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2 搭支架 苏教版(第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2 搭支架 苏教版(第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4-06 08:0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
2.搭支架(第2课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在搭建平面支架的基础上,能自己设计搭建立体支架,并检验它的稳固性和承重性能。
在搭建立体支架的过程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知识与技能
能够分析立体支架稳固性结构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自行设计、制作的乐趣。
认识到小组相互团结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利用三角形结构最稳固原理,搭建承受力大的立体支架
教学难点:搭建承受力大的立体支架
教学准备:搭支架的吸管,工字钉,透明胶,垫板,剪刀,尺子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回顾三角形的稳固性)
1、教师谈话: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最近街上悄悄发生了些变化(出示图片),沿路的建筑物外面穿上了这些“外衣”?它们叫脚手架,是方便工人施工,保障工人安全而搭设的支架。这些支架的竖直平面有哪些形状?
2、生:有三角形和四边形。(板书三角形 四边形)
3、师问:这些形状有什么作用?
4、生回答:有支撑作用,更稳固
5、师:哪种形状更稳固?
6、生:三角形
7、师:为了使脚手架更加稳固,在它的竖直平面多增加些钢管,形成三角形。
二、设计搭建立体支架
1、师:上节课我们搭了三角形和四边形这些平面支架(板书:平面支架),发现三角形最稳固(板书:三角形最稳固),也尝试搭了些立体支架(板书:立体支架),我们来测试一下它们的稳固性如何!(师测试)
师让该组学生回答这些不稳固的支架特点如何?(三角形用得少,连接点不牢固)
稳固的支架结构特点如何?(三角形用得较多,连接点较牢固)
2、师:虽然这个支架能承受?本书,但你们对这个结果满意吗?
3、生、不满意
4、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搭更稳固的支架(板书:搭支架)
5、师出示图片介绍:科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我们先从生活中找点灵感,你们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立体支架?
6、生:举例
7、师:老师也找了些图片,请同学边欣赏边注意观察它们的结构特点!
8、生:有很多三角形
9、师:观察得真仔细,这些支架都巧妙地运用了三角形稳固性的原理。(板书箭头)你们接下来第二次要搭的支架要充分利用这个原理。
(课件出示搭建要求)
10、师提示:动手之前先动脑,一个好的支架缺少不了好的设计,(出示记录单)在上节课的基础上修改设计图,修改完可以动手搭建。
11、生动笔设计
12、师巡视
13、师:时间到,搭建好的同学请整理桌面,坐好。我们一起来测试每个小组的支架能承受几 本书,放书本有什么讲究?
14生:书本要一本一本轻轻放,而且要放在中间。
15、为了公平,老师为每小组准备的书本都一样重,如果放第5本倒塌,算承受几本?(4本)你们把支架放在桌面上立稳,小组指定一个人放书本,老师喊一,你们就放一本,喊二,你们就放第二本。开始
16、生测试
17、师:(分别请两组承受力最大的小组和承受力最小的小组带着支架上台)先采访失败的原因,再采访获胜小组,他们搭支架的细节处理,分享成功的经验。
18、师出示课件小结:通过动手实践,我们发现结构合理、三角形使用较多、连接点结实、重物的着力点分布均匀,这样的支架稳固且承受力大。
有的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搭好虽然可惜,但不管成功还是失败,过程才是最宝贵的。能搭建好的小组,他们合理分工,团结协作。相信再多点时间,同学们会做得更好。
三、拓展
过渡:一根根柔软的吸管经过我们的精心搭建,变成稳固且具有一定承受力的支架,这与它的结构是分不开的。我们看一下这个脚手架内部,也用了许多三角形增加它的稳固性。(出示图片)脚手架的稳固性关系到工人的人身安全,据有关统计表明:我国建筑施工系统每年所发生的伤亡事故中,大约有1/3左右直接或间接地与架设工具及其使用的问题有关。
在一些著名建筑中,除了考虑稳固性,结构美也很重要。(出示埃非尔铁塔图介绍)
作业布置:
再次修改设计图,在保证支架稳固性的前题下,利用身边的材料,搭一座外形美观的高塔!

板书设计:
搭支架 支撑作用
平面支架 三角形最稳固
立体支架
五年级科学《搭支架》实验记录单
五年( )班 ( )小组
材料
吸管 ( ) 根
预计承受( )本书
实测承受( )本书
我们画的设计图1(用直线“—”表示吸管):
改进后的设计图2:

教学反思:
五年级科学《搭支架》实验记录单
五年( )班 ( )小组
材料
吸管 ( ) 根
预计承受( )本书
实测承受( )本书
我们画的设计图1(用直线“—”表示吸管):
改进后的设计图2:

五年级科学《搭支架》实验记录单
五年( )班 ( )小组
材料
吸管 ( ) 根
预计承受( )本书
实测承受( )本书
我们画的设计图1(用直线“—”表示吸管):
改进后的设计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