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教学设计
河南县民族中学
七年级
段萍
1、鸟情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记叙“我”悉心照料一只小喜鹊,小喜鹊和“我”结下深厚感情的故事。课文描写的内容富有情趣,反映了儿童真实的生活情景。
课文开始写父亲送给“我”一只小喜鹊,“我”悉心照料它:给它搭窝;给它捉小虫吃;把床头挨着它的卧室,以防有东西伤害它;给它取绰号叫“小花”。就这样,“我”和“小花”有了感情。接着,课文着重描写了开学的第一天,喜鹊“小花”飞到教室找“我”的事,体现出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从“我”对“小花”的照顾爱护、从“小花”对我的感情中,让学生体会到人类对动物的关心、爱护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主要原因,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
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先自己默读,再和同桌轮流读,互相评议,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还要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然后找出体现“我”和“小花”感情深厚的词句读一读,想想“我”和“小花”为什么有这么深的感情。最后谈谈从课文中得到什么启发。教师检查阅读效果时,应把重点放在“小花”和“我”为什么会有那么深的感情和从中受到的启发上。
老师要把自己当作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要给予适当点拨。
2、“小花”对“我”的感情,主要表现在开学的第一天,“小花”飞到教室里找“我”这件事上。第一堂课,“老师叫到我的名字时,我刚答应了一声‘到’,只听‘啊’的一声,一只鸟儿飞了进来,落到了我的肩膀上。”这只鸟正是“小花”,“那天我一离开家,‘小花’就尾随着我飞来,停在教室门口。上课时听到我的答‘到’声,误以为我在叫它,就从教室的窗口飞了进来。”找到词句后,和同座交流一下,然后多读几遍,从中感受“小花”和“我”的深厚感情。
3、为什么“小花”对“我”有那么深的感情,可先自读课文找出有关“我”照顾爱护“小花”的语句,再想想“小花”和“我”感情深厚与“我”对“小花”的照顾爱护两者之间的联系,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喜鹊“小花”之所以对“我”有深厚的感情,是因为“我”对“它”细心的照顾和爱护。父亲把它交给“我”时,它还不会飞,“我”就在院子的石榴树上搭了一个窝,每天一放学,给它捉小虫吃。夏天的傍晚,睡在石榴树下以防止有野东西伤害它。下雨的时候,就把它捧进屋里,放在床边。正因为“找”的照顾爱护,“小花”才一天天长大,从不认生到对“我”有深厚的感情。
从这个故事可以得到什么启发,学生如果答不到点子上,可换个角度提问:要与动物和谐相处,人类应该怎么做,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
4、这篇课文的朗读,重点是读好第四自然段,课文好像是在讲述
好朋友间的事,语气应随着事情的发展有所变化。如,“小花”飞到教室找“我”,“我”因事出意外而“惊呆”,接着是“我”对“小花”不顾一切的爱抚,再接着是“我”担心老师的批评,最后是“我”为没受老师的批评和看到同学的好奇和羡慕而感到欣慰。朗读时,要体会到课文中情感的变化。“他怎么能责怪,一只不善于控制自己感情的鸟儿呢,”是一个长句、反问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还要读出句子中的停顿。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从“我”对喜鹊“小花”的照顾、爱护中体会到人类对动物的爱护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主要原因。
教学步骤
一、激情导入
常听人们说狗通人性,可你是否知道鸟通人性吗,今天读了《鸟情》一文,你就明白了。
二、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
三、围绕阅读提示,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1、自学课文,边读边思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2、小组合作研讨。
3、班内汇报交流。
(文中体现我和小花感情深厚的词句,要允许学生畅所欲言,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如:“每天一放学,我就给它捉小虫吃。”“把它捧进屋里。”“他常常伴我左右。”
小花尾随我上学……学生在发表各自的看法时,要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理由,或者通过朗读加以体会。)
4、指导感情朗读(指读、自由读、齐读。)
5、交流感情朗读的感受,谈一谈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小作者对喜鹊的喜爱之情。)
四、结合实际,升华情感
平时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你和它之间建立了怎样的感情,能举个例子说一说吗,
五、读写结合,培养能力
写一写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小动物,要表达出你俩之间的深厚情谊。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童年的小花狗
教学目标
1、能认读本课7个生字,掌握本课新词。
2、学习文章中写人叙事的方法,抓住印象最深的情景展示人物形象。
3、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4、通过对王大爷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与体会,让学生感受他的善良、慈祥、有爱心,从而教育学生在生活中也要做一个时时处处播撒爱心的人。
教学重点:感受一位善良、慈祥、有爱心的老大爷形象。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小花狗”给予我的究竟是什么?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为什么一直把它带在身边。
教学切入点
通过对王大爷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与体会,让学生感受他的善良、慈祥、有爱心的形象。
阅读切入点
小花狗”给予我的究竟是什么?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为什么一直把它带在身边。
课时安排2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前面我们了解到魏巍孩提时的老师给人无尽的怀念,新凤霞笔下的傻二哥让人印象深刻,今天我们要读到的一篇文章是著名作家萧复兴对儿时生活的一段回忆,文中透露出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2、(板书课题)知道读体,童年的小花狗到底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回忆呢?
二、指导自学
1、要求轻声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
2、想想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谈谈他留给你的最初印象。
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四、初步感受主要人物形象
1、快速默读,谁能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文中的主要人物。
2、文中对王大业的描写笔墨不多,能找出作者对这一人物最直接的一个整体描述吗?
3、小结:王大爷和它的小摊儿,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也让孩子们的童年有了美好回忆。
4、朗读表达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回忆前文内容,引出下文
正是因为王大爷小摊上那漂亮的各式各样的你玩具,诱引了“我”干了一件蠢事。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思考:“我”做了一件什么蠢事?
2、学生讨论交流。
3、王大爷对我拿走小花狗是什么态度?
4、全班交流。从“爱怜”、“坚持”和“嘱咐”等词中感受到王大爷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对待一个犯错的小孩子不是严厉的职责和数落,而是投以疼惜的目光,举止之间充满了无限的关爱。
5、感情朗读第九自然段,用心体会王大爷对孩子的一种关爱。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10自然段,思考:末尾的省略号意味深长,你能揣摸出作者想说却没有说出口的话语吗?
2、朗读表达
3、默读11自然段,体会字里行间及省略号中透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尊敬与怀念)
4、指导朗读
5、作者为什么要在这两个自然段中用上省略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师小结
四、学习第四段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将小花狗带在身边,这是为什么?我喜欢的仅仅是小花狗吗?
总结全文
教学反思
3.太阳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会读、会写要求掌握的生字、生词,能辨析形近字、音近字的细微差别;
2、学会要求掌握的词语,了解他们的意义和用法,大部分能在口语或书面语中运用。
过程与方法:1、用普通话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思想感情,进而烘托主题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长辈对孩子们成长的关爱和希望。
教学重点:1、学会要求掌握的词语,了解他们的意义和用法,大部分能在口语或书面语中运用。
2、会读、会写要求掌握的生字、生词,能辨析形近字、音近字的细微差别。
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长辈对孩子们成长的关爱和希望。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小的时候是否梦想过登上月球?那么有没有梦想过登上太阳?为什么?可是有一群孩子却真的有过这样的梦想——找到一条能登上太阳的路,而且非常执着,这群孩子里就有着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今天让我们随着贾平凹的笔触,一起去他的童年探访他的理想。
二、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三、学习生字
1、正音正字组词
拼读生字、听写生字(纠正笔画及读音)
2、多音字
系 xì 关系 种 zhòng 种庄稼
Jì 系上 zhǒng 种子
长 Cháng 长处 发 fā 分发
Zhǎng 长大 fà 头发
号 Hào 记号 Háo 号叫
四、达标测评
悬——心——xuán——不着地——悬挂
缠——绞丝旁——chán——围绕——缠绕
棍——木——gùn——木质的长条形东西——木棍
妙——女——miào——奇妙、神奇——巧妙
攀——手——pān——抓住东西向上爬——攀登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二、学习本课重点词语。
悬:挂,吊在空中。
入迷:喜欢或专注某种事物到了沉迷的程度。
缠:纠缠。
园子:指种蔬菜、花果、树木的地方。
喜爱:对人或事物产生好感或兴趣。
莫名其妙:泛指发生的事情很奇怪、说不出解释的道理来。
施肥:当土壤里不能提供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时,对作物所进行人为补充的营养元素。
傻:指人不聪明。
隔:表示时间上有一定的距离。
台阶:一般指用砖、石、混凝土等筑成的一级一级供人上下的建筑物,多在大门前或坡道上。
测:测量、度量。
棍:木棒。
陡:坡度很大,近于垂直。
记号:指能引起注意、易于记忆辨识的标记。
攀登:指抓住或握住某物向上爬。
三、达标测评
喜爱:我喜爱辽阔的草原。
莫名其妙:他莫名其妙的哭了起来。
四、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一)课文主旨
课文记叙了发生在孩子们和奶奶之间的一件普通、平凡的小事。描述了孩子们对于太阳充满猜测、好奇和幻想的纯真童心,表现了长辈对孩子们成长的关爱和希望。文章寓深刻的道理于平凡的事情之中,使孩子们在具体的实践活动和切身感受中明白做人的道理,要想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就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奋斗。
(二)课文结构解析
童年的时候,我们最猜不透的是太阳。那么一个圆盘,又红又亮,悬在空中,是什么绳儿系着它呢?有时候,我们就想,要是有一天能到太阳上去,那里一定什么都是红红的,亮亮的。我们想得入了迷,就缠着奶奶让她讲太阳的故事。
童年的猜想像梦幻一般,充满了童真,好奇。
“奶奶,太阳住在什么地方啊?”“住在金山上吧。”“去太阳上有路吗?”“当然有的。”“怎么走啊?”奶奶笑着,想了想,拉着我们来到门前的园子里。“咱们一块儿来种园子吧。”奶奶说,“你们每人种下自己喜爱的种子,以后就什么都知道了。”
孩子们对悬挂在天上的太阳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奶奶想通过实践让孩子们懂得:世间万物都与太阳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松了土,施了肥,妹妹种了西红柿,弟弟种了葵花,我把十几棵桃核埋在地里,希望能长出一片桃林来。
奶奶让我们选几棵苗儿,隔五天测一次高度,插根棍做记号。苗儿都长得挺快,插在苗旁边的棍,后一根总比前一根高出一大截。
详细描写了我们种园子的过程。
世界上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在这条路上攀登。有的走得长,有得走的短。在攀登中,西红柿会长出果实,葵花会开花结子儿,桃树会长大成林。
奶奶通过各种苗儿的生长过程,告诉孩子们,世界上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会在通向太阳的道路上去攀登的深刻道理。
(三)达标测评
完成课后练习题第一题。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4.童年趣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会读,会写。
2、了解和学会“根本”“眼看”“难怪”的意义和用法,能够造出正确的句子,并且在口语中使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课文内容,能够仿会话内容做简单的生活会话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用反语表述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了解他们的意义和用法。
2、表述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童年趣事的美好。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音乐欣赏?《童年》?
你知道这首歌吗?在上学的路上,你是否感受到了童年的气息?能告诉你看到了什么?回忆下自己的童年?发生在童年时最有趣、有意义的一件事?
二、学习生字
1、正音正字组词
拼读生字、听写生字(纠正笔画及读音)
3、多音字
落—— 处—— 挣—— 难—— 挨—— 恶——
3、形近字
乖——乖巧 踪——踪影 凑——凑巧 掏——掏出 乘——乘法 综——综合 奏——弹奏 淘——淘气 陶——陶瓷 编——编织 谦——谦虚 骗——骗子 歉——抱歉 偏——偏旁 嫌——嫌弃
三、达标测评
结合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二、学习本课重点词语。
趣事:感兴趣的事情。
乘:顺从,听话。
三五成群:几个人几个人聚在一起。
可笑:使人感到好笑。
激烈:指动作、言语剧烈。
胜负:胜利,失败。
罢休:表示停止做某事。
落汤鸡:浑身湿透的人。
在意:放在心上,留心,注意。
踪影:踪迹和形影。
虚惊:事后才知道事不必要的惊慌。
老马识途: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到引导作用。
淘气:顽皮。
恶作剧:指捉弄耍笑,使人难堪的行为。
凑巧:正遇到所希望或所不希望的事情。
偏偏:表动作行为或事情的发生,跟愿望、预料或常理相反。
道歉:为不适当或有危害的言行承认不是。
三、词语例解
根本 副词 本来、从来;从头到尾、始终;彻底。多用于否定句中。
例如:她根本就不可能说这种过头的话。
名词 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例如: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
形容词 主要的、重要的。
例如:根本的问题是你没有弄清事实的真相。
眼看 副词 马上,很快。
例如:眼看就要考试了,该好好复习一下了。
动词 看着而不能改变。
例如:你眼看着弟弟摔了一跤,怎么不扶他起来。
难怪 副词 表示知道了事情的原因之后,不再觉得奇怪。
例如:难怪大家都喜欢他,原来他总是乐于助人。
四、达标测评
结合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五、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课文主旨
课文选取了同学们童年经历的最熟悉的三件事:“骑马打仗”“牧马下棋”“课堂上的恶作剧”,并以此为话题展开了同学之间的对话,表现了同学之间,伙伴之间的贪玩、淘气、亲密、真诚,令人关切、感动。
二、阅读感知
文中的同学们主要回忆了哪几件事?(“骑马打仗”“牧马下棋”“课堂上的恶作剧”)
三、阅读会话探究
你能仿照童年趣事仿写短语吗?
童年回忆、童年生活、童年时光、、、、、
四、阅读延伸
课外阅读高尔基的《童年》,摘抄好词好句。
欣赏歌曲《童年》
五、作业
课后练习第四题。?
教学反思
4、《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会读,会写;
2、学习要求掌握的词语,了解它们的意义、用法和常见的搭配习惯。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深入细致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朗读,将朗读与感悟结合起来。
4、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段进行品读、讨论交流、畅谈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比喻、拟人的写作手法
2、能够复述出文中的六副春景图。
3、理解文末三个比喻句的含义。
难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法、指导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本节课我们先学习一下,这篇课文的生字词语。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
三、学习生字
1、正音正字组词
拼读生字、听写生字(纠正笔画及读音)
一、学习生字:
拼 音:zhǎng 部 首:氵笔 画:10
详细释义? 水量增加,水面高起来:~潮。~落。~水。
拼 音:qiáo? 部 首:目 笔 画:17
详细释义? 看:~见。~病。~热闹。~不起。~得起。
拼 音:fú? ?部 首:亻笔 画:7
详细释义 好像
拼 音:cóng 部 首:一 笔 画:5
详细释义? 聚集,许多事物凑在一起:~生。~聚。~密。
眨拼 音:zhǎ?部 首:目笔 画:9
详细释义? 眼睛很快地一闭一开:~眼。一~眼(形容时间短)。
拼 音:nǎo 部 首:忄笔 画:9
详细释义? 1.发怒,怨恨:~恨。~火。
2.烦闷,苦闷:烦~。苦~。懊~。~丧(sàng)。
拼 音:chēng?部 首:扌笔 画:15
详细释义? 1.支着,支持:~竿跳。支~。
2.使张开:~伞。~口袋。
拼 音:pī?部 首:扌笔 画:8
详细释义? 1.覆盖在肩背上:~星戴月。
2.穿戴:~挂。~甲。
拼 音:zhēng 部 首:竹笔 画:12
详细释义? 弦乐器,木制长形。古代十三或十六根弦,现为二十五根弦。
3、形近字
瞧 丛 眨 恼 披 筝
难 从 泛 脑 破 争
四、达标测评
同步练习P19 第二题。
五、布置作业
本课生字带词语写一行。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你们看,那峰峦雄伟的高山,波澜壮阔的大海,喷薄而出的红日,这一切的一切让人心旷神怡,充满期待,而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春天更是大自然的杰作。对于美好的春天人们都赶着去赞美去歌颂,这不,一群英英少年就用他们的声音送来了对春天的第一份祝福。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一个朗诵。(播放视频)好了,欣赏完少年的祝福,老师就得问问你们了:你们也经历过十几个春天了,有谁能用一句话或者一首诗甚至一首歌来描绘一下你们眼中的春天?(学生各抒己见)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1、一年四季中的春天让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参考:春天万物生机勃勃;春天的雨;春天的花……
2、想一想以前是否学过有关“春”的句子。
参考:《春夜喜雨》(杜甫)、《春晓》(孟浩然)、《清明》
3、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
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
作者介绍:
1、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呢?——朱自清
2、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提醒学生看P64注解①)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3、(展示课件)补充介绍。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 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初步感知课文:
1、课件展示:生字词。(要求学生找写在作业本上)
2、听朗读(配画配乐)
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1范读前请学生思考:
朱自清先生是以怎样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然后又用怎样的彩笔描绘春天的美景;最后,他又满怀喜悦歌颂了春天。根据提示(盼春——绘春——颂春),将本文分成三部分。
2、教师配乐(班德瑞《春天里的一天》)朗读。
教师的范读是非常重要的,从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给学生以引导和熏陶,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文意,为下一步的品读奠定基础。
教师讲述后明确:盼春(第1自然段);绘春(2—7自然段);颂春(8—10自然段)
导读促学,授知授法
以第一部分(盼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小节(总写春回大地)为例,指导学生品读的方法。
1、简析“盼春”。
出示问题组:
春天来了没有?(通过“近”字可以看出春天还没有来)
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盼望着”)为什么叠用“盼望着”?(作者心情急切)
这一小节有两个词“着”和“了”构成了四个词尾,有什么作用?(给人柔和的感觉)
2、绘春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绘春”,那么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风景画?这幅画由几部分组成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快速浏览下第二部分。
春醒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探究:、(这一部分的学习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小组交流、讨论、达成共识。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揣摩其内涵。)
在教师教给学生方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五幅图画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画,并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然后说明理由。
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采取分组合作的方法,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同学之间讨论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仔细品味语言,使“教”与“学”均置身于作品所设置的意境之中。教师要抓住重点语句,以“读”促“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体验性学习。
学生品读、揣摩语言
“春醒图”。
在这一小节里,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他们?
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阳的脸”来总写春回大地。分别用“朗润”、“涨”、“红”来描述他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朗润”、“涨”、“红”的特点。朗润是明朗润泽的意思,因为阳光照在上面,明亮起来了,山清水秀。冬天的水是枯的,冰雪消融之后,所以水“涨”起来了。“红”字不仅写出了太阳的颜色,也写出了太阳的温暖。同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两幅画面的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
哪些词表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这一特点?
春草图
朗读思考:这一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嫩、绿、多
画出你觉得写的好的地方
为什么钻字用得好?如果我们把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偷偷”表现出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察觉的情况下,不生不响的生长状态;“钻”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的顽强。
为什么要穿插小孩子的画面呢?小草和小孩子有什么共同点?
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同时又形象地表现出孩子对春草的喜爱,从而表达人们对美好春天的热爱之情。(最后要求学生再有感情的朗读春草图这一自然段)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借风衬草,照应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铺垫,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这一段在写景的层次上也很有特点。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的手法,第二句由近及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出春草生机勃勃的特点;然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感受,充满活力。
2、春花图(第4自然段)
(自由阅读第四段)思考:第四段描绘了春天花的哪些特点?(花多,争艳,花香) 绘景时哪些词用得精确?哪些句子写的生动形象呢?
在词语运用上:“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百花争艳、生机盎然的热闹景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鲜明。一个“闹”字,既写出了声音又写出了动态。“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其中,没有写太阳,但太阳寓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在写景的层次上: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相结合。
3、春风图(第5自然段)
(1).请大家议议,作者是借助哪些事物来表现风的? (作者首先用了一个比喻,直接写春风的柔和,接着第2句写各种气味:“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它们都是通过春风徐徐送入人们鼻里,使人直接感觉到春风的和煦。3、4句写声音:鸟鸣、流水、短笛声随风应和,在耳边鸣响。)
2).作者借助的这些事物中哪一种写得最详细呢? 追问:用哪些词呢? (.小鸟的鸣叫声写得最详细。 :用“呼朋引伴地卖弄”形象地写出鸟儿们活泼、愉快的情态;用“清脆”、“宛转”描写鸟鸣声的动听、悦耳。作者通过细腻的感受,运用生动的笔墨,将难以状写的春风,写得神韵透彻;并借助于各种气味、各种音响来表现春风柔和的特点和它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引用诗句,又打一比方,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的。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接下来写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从听觉的角度来写,仿佛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这些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曲非常动听的春天的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风是无形的,可在作者的笔下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步骤五、达标测评
P39 课后练习一
五、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4、春雨图(第6自然段)
齐读第6段,读后看老师出示的投影片上所提的问题,思考、准备回答。
问题:(1).文中是怎样描写春雨图的?(先写春雨的特点:细密和轻盈,再从静景写到动态,从物写到人,由近写到远。) (2).三个比喻怎样从不同的侧面写出春雨的特点?(“像牛毛”写雨丝的紧密;“像花针”写细雨的闪光;“像细丝”写细雨的细长。
在词语的运用上:先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写出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一个“斜”字写出了雨的轻盈,同时又暗写了“春风”。“树叶却绿得发亮”是因为被雨洗去了灰尘,“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一个“逼”字让我们感到被雨水清洗后的小草,把青色送到了我们的眼中。“安静而和平的夜”,写出了温馨的感觉。
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到动,一幅充满诗情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的对春雨的喜爱。
5、迎春图(第7自然段)
(1).前几幅是写景物,这幅写的是什么?(.写人,画出一幅人们迎春的图画。写天上的风筝到地下的孩子,从孩子又写到成人(从小到老),从城市写到农村。所有的人都出来迎接春天了。) (2).作者用哪些词句写人们迎春的心情?(.“舒活”、“抖擞”两词的重叠,反映了人们度过寒冬,纷纷从房舍里走出来,迎接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各做各的事”又反映了勤劳的人们正利用大好春光创建自己的美好生活的积极奋发的精神,绘出人勤奋、春早的生气勃勃的景象。 “一年之计在于春”,写春天激励着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建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风筝是春天的信使,写风筝多了,实际上也是人多了。“舒活舒活”“抖擞抖擞”,极富节奏感。引用俗语“一年之际在于春”,给人无限的遐想。在写景的层次上由风筝到孩子,写出了春到人欢,迎接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从而激发人们奋发有为,不负春光。
(在这个环节中品读是第一要义,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不需要面面俱到,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通过品读,细细揣摩,反复品味,进行体验与感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图画,充分调动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学生朗读时配上音乐,让学生始终处在一个美的氛围中。)
朗读回味,总结拓展
1、简析本文最后一部分。(8--10自然段)
作者以赞美作结,颂扬了富有生机的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抓住三个比喻句的顺序,由娃娃到小姑娘到健壮的青年,符合成长的顺序。在朗读时应该节奏明快,由弱到强。
1).作者为什么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呢?
(这个比喻点明了春刚降临人间,是新生的,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突出了春天的“新”和它给人带来了新的希望。)
(2).为什么又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呢?
“花枝招展”这个词怎样解释?(因为春天装扮了大自然,美化了人间,突出了春天的“美”)
3).为什么又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呢?(.这是揭示春天有不可遏止的生命力,像小伙子一样有着青春的活力,它是向上的、前进的,它激励着人们向前走。)
小结:这三个比喻句贴切而富于表现力,它从三个角度形象的反映春天刚到人间的“新”的特性;又漂亮,又活泼的“美”的特性;有力量有指望的“强”的特性。它把难以比拟的春之活力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了,深化了主题
三).总结
全文从盼春到绘春到颂春,到追求与春天一样美好的生活作结尾。构思何等精巧,结构多么严谨。 从这篇文章,还可以看到,作者通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绘春天的景色,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通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读者如观其景,如闻其声,真是品尝不尽,其味无穷。
1、主题思想:本文作者描绘了生气勃勃、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象,颂扬了春天的活力,抒发了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激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向前,去创造人类美好的春天。
2、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
3、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将春天描绘得如此美丽呢?
首先要有细致的观察,并且善于积累语言,然后由感而发,才能够恰当的表达出来。
4、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选取几个自然段,进行配乐朗读竞赛。
作业:根据学到的写景抒情的方法,写一篇《校园里的秋天》(或《校园里的冬天》),300字左右。准备开一个学生作品朗读会,在全班内交流。
【板书设计】
春
盼春(1) 总写(2) 语言积累
春草图(3)
绘春(2-7) 春花图(4) 表达
春风图(5)
春雨图(6)
迎春图(7)
颂春(8-10) 细致观察
步骤四:同步练习P19—第三、四题。
步骤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5、 《济南的冬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会读,会写。
2、学习要求掌握的词语,了解他们的意义和用法,并能正确使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不由得”“一时”“等到”的用法,能够仿照课文及词语例解中的例句造出正确
2、用普通话准确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全面,准确的把握文章的各个层面。
教学重难点:
1、辨析形近字和音近字;
2、能正确应用所学的生词和词语。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生字:
拼 音?: 部 首:?辶 笔 画?:9
详细释义?1.脚印:踪~。足~。血~。笔~。2.物体遗留下的印痕:印~。
拼 音?:huàn 部 首?:口 笔 画?:10
详细释义?呼叫,喊:~起。~醒。叫~。召~。呼~。
拼 音:cí??部 首:?心 笔 画:?13
详细释义?1.仁爱,和善:~爱。~善。~悲。~祥。仁~。~和。~眉善目。
2.特指“慈母”,多用于对人称自己的母亲:家~。~闱。~命。
拼 音:xiāng 部 首:钅 笔 画:?22
详细释义?1.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上或加在另一物体的周边:~牙。~嵌。~边。
2.铸铜铁器模型的瓤子。
拼 音?:pō? 部 首?:土 笔 画:?8
详细释义?1.倾斜的地方:山~。下~。2.倾斜:~道。~降(jiàng)(a.坡;b.坡度)。
肌拼 音:jī部 首:月 笔 画?:6?
详细释义? 人或动物体内附着在骨头上或构成内脏的柔软物质,由许多纤维组成(通称“肌肉”):~肤。~理。心~。随意~。
拼 音?:xiū?部 首:?羊 笔 画?:10
详细释义?1.感到耻辱:~耻。~辱。~恶。2.难为情,害臊:害~。~惭。~怯。~涩。
拼 音?:píng ?部 首?:几 笔 画?:8
详细释义?1.由着,听任:任~。听~。2.依靠,仗恃:~借。~靠。~信。
3.根据:~票入场。4.证据:~据。文~。~空。~证。空口无~。
拼 音:jīng 部 首:日笔 画?:12
详细释义? 1.光亮;2.水晶;
二、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本课所学的生字。
三、初读本课词语理解。
四、作业布置:本课生字带词语写一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掌握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并进行片段描写。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②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都经历过冬天,那么,石家庄的冬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说到北方冬天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白雪皑皑的画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会想到呼啸的北风,迎面如刀割的凛冽寒风,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总之,北方的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既有美丽的雪景,也有刺骨的寒风。然而,在北中国有这么一个地方,不但那里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而且冬天里没有呼啸的寒风,却有着无限的温暖,那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冒着点热气,同学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老舍的脚步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去感受那冬天里的温情吧。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事物自然导入,给学生以亲切自然之感,同时教师也点到了济南的冬天与一般的北方冬天有不同之处,给学生以提示。
二、验收预习第一项,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出示预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记住它。
(2)了解文章大意,想想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3)搜集有关老舍的资料。
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验收预习第一项。
过程:4人小组学习中1号同学当小组长负责组织轮读课文,互相倾听,汇集预习中读音、生字词问题,并互助解决,解决不了的由组长负责记录在预习本中。
2、全班交流自学成果与遗留问题。
3、教师出示整理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2号同学负责,在小组中读正确。
4、检查词语能否读正确。3号同学读词语。
5、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通顺。
6、检查课文朗读情况。4号同学在小组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小组学习的主要形式验收学生的认读情况,小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同学都能在团队中负责,都有任务,锻炼、培养了每个学生的能力。
三、验收预习第二项,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大意。
1、 默读课文,然后试着想一想济南的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济南的冬天——温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概括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这在教学大纲中对高年级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四、再读课文,感受。
1、教师设置情景导入,让孩子们想象济南的冬天的画面。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的?
预设:去感受济南的冬天。
3、配乐创设情境,朗读体会济南冬天的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之后,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可以让学生交流的过程更加整合,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讨论有更热烈,有更多的感受与同伴分享。
学生听老师读课文,并思考问题:济南的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那些景物?
明确:济南冬天的特点是“温晴”,还写了济南冬天的山、水。
这天气、山、水三者的关系是怎样的?(根据课文内容,教师稍作点拨引导。)
小结:因为有小山的包围,所以才会有“温晴”的天气;又因为有“温晴”的天气,才会有小雪覆盖的山景,河水才会冒点热气。所以,“温晴”是济南冬天的特点,描绘济南的山水都是围绕这个特点来写的。
二、赏析课文
“济南的冬天”在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结合课文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学生思考体味、朗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预设:
1.阳光下山景图。(第二自然段)
济南阳光下小山有什么特点?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2.雪后初晴图。(第三自然段)
“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3.城外小水墨画。(第四自然段)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4.空灵水晶图(第五自然段)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完成对课文的感悟理解。)
三、方法借鉴,学会发现。
文章把冬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活力与温晴的冬天的济南,写作成功的要素有哪些?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A、融情于景 B、展开联想 C、巧用修辞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景物描写的方法。)
四、拓展延伸
老舍先生住惯了多风的北京,并刚由多雾的伦敦归来,因而对济南的冬天的温晴感受特别深切。你到某一个新的地方,是否有一些特别的感受?
请你谈谈你的感受,并写下来
学生练笔,教师巡视指导。
课文中老舍给我们描绘了阳光下小山、小雪后的小山、城外远山、冒着热气的绿水四幅济南冬景图。请同学根据作者所描绘的,每人自选一段绘一幅画。(课下完成)
五、朗读全文,再次体味。
今天我们随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一同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无限魅力,给我们以美的享受。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写出景物之美,关键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今后的学习和写作中,我们要注意努力做好这方面,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和写作水平。
第三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和作者一起分享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谁来说一说,文章围绕“济南的冬天”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回顾全篇,尽快让学生走进文本,为后面赏析课文做好准备。
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这个不同寻常的“冬天”,品读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围绕中心话题,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学生赏析济南山、水:接着作者又写了济南的山、水,现在请四组同学的代表分别上台给我们介绍作者笔下的山水,其余同学把书合上,从画中,从同学的复述中感受济南的山、水。
1、第一张图片:阳光下山景图。
请第一组学生代表上台根据图片复述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
教师提问:济南阳光下小山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下学生回答。
板书:阳光下的小山:温晴
2、第二张图片:薄雪后山景图。
请第二组学生代表上台根据图片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教师指导背诵:根据学生复述按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指导背诵。
提问:济南小雪的小山有什么特点?
板书:小雪后的小山:秀气
3、第三张图片:城外远望山景图、冒着热气的绿水图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对问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
二、深入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小组交流中心话题。
课文处处流露着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热爱。现在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用心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
预设点:
①“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②.“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③“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用得很贴切。济南城外的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④雪后山景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成趣;“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白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在实际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可能会不定性的说到某一部分。教师深入学生回答,与之展开深入对话,有机结合在一起。
设计意图: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课堂上,教师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深刻领悟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
二、回顾全篇,拓展延伸。
1、向生活延展。
教师引导:老舍先生写济南的冬天抓住了景物特点,你写《家乡的冬天》准备抓住什么特点?
学生写简要发言提纲,然后口述。
教师作综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全篇,由文本向生活延展,将语文打开。
①推荐阅读:《沁园春.雪》
三、作业。
1、背诵整篇文章。
2、学了本文之后,你的感想是什么?记录下今天的收获。可以采用诗歌、文字配画等形式。
3、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设计意图:向书的世界引领,激励着学生种下自己心中生命之花的种子。
四、板书设计
教后记:
昆明的雨
课文内容分析: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先生的经典散文,是一篇怀旧之作,不仅叙旧事,还述旧情,文章通过“雨”串联起昆明雨季的景、物、事,借写昆明的雨来表达对过往岁月的想念,对人世间平淡生活的珍爱,着爱自然、爱生活、爱平民百姓的人文内涵。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散文单元,学生已接触了几篇经典的散文,对散文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散文阅读教学,实质上是建立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这一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的经验的链接。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性体裁,学生要真正深入领悟散文的魅力还任重道远,这篇自读课文,教师重在引导其学习的过程,力求体现以课文为载体,以方法为引领,以训练为主线,实现由教读到真正自读的转变。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昆明雨的特点,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
2.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3.感受作者的诗意情怀,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与美。
教学重点: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教学创意:学习一篇散文,运用一种方法,品味一种风格,获得一些启发。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引发思考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做个飞花令游戏好不好?我们今天飞花令比拼的主题字是“雨”。
过渡:同样是雨,在不同诗人笔下有不同的感悟。作家汪曾祺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抒情散文《昆明的雨》。
(设计意图:诗词导入法营造一种美的的氛围,激起学生走进昆明的雨、走进文章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带着阅读期待走进文本,与昆明的雨来一场完美的邂逅。)
二、初读课文,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请同学们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阅读课文。
1.圈画关键句,感受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情。
明确:我想念昆明的雨。
2.圈画出作者围绕“昆明的雨”,主要回忆了哪些景、物和事。
明确:雨中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味道鲜美种类繁多的菌子:一点都不酸的杨梅:娇娇的吆喝声:带着雨珠芬芳馥郁的缅桂花:和德熙喝着酒赏着花的旧时光……
3.思考质疑:作者不是要写昆明的雨吗?可雨在哪里?
明确:①都是发生在雨中的景象 ②在雨的滋润下得以生长。
(设计意图:汪曾祺在文中不止一次地吐露心声:我想念昆明的雨,想念昆明的一草一木,想念悠然美好的生活。”《昆明的雨》看是写雨,其实描绘的是一幅画中的故事,一段怀恋的时光,一段由雨而生的淡淡的乡愁以及雨中美景陶醉的闲适恬淡之感。汪曾祺特别善于捕捉细小的美,在“凡人小事中寄寓深情”,他心怀昆明的雨,笔下的人事景物无不笼罩在温柔细雨中,其情越深沉,寄托情感的载体就越小,昆明的一草一木,生活中“凡人小事”,写出了雨中的点点滴滴,看似散乱,东一笔西一笔,但无一不渗透着作者对往事的思念和怀恋。初步感知全文,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
三、镜头定格,感受昆明雨季的特点
1.汪曾祺眼中“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呢?试着用文中一两个词语概括。
明确:空气湿润、雨季相当长,但并不使人厌烦、气压不低,人很舒服、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2.选择文中的一种景物,具体感受昆明雨季的特点。
教师配上图片,给出示例:“你看,倒挂在门头的仙人掌“浓绿、很多、极肥大”,这么旺盛的仙人掌就是昆明的雨滋润的,所以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丰满的。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美点寻踪、诗意再现等,引导学生在对文字的默读品味的过程中,体会感受作者借昆明的雨,借雨中的景物人事传达给我们的美感和诗意,深沉的情思。这一环节实现学习目标“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四、品读文本,体悟其中情味
“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文中哪些画面很让人动情?品读语句,小组交流讨论情味内容。教师示例分析:卖杨梅的小姑娘:(1)朗读:“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声音娇娇的。”(2)品析:寥寥几笔,绘出一幅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刻画了一个娇俏、文静、可爱的女孩形象。她小小年纪就要靠卖杨梅贴补家用,生活应该是艰辛的,可她仍戴着小花帽子,穿着绣了满帮花的鞋,说明了她有爱美之心,对生活充满希望。
小组合作品悟:预设《送缅桂花的母女》《雨中与友人小酌》等
品析: 贫穷却爱美的小姑娘,分享缅桂花的房东母女,她们面对艰辛的生活都是勇敢而从容的。他们和那些生命力顽强、长得又大又美的仙人掌一样,活得明亮、丰满而使人动情。
(设计意图:汪曾祺的散文如诗如画,宁静美好,需要不断地朗读、玩味,充分利用阅读提示及旁批,在课堂上既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沉浸于课本好好“读”,个性地“读”,又要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有目的地“读”,从而做到收放自如,这一环节意在抓重点、寻美点、品难点,从而引导学生深入到字里行间,去感受文本的美,去感悟作者蕴含其中的情。)
五、合作探究,品析语言的淡而有味。
师:王安忆评汪曾祺:当你读他的散文时,就好像在听一位老人唠着家常,慢慢悠悠,不急不燥,平平常常,但是你如果仅是这样理解他的散文,那就肤浅了……他文章全篇的谋局,句段的琢磨乃至标点的锻炼都是蕴含深情的。
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
活动一:【我是朗读者】
请以朗读者的身份,读出你喜欢的语句,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通过朗读感受其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或氛围的美,圈点勾画,用批注的方式,品味文中“平淡有味”的语言,从文章的语言文字中体会汪曾祺对昆明雨季特殊的情感,感受文字的美和内在的意韵。
示例:①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滑,嫩,鲜,香。”能不能将逗号改成顿号?
明确:不能,体现原句作者的陶醉、赞美之意),师生一起总结:汪老有一支神奇的笔,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幅画面,有时用传神的比喻,有时连比喻也不用,仅仅几个小小的标点,却总能让我们有看见当时情形的感觉。
②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明确:通过比喻写出干巴菌外形的难看,这与后文入口后味道的鲜美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写出作者对干巴菌美味的惊叹与喜爱。“?”“!”的使用不仅语言简洁,读来亲切、口语化,也凸显出作者的惊叹与喜爱。追问:要是在这两句话前各添加一个感叹号表达作者的感情,你会加什么?
预设:(咦)这种东西也能吃?! (哇/啊)这东西这么好吃?!
师生对读,再次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对雨季菌子美味的喜爱与怀念,提示学生注意句末的标点符号。
适时点评:菌子是属于昆明的雨季,而菌子的色香味是属于有趣的美食家汪曾祺的。正因为心中有趣,文章才有趣。汪曾祺的散文就是这样如话家常,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
③酒店小酌:一条偏僻的小街道,一个安静的小酒店,一张桌子,两条凳子,桌面一碟肥而不腻的猪头肉,半市斤酒,与好友相对而坐,店外嘀嗒雨声,淡淡花香弥漫,时间仿佛静止在了此刻。这闲适、平淡的氛围,多美!
(设计意图:汪曾祺的散文淡而有味,需要不断地朗读、玩味,充分利用阅读提示及旁批,在课堂上既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沉浸于课本好好“读”,个性地“读”,又要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有目的地“读”,从而做到收放自如,这一环节意在抓重点、寻美点、品难点,从而引导学生深入到字里行间,去感受文本的美,去感悟作者蕴含其中的情。为了引导学生动情地品味语言,而不是漠然地在文本的表面滑行,我设计一些活动,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语言品析、玩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真正走进文本,并联系生活运用。在小组讨论阶段,教师参与小组学习,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调控。)
活动二:【视频欣赏:过桥米线—汽锅鸡】
这一家所以有名,一是汤好,汤面一层油,看似毫无热气,而汤温在一百度以上。据说有一个“下江人”司机不懂吃过桥米线的规矩,汤上来了,他咕咚喝下去,竟烫死了。二是片料讲究,鸡片、鱼片、腰片、火腿片,都切得极薄,而又完成无残缺,推人汤碗,即时便熟,不生不老,恰到好处。
设计意图:本课属于自读课,重点在于学生要学会自读品悟的能力,并且能够自主运用这份能力去自主学习,在迁读悟美的环节,让学生阅读汪曾祺《过桥米线—汽锅鸡》,感受一碗普通的过桥米线作者将其写得有滋有味,语言也像雨一样虽平凡却让人觉得丰满、明亮、动情。
活动三:【小试牛刀:舌尖上的中国】
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想念过去的味道。那你的家乡味是什么呢?模仿作者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语言风格,选取自己家乡的特色食物,写几句有滋有味的文字。
(设计意图:散文教学中最自然最美妙的实践方式就是品读语言、抒写心声。语言教学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我们要以学生的语言实践为核心,来探讨语言教学的创新设计。在多样的读写创造活动中,丰富情感,增强描绘生活的能力。活学活用,既训练了学生对语言的把握,又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六、迁读悟美,感受作者诗意审美。
在作者眼中一切都是美妙的、诗意的,思考为何作者会将昆明描绘的这么美好?
【背景资料】原来汪曾祺的一生极为艰难,他经历了中国社会脱胎换骨的时期,1939年他考入西南联大,在那里他结识了像沈从文、闻一多等文坛名人,这段时间,虽生活艰苦,但精神得到极大的满足,在昆明汪曾祺也进入了一个创作的高峰期,同时他也在此收获了他人生中的爱情,所以,在昆明的七年无疑是他人生最重要的时期。——《汪曾祺在昆明》
因为热爱,所以他笔下的景、物、人、事才显得格外动情,因为热爱,情感像雨一样绵长:因为热爱,文字语言风格像雨一样。
【品读共分享】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以“我发现,______原来也是一种美”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情趣和美,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设计意图:汪老总用最动情的文字记录平常生活里的诗意,记录普通人身上的美与善,虽然他也历经坎坷,毕业后曾因找不到工作想到自杀,文革中更是饱受摧残,但他始终以达观从容、诗意审美的态度去发现生活的美与趣味,他曾说:“在任何逆境之中,也不能丧失对于生活带有抒情意味的情趣,不能丧失对于生活的爱。”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诗意情怀,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与美。)
七、课堂总结:
昆明的雨,明亮、丰满、使人动情……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看似随意,又别具匠心,这“苦心经营的随便”背后,是对生活细微美好的捕捉,也是大师运笔的从容洒脱,如果你对汪老的散文意犹未尽,想对汪老了解更多,可以读他的作品《人间草木》《淡是最浓的人生滋味》《生活,是很好玩的》。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7、拉萨河的四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会读,会写。
2、学习要求掌握的词语,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并能正确运用。
过程与方法:
分角色准确朗流利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拉萨河四季的特点,能够结合谈谈自己家乡的四季。深刻
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拉萨河四季的景象,来表现自己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围绕中心话题进行口头讨论能力。
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去过拉萨吗?那你对拉萨了解多少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八课《拉萨河的四季》,去欣赏那里四季的
景色,去感受那里的美。
二、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三、学习生字
1、正音正字组词
拼读生字、听写生字(纠正笔画及读音)
嬉xī(嬉笑) 茵yīn(绿茵茵) 毯tǎn(毛毯)
潺chán(潺潺) 惬qiè(惬意) 弦xián(琴弦)
茫máng(白茫茫) 汊chà(河汊)
2、形近字
嬉xī(嬉笑) 茵yīn(绿茵茵) 毯tǎn(毛毯) 茫máng(白茫茫)
嘻xī (嘻嘻哈哈) 菌jūn(细菌) 谈tán(谈话) 忙máng(帮忙)
喜xǐ(喜事) 因 yīn(因为) 炎yán(炎热) 芒máng(光芒)
四、达标测评:练习二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学习本课重点词语。
四季:一年中交替出现的四个季节。
发源:比喻事物起源。
成群结队:形容人或动物很多,自然地聚集在一起。
顺口:念着很流畅。例如:这首儿歌读起来很顺口。
丰收:粮食成熟收获。
绿茵茵:青草茂密浓厚。
地毯:铺在地上的毯子。
柔软:软和不坚硬。
潺潺:形容水流动的样子。
海阔天空:像大海那样广阔,如蓝天那样空旷。
惬意:满意,称心。
跟斗:身体倒翻。
你追我赶:互相轮流走过身边或向前面越过。比喻在前进的道路上竞赛。
白茫茫:模糊不清。
穿行:通过、通行。
雪原:辽阔的积雪平原。
第三课时
一、角色朗读会画,熟悉课文内容。
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这则会话展示了居住在拉萨河谷附近高原儿童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不同的兴趣与爱好。展示了祖国的壮丽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喜爱之情。
三、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请同学们找一下课文中是怎样描写拉萨河的四季的。
答案:春天:雪化了,草绿了,花儿也开了。野鸭飞来了,它们成群结队的在河里嬉水......河边的草地上,青蛙跳,小鸟叫。
秋天:秋天青稞、小麦熟了,田野里一片金黄,风一吹来,就像河里的波浪一样。这个时候,庄稼熟了,人们还要过“望果节”,庆祝丰收。
夏天:河边的野草绿茵茵的,就像块大地毯。躺在那柔软的“地毯”上,看着蓝天白云,听着潺潺的流水声,海阔天空的聊着别提多惬意了。夏天,我喜欢和小伙伴儿们在草地上摔跤、打滚儿、翻跟斗,你追我赶,多热闹啊!
冬天:河汊上都结了冰,在阳光的照射下,银光闪闪的。雪后,草地和雪山连成一片,白茫茫的。拉萨河就像一条蓝色的带子,穿行在雪原之中。
2.文中“就像离弦的箭”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比作离弦的箭。
表达效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扎西滑冰速度之快,写出了扎西对滑冰的喜爱之情。
达标测评: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8、小红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会读,会写。
2、学习要求掌握的词语,了解他们的意义和用法,并能正确使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从此”“一下子”“恰巧”的用法,能够仿照课文及词语例解中的例句造出正确
2、用普通话准确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拟人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普通话准确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了解他们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用普通话准确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拟人手法。
教学方法:讲解法、小组合作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马?你们都读过那些童话,谁来说说、指名讲讲。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标出课文中的生字。
三、学习生字
1、正音正字组词
拼读生字、听写生字(纠正笔画及读音)
(1)我会写
(2)我会认
2、多音字:应
3、形近字
(收拾) (异样) (吞吐) (残忍、残酷) (绿茵)
(恰好) (指导) (杏花) (线条、线路) (葡萄)
(猎人) (填空) (郊外) (措施) (学校)
四、达标测评
五、布置作业你这个上看的吧?那你把这个看歌词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二、学习本课重点词语。
外婆:母亲的母亲。 天鹅:鸟,外形像鹅而较大,种类较多。
蛋糕:一般由烤箱制作的一种像海绵的点心。
葡萄酒:用新鲜的葡萄中的葡萄汁经过完全或部分发酵成的酒精饮料。
虚弱:身体衰弱,元气亏损。 郊外:城市外面靠近城市边缘的区域。
残忍:暴虐,狠毒。 吞:不嚼或不细嚼而咽入。
异样:与寻常不同。 怕人:令人害怕。
心满意足:做了某事或得到了什么事情使自己心情很愉悦、高兴,让自己觉得满意。
恰巧:凑巧、碰巧 猎人:指从事打猎职业的人。
猎枪:猎人打猎用的工具。 肚皮:腹部、肚子。
三、达标测评
完成课后练习三、四题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加深理解课文
二、课文主旨
三、这篇童话通过天真无邪的小红帽被凶残狡猾的狼所欺骗的故事,揭露了狼的本性。
四、课文结构解析
第一部分(1自然段):点出了“小红帽”这个称呼的由来。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故事的开端,母亲让小红帽送蛋糕和葡萄酒给外婆恢复身体。
第三部分(5---7自然段):故事的发展,小红遇见了狼,遭到了狼的欺骗。
第四部部分(8自然段):故事的结局,猎人和聪明的小红帽杀死了狼。
五、达标测评
结合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天上的星星
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批读课文,西师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出现了批读文的教学,到现在学生已经积累了很多学习批读课文的经验。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采用了“抓重点词句体会”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充分自主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想像、赏析、理解,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体的主体性,利用批注,去感受作品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领悟作品的内容,并逐步学会自主探究阅读、习作的知识和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理解、学会欣赏。
教学目标
1.随文认识本课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本课带有生字的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学积累优美词句。
3.能读懂课文,想象“月明星稀”的景象。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对星星的喜爱之情。
4.能仿照旁批,写出自己读课文的体会。
教学准备
朗读有关夏夜星空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词语引入课文学习
课件出示以下词语:
无聊 榆树 陡然 蓦地 调皮 鬼精灵
灿灿的 灼灼的 弱弱的 漠漠的
面面相觑 不得其解 目不暇接 大吃一惊 精光灵气 没精打采 天涯海角
1.抽生读词语,齐读词语。
2.如果能够体会一下词语的意思,你能读得更好。读这些词时要把词语的含义连同你的想象都留存在心间。再读一读,好吗?相信在后面课文的学习中你会理解得更好。
3.在你们心中,星星是什么样子的?在夏天的夜晚,你数过天上的星星吗?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请你说一说。
过渡:夏天的夜晚,天上有无数的星星闪闪发光,星星们就像孩子们那样调皮、可爱,让夏夜的天空显得那么的热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天上的星星。(齐读课题)
二、快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快速读文,边读边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们”对星星的喜爱?
三、精读课文,品味星星的“热闹”和“月明星稀”的景象
1.生自读文,把自己体会最深的句子勾画出来,并在课文旁边批写自己的体会。
2.学生汇报交流。(课件出示以下句子,随学生的汇报呈现。)
预设1:
啊,两颗,三颗……不对,十颗、十五颗……奇迹是这般迅速地出现,愈数愈多。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让学生理解数字和省略号的作用。
预设2:
一时间,夜空一片闪亮,像陡然打开了的百宝箱,灿灿的,灼灼的,目不暇接。这些星星又像是无数沉睡的孩子,蓦地睁开了光彩的眼睛。
“目不暇接”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两个句子中找出一对近义词吗?(陡然——蓦地)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比喻句的好处。
预设3:
它们真是一群孩子呢,一出现就要玩一个调皮的谜儿!这些鬼精灵,从哪儿来的?是一个家族的兄妹?还是从天涯海角集合起来,要开什么盛会呢?
从这句话体会孩子们对星星的喜爱之情,星星像孩子一样调皮、可爱。
预设4:
夜空再也不荒凉了,星星们都在那里热闹:有装熊的,有学狗的,有操勺的,有挑担的,也有高兴极了,提了灯笼一阵风似的跑的……
从“热闹”一词体会到什么?星星们是怎样“热闹”的呢?这些都是对星空中一些星座的描写。你能根据平时对星空的观察,发挥自己的想象,用“有……有……有……”来说说星星们热闹的样子吗?
3.星星是这样的美,天空是这样的热闹。可当月亮出来了时,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为什么“大吃一惊”?请你认真读一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月明星稀”的内容,用“”勾画出来。
(1)学生自读课文。
(2)全班汇报交流。
教师引导:
①我们为什么会“大吃一惊”?
②“面面相觑”是什么意思?
③我们似乎明白了什么?
你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我们对星星的喜爱?理解“可怜”“不忍心”“不再声张”“不让大人们知道”等句,体会孩子们对星星的怜惜之情。
四、总结,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1.本文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读起来更加生动、优美。
2.学了本文,体会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写在课文旁边的空白处。(可从文章感情、表达方法、字词积累、写作等方面来谈。)
教学反思
10、圆圆和方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会读,会写。
2、学习要求掌握的词语,了解他们的意义和用法,并能正确使用。
过程与方法:
用普通话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圆圆有圆圆的特点,方方也有方方的长处”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听懂读会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听述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了解他们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圆有圆圆的特点,方方也有方方的长处”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1、教师出示物品,引入课题。
提问: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些物品是什么形状的?“对,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是关于它们的。名字就叫《圆圆和方方》。
二、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圆形和方形各有优点,人们都离不开。
三、学习生字
1、正音正字组词
拼读生字、听写生字(纠正笔画及读音)
2、多音字
处——方 到 说——服
行——可 例 倒——下 车
相——互 册
3、形近字
园——公园 建——建筑 半——半圆形 坏——坏人 砖——砖头 球——篮球
圆——圆形 健——健康 伴——伙伴 怀——怀抱 转——转身 求——央求
四、达标测评
结合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二、学习本课重点词语。
服气:甘心信服。 建筑:指建筑物如房屋、桥梁等。
砖头:砖块。 砌: 把砖石铺开或层层垒起用泥灰黏合。
塌:倒塌、塌陷。 顺眼:看着舒服。
想不到:没有想到。 尊重:敬重、重视。 长处:特点、优点。
三、课文主旨
作者巧妙地借助远远和方方的梦境,说明拿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或把自己的长处强加给别人,都会使人类的生活变得混乱无序、杂乱无章。告诉我们圆有圆的优点,方有方的长处。
一、课文解析
第一部分(1自然段):作者用设问开篇,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你认识圆圆和方方吗?它俩是你的老朋友啦!圆圆是下象棋的棋子,方方就是你下军棋的棋子。
第二部分(2-5自然段):方方自夸自己本领大,也认为自己的兄弟遍布世界,圆圆把方的变成圆的,是一次失败的经历。
第三部分(5-7自然段):圆圆的梦,把方的砖头变成圆的,把方的田变成圆的都没有成功,侧面说明方有方的长处。写作者对科学的热爱和痴迷。
第四部分:(7-10自然段)方方的梦,把自行车的车轮变成方的,把油罐变成方的没有成功,侧面说明圆有圆的优点。
第五部分:(11自然段)达成一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
二、达标测评
结合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三、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11、排童话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会读、会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生词,了解他们的意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1、学会重点词语“比较”“平时”“分头”,并能造正确的句子。
2、能够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会话中的一些汉语口语习惯用法。
3、能模仿课文内容做简单的生活会话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会话中平等、友好、和谐的气氛,培养学生积极发挥聪明才智的勇气和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重点词语“比较”“平时”“分头”,并能造正确的句子。
教学难点:了解会话中平等、友好、和谐的气氛,培养学生积极发挥聪明才智的勇气和能力。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谈话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童话故事,快要到班会活动课了,你们想在这次活动课上表演什么节目呢?(学生自由发言)那么今天我们一同看看本课中同学们在讨论什么?讲了些什么事情?(出示课题——排童话剧)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对话形式朗读课文,商量演什么内容以及分配角色的经过,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
三、学习生字
1、正音正字组词
拼读生字、听写生字(纠正笔画及读音)
2、多音字
角()(角jué) 与()() 长()() 干 ()() 尽 ()() 参 ()()
3、形近字
四、达标测评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二、学习本课重点词语。
舞蹈:艺术的一大样式,通过艺术化的人体动作来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
熟悉:了解得清楚。 参与:介入、参加。 角色: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
能歌善舞:会唱歌和跳舞。 性格:性情品格。 擅长:在某方面有专长。
大材小用:大的材料用于小处,比喻人才使用不当,不能尽其才。
道具:演剧或摄制电影时表演用的器物。 导演:担任导演工作的人。
剧情:戏剧中的情节。 排练:排演、练习。
三、达标测评
剧情 大材小用 能歌善舞 熟悉 性格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加深理解课文
二、课文主旨
本文是一篇会话课文,会话包括两部分内容,即第一部分是大家商量演什么节目,最后决定演《小红帽》;第二部分是分角色的过程。从会话中体会平等、友好、和谐的气氛,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发挥聪明才智的勇气和能力。
三、课文结构解析
尼玛:学校要举行文艺晚会了。我们班演一个什么节目啊?
央珍:咱们排一个舞蹈吧。
扎西:每次不是唱歌,就是跳舞。咱们这次来个新鲜点儿的,还一个童话剧吧。
尼玛:好主意!你们觉得怎么样?
央珍:我也赞成,排什么内容呢?
卓玛:我看过安徒生的《海的女儿》。里面的小美人鱼特别可爱,就排《海的女儿》吧。
扎西:我没读过《海的女儿》,还是排咱们熟悉的吧。
央珍:对,我们刚学了那么多童话。就排《天上的星星》吧。
卓玛:《天上的星星》不好,那里面尽是些鱼啊,马啊,仙女啊,小溪啊,不好演。
央珍:那我们演什么啊?
扎西:我看干脆演《小红帽》。
卓玛:行。《小红帽》故事性比较强,人物又多,大家都可以参与进来。
第一部分大家商量演什么节目,最后决定演《小红帽》。
尼玛:我觉得不错。咱们分分角色吧。谁来演小红帽呢?
扎西:央珍是文艺委员,平时能歌善舞,人长得又漂亮,演小红帽再合适不过了。
央珍:其实大灰狼是主要角色,很有性格,不容易演好。你擅长表演,演猎人是大材小用了。就演大灰狼,给大家露一手吧。
第二部分是分角色的过程。
四、达标测评
结合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12、送小龟回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会读,会写。
2、学习要求掌握的词语,了解他们的意义和用法,并能正确运用。
3、能辨析一些形近字和多音字。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大概”“便”“突然”的用法,能够仿照课文及词语例解中的例句造出正确的句子。
2、用普通话准确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了解他们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自读课文安排成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家里养小动物吗?生:有。
师:都有哪些动物?生:小狗、小兔、小羊等等。
师:那你们跟小动物之间有没有感情呢?那今天我们来学习杨进的《送小龟回家》,在学习中来感悟一下作者与小龟之间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三、学习生字
1、正音正字组词
拼读生字、听写生字(纠正笔画及读音)
偎wēi(依偎) 妩wǔ(妩媚) 媚mèi(妩媚) 犷guǎng(粗犷) 孤gū(孤独) 翼yì(小心翼翼) 潇xiāo(潇洒) 洒sǎ(洒脱) 潜qián(潜水) 吟yín(呻吟) 涟lián(涟漪) 漪yi(涟漪)
2、多音字
guī 乌龟 biàn 方便 xīng 兴奋
龟 便 兴
Jūn 龟裂 pián 便宜 xìng 高兴
xiāng 相信 quān 圆圈 shān扇动
相 圈 扇
xiàng 照相 juàn 圈养 shàn 扇子
3、形近字
吟yín 吟唱 至zhì 至今 孤gū 孤独
今jīn 今天 致 zhì致谢 狐hú 狐狸
令lìng命令 到dào到达 爬pá 爬行
惊jīng惊奇 份fèn身份 犷guǎng粗犷
凉liáng清凉 扮bàn打扮 扩kuò扩大
谅liàng谅解 纷fēn纷纷 旷kuàng旷课
四、达标测评
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二、学习本课重点词语。
温情:温柔的感情。 夜色:夜晚的景色。 央求:恳求、乞求。
纷纷:多而杂乱。 妩媚:一般形容女子姿容美好、可爱、妖娆多姿。
飞舞:物体在空中漂浮舞动。 汉子:男子。
粗犷:粗率豪放。 扇动:摇动(像扇子的东西)。
小心翼翼:严肃虔诚的样子,借以形容言行举动十分谨慎,不敢有疏忽大意。
潇洒:形容神情举止自然大方,不拘束。 致谢:表示感谢。
道别:分别时与人打招呼。 潜入:暗中进入。
怀抱:抱在怀里。 欢呼:形容一种欢乐而振臂高呼的激情场面。
三、达标测评
完成课后联系第四题。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读课文,加深理解课文
二、课文主旨
本文是一篇充满童话色彩的散文,全文围绕着送小龟回家进行描写,寄寓着人类对小动物的关爱,寄寓着作者不愿人为制造骨肉分离的渴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默默的温情。
三、课文结构解析
第一部分(1-4):文章开头采用了白描的手法,为读者勾勒出一副温馨而又和谐的画面:一把伞簇拥着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在儿子的怀里有一个外来成员——小龟。交待小龟的由来及送小龟回家的原因。
第二部分(5-8):记述小龟回家的过程事情虽然简单,但儿子的纯真、小龟的感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部分(9-10):写小龟回家后一家三口的心情:儿子的兴奋,夫妻的感动。
四、达标测评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13、藏羚羊过马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要求掌握的生字,会读,会写。
2、学习要求掌握的词语,了解他们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4、用普通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学习“大约”“赶紧”“其中”的用法,能够仿照课文及词语例解中的例句造出正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讨论和讲解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品读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句,感悟藏羚羊崇高的母爱和老猎人的慈善情怀。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借助故事引导学生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初步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2、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了解他们的意义和用法。
2、寻找合适的切入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学习生字
1、正音正字组词
拼读生字、听写生字(纠正笔画及读音)
(1)我会写
(2)我会认
2、多音字
调 diào (调动) 藏 zàng (西藏) 率 shuāi (率领)
tiáo (调节) cáng (捉迷藏) lǚ (效率)
数 shǔ (数不清) 间 jiān (中间)
shù (数目) jiàn (离间)
吓 xià (惊吓) 踏 tà (踏步)
h? (恐吓) tā (踏实)
3、形近字
(接近) (试探) (暂时)
(进入) (深浅) (斩首)
(飞驰) (谨慎) (目睹)
(松弛) (真的) (诸位)
四、达标测评
近 ( ) 探 ( ) 暂 ( ) 驰 ( ) 慎 ( )睹 ( )
进 ( ) 深 ( ) 斩 ( ) 弛 ( ) 真 ( )诸 ( )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二、学习本课重点词语。
志愿者:指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在不为任何报酬的情况下为社会服务的人。
目睹 :亲眼所见。 过程:事情发展所经过的程序。
掉头:倒转方向。 暂时:短暂、短时间内。 张望:向四周或远处看。
率先:带头、首先。 踏:踩。 试探:我某种方法引起对方反应,借以了解对方的意思。
钢丝:用细圆钢拉制成的线状成品。 滚烫:滚热,非常烫。 狂奔:飞快地跑。
跨:抬腿向前或向旁移动越过。 其间:表某一段时间时。
因素:决定事物成败的原因或条件。 惊吓:因受到意外的刺激而害怕。
返回:回到一个地方。 引导:通过行为率人走出困境。
飞驰:很快的跑。 孤单:没有依靠。 奶水:乳汁。
三、达标测评
完成课后练习三、四题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本课字词。
2、情感的酝酿导入新课。
同学门你们知道我们奥运吉祥物福娃迎迎是一只什么动物吗?(藏羚羊) 图片展示美丽的西藏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精灵——藏羚羊。
2、教师出示多媒体资料及藏羚羊的情况的简单介绍。
藏羚羊,是我国特有的物种,生活在被称为南北极之外的“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它们世代与冰雪为伴,与严寒为友,耐高寒、抗缺氧,是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生灵。藏羚羊不仅体形优美、动作敏捷,而且非常善于奔跑,是动物里的运动健将,奔跑的动作与刘翔的跨栏动作一模一样!藏羚羊喜欢群居,有长距离迁移、集中产仔,产仔后又迁回原栖息地的习性。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藏羚羊过马路》的故事就发生在他们迁徙的过程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初步课文思考。(出示投影)
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2、简述记叙文的六要素。
下面我们学习课文看看本文中的六要素是怎样体现的?
三、再读课文,逐段学习文章内容。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主要交代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起因)
2、学习经过。(2、3、4自然段)
1)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出示投影)
a、藏羚羊在准备过马路时心情?
b、它们为什么感到很害怕?
c、哪些词语写出了它们紧张、害怕的心理?
2)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出示投影)
a、作者是怎样用语言体现胆大母羊过马路时的“谨慎”?
(三个比喻句)
b、本来已经离开了公路,母羊为什么以“极快的速度”“狂奔”?
3)读第四自然段思考(出示投影)
文中哪几句话体现藏羚羊之间的亲情
我被藏羚羊无比崇高的母爱深深震撼
3、小结经过部分
4、学习结果部分
1)结果怎样?
几只胆小的小羊,不敢过马路,消失在与羊群相反的方向。
这样的结果让作者有了怎样的感受?(第五自然段)
2)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保护藏羚羊)
四、拓展延伸
1、简介索南达杰的事迹。(出示投影)
3、教师小结:(出示投影)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请尊重我们身边的每一个生命。地球是人类和动物共同的家园,它们和我们共享着这个美好的世界,善待自然,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五、作业(出示投影)
课后作业一、二、五。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14课 《小鸟和守林老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会读,会写;
2、学习要求掌握的词语,了解它们的意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