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创课课程《认识身边的草》教学案例
一.设计理念。
新时代为培养具有美术核心素养的人,不再满足于课堂的活跃和开放,而是开始关注美术课堂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本教案力求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体现美术课堂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体现美术课堂的人文,审美的渗透;体现美术课堂的生活性和趣味性。
二.教材分析。
本课我选择以“草”为媒介完成本课的教学内容:一是根据三年级教材认识间色中《绿色和紫色的画》设定,二是用“草”来表现,是我们学生都熟悉的素材,著名艺术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事物,培养他们发现美,学会表现美。
三.学情分析。
选 在《橙色的画》的基础上,学生对三原色和间色已经有所了解。但是由于学生对色彩知识接触不多,欣赏、对比、分析,感受色彩现象还有一定难度,第一次尝试水粉画,对工具材料的运用的不熟练,但是学生对这种工具材料很新奇,感兴趣他们乐于主动探究,借此我创设了这节课,主要缘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在学前和低段学习过程中,好多东西都概念化了,所表现出来的东西都变成简笔画形式,学生不主动的去观察和探究、思考。也没有观察后的感受和思考以及感情表达。所以让学生观察自己身边家乡生长的杂草,发现草的具体生长特点,从中也体会杂草的韧性,生命力的顽强,著名艺术家吴冠中说“艺术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积累”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观察草的形态,表现草。
2.尝试用一种主要的颜色,动手调色,使学生认识绿色色相,知道它们是由哪两种原色调和而成的。水粉画材料绘制一幅美术作业。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了解禾本科杂草,发现它造型特点,采用生生互动轮换座位方法,进行创作。运用此方法培养学生思考能力。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色彩美的观察兴趣,懂得通过欣赏、对比、分析,感受色彩现象。在情感体验中提高色彩美感意识,增强学生色彩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
五.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不同的绿色、来完成一幅草的画面。
教学难点:富有美感的画面构图、水粉画材料的运用
六.学习准备。
水粉颜料、水粉笔、纸、调色用具等。
七.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欣赏草原图片,走进这样的画面,你会有怎样的感觉?
生回答:(清静、凉爽的感觉)
设计意图:感受大草原的美,本课以优美的草原图片把学生带入情景,引导学生欣赏以绿色主的草原风景,提高学生色彩的感知能力。通过欣赏,感受绿色带给人们的清静、凉爽的感觉。同时,优美的风景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二.新授课
1、 课前预习单:
生活中你认识那种草,是什么样子的。
生回答:
(生A):发现家附近的草在石头缝隙里生长出来的,也许关注了草的生长状态,和恶劣的环境。
这种课堂生成性的情感体验,老师及时进行了情感渗透,生命的顽强。)他也会把这种感情带入画面,体会生命意义。
(生B)认识的狗尾草描述它的外形特征,
2.分析对比:观察常见的几种草
通过观察分析,大屏幕上老师课前搜集到的家乡常见的几种的草,了解草的造型特点,以及发现它们各自的相同与不同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学会分析不同事物的特征。
分析草的特征:相同点
不同点
教师范画简单出不同草的主要特征。
设计意图:教师范画草的主要特征(1)主要让学生加深不同的草不 同的特点(2)教师在示范过程中学生观察水粉画工具的运用,以及在调色过程中注意事项。(3)教师只画出草最主要部分的特征,解决学生的作画难情绪,但是又不至于直接照搬去画。
3.尝试着画一画
教师:“每个人尝试在画纸上画一株你最熟悉的草,老师给你一张画纸,有两种颜色,唯独没有绿色,怎么办呢?”。
设计意图:在观察了解了不同的草的特征,和老师的范画,学生此时是很着急想亲自动手试试的,这时给学生动手尝试的机会,但是想画出自己熟悉的草,老师在此处设计了一个过关性的难题,就是调色。学生主动探究调色,如何调出绿色,兴趣迁移,学生会很乐于去探究调色,并每个人的绿色调的都会不一样。
教师:“你是如何调出颜色的,说说你在绘画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
教师“谁能帮助他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汇报自己在调色以及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及时了解学情,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互动解决问题,
6.教师:“如何把这些草都表现在画面上,使画面优美而不凌乱呢?我们来一起欣赏德国大画家丢勒的作品(师生共同分析)”
设计意图:欣赏名画,从中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创作一幅作品审美特点。
板书:
疏密对比
不同造型(粗细、宽窄叶子 高低错落 )
色彩深浅
前后遮挡
7.下面我们来换位接着你右手边同学的画继续完成添画一株你认为(1)有色彩变化的草
设计理念:学生在轮换位置的时候就会发现,上一位同学画的草的色彩不同,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在调出不同的绿色。
再一次轮换位置
不同造型的草
再次轮换位置
前后遮挡的草
再次轮换位置
最后一位同学做画面调整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每个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思维相互碰撞,产生新的创作理念,使作业形式多样化,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探究。也许我们还在纠结,学生没有自己的作业展示,就会没有成就感,然而我更注重的是学生本身,在本节课中不断的探究、思考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并形成能力,应用到今后的创作及生活中去。
作业展示
8.总结,你在这节课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谈谈你的创作想法
9.拓展:其实我们的作业还可以这样:教师演示,你们还能想到把我们的作业用来做什么吗?
将做好镂空的服装以及工艺花瓶放在学生作业上,学生会发现自己的作业还可以设计成服装花瓶的图案,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艺术源于生活,用在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