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 7.3.3 生物进化的原因 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 7.3.3 生物进化的原因 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4-06 14:4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探究任务一

保护色及其意义
18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山清水秀,绿树成阴。那里的森林中生活着一种桦尺蠖,其成虫是一种飞蛾。它们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长满地衣的树干上。
1850年,一些生物学家来这里考察,发现大多数桦尺蠖成虫的体色是浅色的,只有少数是深色的,这些深色的桦尺蠖是浅色桦尺蠖在自然条件下的变异类型。
少量变异的深色桦尺蠖,在浅色背景下很容易被发现
多数体色较浅的桦尺蠖
长满地衣的树干上的桦尺蠖
100年以后,也就是1950年,曼彻斯特已经变成了一个工业城市。这里工厂林立,烟雾弥漫,工厂排出的煤烟杀死了地衣,结果使树皮裸露并被熏成黑褐色。
这时候,又有一些生物学家到这里考察,使他们惊讶的是,这里的深色桦尺蠖变成了常见类型,而浅色的桦尺蠖却成了少数。
黑褐色树干上的桦尺蠖
你能解释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原因吗?
长满地衣的树干上的桦尺蠖 浅色个体占多数
黑褐色树干上的桦尺蠖深色个体占多数
1850年考察曼彻斯特地区
1950年考察曼彻斯特地区
  长满地衣的树干,浅色桦尺蠖不容易被鸟类捕食,深色桦尺蠖容易被鸟类捕食;被污染的黑褐色树干,浅色型桦尺蛾容易被鸟类捕食,深色桦尺蛾不容易被鸟类捕食。
  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几种不同环境中的蛙
动物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
保护色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1、有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
2、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保护色
这些保护色是怎样形成的呢?
探究
探究任务二

保护色形成的原因
探究实验: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体表颜色与环境颜色相似的动物能更好地生存下来。
模拟探究: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假 设:
提出问题:
动物保护色的形成与环境有关吗?

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

分组: 6人一组
组长(1人):组织、发令、记录、监督、补充幸存者后代

(每个幸存者产生3个后代)

捕食者(5人):要随机捕食,每代捕食6次,每次捕食
1个。幸存者总数为10时,停止捕食。

猎物:小纸片 环境:大彩纸


①把“猎物” 均匀地撒在模拟环境,不要使“猎物”粘在一起。各种体色的猎物共40个。






② “捕食者”捕猎前背对桌子,要求每次只捕食一个“猎物”且捕捉时不能特意寻找某种颜色的“猎物”,动作要快,每代连续捕食6次。
③每一代“幸存者”还剩10个时,组长要通知组员停止捕食。统计“幸存者”中不同体色动物的个数,补充幸存者的后代。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纸片
颜色 开始数目 幸存者数 开始数目 幸存者数 开始数目 幸存者数 开始数目 幸存者数 开始数目 幸存者数
绿 10
蓝 10
黄 10
红 10
讨论和交流:
1、第一代和第五代中,分别是哪种颜色的“幸存者”
最多?这与彩纸的颜色有什么关系?



2、第一代和第二代之间“幸存者”的数目有什么变化?
第一代和第五代之间又有什么变化?


与底色相同的。
纸片颜色与环境颜色一致,不易被捕食者发现,生存
下来的机会更大。
与第一代比较:
第二代时,个别颜色纸片个体消失,底色纸片个体增多;
第五代时,其他颜色纸片个体都消失,剩下的全是底色
纸片个体。
4、通过上面的模拟实验,你能推测保护色的形成
过程吗?从中你能简单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吗?
保护色形成过程:
生物的体色会产生各种可遗传变异,由于环境的选择作
用,与环境颜色相似体色的个体更容易生存下来,并繁衍
后代,通过逐代的累积,与环境颜色相似体色的个体数量
越来越多,其他颜色个体逐步被淘汰,于是形成了与环境
颜色相似的保护色。
生物进化的原因:
适者生存。
3、比较第一代和第五代的“幸存者”,是否所有颜色
都有“幸存者”?为什么?
否。由于环境的选择,其他颜色个体被淘汰了。
得出结论:
适者生存。体表颜色与环境颜色相似的动物能更好地生存下来,一代一代下去, 就逐渐形成了与环境颜色一致的保护色。
保护色形成的原因
探究任务三:

自然选择

达尔文(C.R.Darwin,
1809-1882)
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主要内容的生物进化理论。
长颈鹿的进化
长颈鹿的进化
通过视频了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同时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生物之间会进行生存斗争?
2、生物后代出现的变异都是适应环境的吗?
3、什么样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存活下来呢?
长颈鹿的进化示意图
1、为什么生物之间会进行生存斗争?
生物有过度繁殖的倾向,而食物和空间又是有限的。
过度繁殖
自 然 选 择
长颈鹿的进化示意图

2、生物后代出现的变异都是适应环境的吗?
有的变异适应环境,有的不适应环境。变异是不定向的。
长颈鹿的进化示意图
3、什么样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存活下来呢?
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存活,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过度繁殖
遗传和变异
生存斗争
适者生存
概念:
在生存竞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自然选择
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地进化。
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

探究任务一:保护色及其意义
保护色: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保持一致,这种体色叫做保护色。
意义:有利于动物捕食和避敌,有利于繁衍后代。
探究任务二:保护色的形成原因——适者生存的结果
探究任务三:自然选择
提出者:达尔文 《物种起源》的核心思想
概念: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现象。
知 识 梳 理
刚开始使用蚊香的时候,杀蚊子的效果很好,可到后来,效果不明显,请你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分析此现象。
蚊子有不抗药的,也有抗药的,刚开始使用蚊香时,把不抗药的蚊子杀死,具有抗药性的蚊子保留下来,继续繁殖,后代有抗药的,也有不抗药的,不抗药的被杀死,抗药的继续保留下来。经过一代代选择,蚊子普遍具有了抗药性,所以到了后来使用蚊香时效果不明显。
抗药性
1、澳大利亚东部有一种外形奇特而美丽的琴鸟,它 们大都在冬季繁殖,这样可以避免蛇类等前来偷食它们的卵和雏鸟,这是 ( )
A、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
B、变异所造成的
C、条件反射造成的
D、自然选择的结果
D
巩固练习
2、有些岛屿常刮大风,那里的植物一般都很矮小,有很多是贴地蔓生的,这是( )
A、自然选择的结果
B、人工选择的结果
C、异常的自然现象
D、植物发生的突然变化
A
3.某治疗感冒病的药物疗效很高,几年后疗效逐渐降低,其根本原因是( )
A、病毒接触药物以后,慢慢产生抗药性
B、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
C、药物对病毒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的选择
D、后来的药量减少,产生抗药性变异。
C
4.生活在绿草上的蝗虫,体色多为绿色而不是褐色,而生活在草木稀疏地上的蝗虫,体色多为褐色。对这种现象解释是( )
A.人工选择的结果
B.过度繁殖的结果
C.适者生存的结果
D.蝗虫会飞的结果
C
5.用农药消灭害虫,开始时,效果显著,但过一段时间后,药效明显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农药使这些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吗?
不是! 主要是害虫本来就存在抗药性变异的个体,农药杀死的是不具抗药性的个体,具有抗药性的个体保留了下来,并把抗药性遗传给了后代。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起了定向选择作用,抗药性变异经过遗传逐代积累,最后就形成了具有抗药性的新品种,农药对其就不起作用。
遗传变异——昆虫抗药性的产生
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