明后,主要用于什么?(它用来制造鞭炮、弹药、开山、采矿。)后来火药何时应用于军事?(唐末)何时开始在军事上广泛应用?当时主要有哪些火药武器?能举一个用于军事的事例吗?(宋元时期。主要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事例:据说,1232年4月,蒙古大汗窝阔台命大将速不台率军以火器和抛石机围攻金都城开封,金守将赤盏合喜令部下以火器“震天雷”和“飞火枪”抵抗,双方展开了六昼夜激战,死伤甚巨。
金人终于守住了都城。《金史》记载当时的战况说:“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围半亩以上,火点著铁甲皆透。……又有飞火枪,注药,以火发之,辄前烧十余步,人亦不敢进。蒙古兵唯畏此二物。”)
8.你能解释一下课本74页上边的“动脑筋”题吗?金元时期火箭发射与今天的火箭发射原理是否相同?(发射原理是相同的,都是利用燃料燃烧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来推动火箭升空或向前运动,只是运动的方向和规模不同而已。)
9.火药是怎样向世界传播的?它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13—14世纪火药随成吉思汗西征传入阿拉伯国家,后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成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摧毁封建堡垒的有力武器,加速了欧洲乃至世界近代化的进程。)
探究三 发达的中外交通
中国的四大发明能传到欧洲等地与宋元发达的中外交通有密切的关系。
1.材料研读: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元史地理志》
元朝建立了遍布全国的驿站,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学生小组合作)
教师听汇报后归纳:(1)政治:东西方的使臣往来方便,有利于加强互相了解,增进国与国之间的友谊。(2)经济:与元朝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140多个。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3)文化:便于先进科技文化输出和传入,有利于互相学习、融合。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2.元朝在驿道上隔一段距离就设有“急递铺”。铺卒接到文书骑快马日夜兼程传到下一个急递铺,想想急递铺的方式,类似于今天邮政中的什么措施?
3.在改革大潮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统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适应了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项重大战略谋划。“一带一路”战略规模宏大,地域跨度大,涉及领域广,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和高度关注。国内各方面积极踊跃,60多个国家表达了参与意愿。
[总结梳理 整合提高]
本课主要讲述宋元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以及发达的中外交通,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当堂检测 反馈矫正]
完成学生用书习题。
教学反思
让学生总结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技成就:三大发明的应用、传播和意义,并概括出这些意义,即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继隋唐之后的又一个文化高峰,从而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并掌握这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