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2.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二)
年级学科 数学 教材版本 北师大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课程安排上这节课的具体学习任务: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以及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这节课内容从属于“方程与不等式”这一数学学习领域,因而务必服务于方程教学的远期目标:“让学生经历由具体问题抽象出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模型,并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目标
①经历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获得解二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技能;②经历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体会其中的化归思想;③能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进一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重点: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获得解二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技能。 难点: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体会其中的化归思想。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初二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过开平方根的定义以及完全平方公式,在上节课学生初步学习了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这些为本节课学习解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方程打下较好的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上一课时,学生已经经历了二次项系数为1的方程的解的过程,已经体会到其中转化的思想方法,这些都成为完成本课任务的活动经验基础。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回顾;活动目的:回顾配方法的基本步骤,为本节课研究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二次方程的解法打下基础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活动内容:1.将下列各式填上适当的项,配成完全平方式口头回答.1.x2+2x+________=(x+______)22.x2-4x+________=(x-______)23.x2+________+36=(x+______)24.x2+10x+________=(x+______)25. x2-x+________=(x-______)22.请同学们比较下列两个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与区别1.x2+6x+8=02.3x2+18x+24=0探讨方程2的应如何去解呢?活动目的:通过对第一部分的五个口答练习题的训练,熟悉完全平方式的三项与平方形式的联系,第二部分的两个习题之间的区别是方程2的二次项系数为3,不符合上节课解题的基本形式,联系是当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以后,这两个方程式同解方程。学生们作了方程的变形以后,对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方程的解法有了初步的感受和思路。第三环节:讲授新课;活动内容1:讲解例题例2 解方程3x2+8x-3=0解:方程两边都除以3,得 移项,得 配方,得 活动目的:通过对例2的讲解,继续拓展规范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关键是将方程转化成形式,特别强调当一次项系数为分数时,所要添加常数项仍然为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理解这样做的原理,树立解题的信心。另外,得到 后,在移项得到要注意符号问题,这一步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第四环节:练习提高;活动内容:课本习题2.4问题解决2. 印度古算术中有这样一首诗:“一群猴子分两队,高高兴兴在游戏,八分之一再平方,蹦蹦跳跳树林里;其余十二叽喳喳,伶俐活泼又调皮。告我总数有多少,两队猴子在一起?大意是说:一群猴子分两队,一队猴子数是猴子总数的八分之一的平方,另一队猴子数是12,那么猴子的总数是多少?请同学们解决这个问题。 解:可设猴子的总数是x,由题意可得 (x)2+12=x 解得x1=16 x2=48 答:这群猴子可能是16只,也可能是48只。 活动目的:对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巩固练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数学建模能力。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活动内容:1.学生总结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2.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对于结果的理解。活动目的: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第六环节:布置作业。课习题第1题
六、教学板书
课题2.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二)一、复习回顾 二、例题讲解 三、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