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一章 大家都来学化学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
1
课堂讲解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科学探究
2
课时流程
课后作业
逐点
导讲练
课堂小结
物质性质的探究
1
知识点
物质的性质
知1-导
问 题(一)
观察金属铁和铜,找出它们的性质。
问 题(二)
这些性质需要不需要经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来表现?
问 题(三)
物质的性质应该分几种?
1.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
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等。
(物理性质通过直接观察或物理方法测定)
2.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
性、易分解等)。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实验观察和测定)
知1-导
知1-导
【讨论】下图中哪些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
为什么?指出其中化学变化所伴随发生的现象。从这些变化中,
你能推知相关物质各有哪些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吗?
知1-导
问 题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间存在什么关系?
变化与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知1-导
变化
性质
(外在表现)
是个过程
(内在本质)
是种能力
体现
决定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在描述上是不同的,描述物质的性质时有“可以”、“能”、“易”、“会”等字词。如:镁燃烧,是化学变化;镁能燃烧,就是镁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例1】塑化剂是一种高分子材料助剂,禁止添加在食品里,塑化剂的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无色黏稠液体 B. 熔点低
C. 有慢性毒性 D. 溶于多数有机溶剂
知1-讲
解题秘方:可根据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定义来选择,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一定是化学性质。
导引:A、B、D 描述的是物质的颜色、状态、熔点、溶解性,这些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而毒性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为化学性质。
C
知1-讲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实例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
确定 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 通过化学变化方可知
区别 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知1-练
(中考·青岛)下列对甲烷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极难溶于水 B. 具有可燃性
C. 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小 D. 通常为无色、无味的气体
(模拟·海南) ①铁熔化成铁水②葡萄酿成酒③铜能变成铜绿④胆矾是蓝色晶体⑤食物变质⑥通电后灯泡中的钨丝发热发光
从上面选择合适的内容填入下面的空格中。
(1)描述物理性质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述化学性质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3)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4)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知1-练
下列记录的铜片加热的实验现象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
A. 加热过程中铜片由亮红色变为黑色
B. 加热时铜片变黑主要是因为它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
C. 把铜片放在没有空气的试管中加热,铜片的颜色不变
D. 把铜片放在没有空气的试管中加热,铜片的颜色变黑
2
知识点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投影展示】
【例2】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相关的是( )
A. 氢气用来充探空气球 B. 铜用来制导线
C. 铁用来制炊具 D. 汽油用来作燃料
知2-讲
解题秘方: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先找出用途所对应的性质。
导引:氢气用来充探空气球 ,是利用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这一物理性质;铜用来制导线,是利用铜具有导电性;铁用来制炊具,是因为铁具有导热性和延展性,都是利用它们的物理性质;汽油具有可燃性,所以用来作燃料,这是
利用它的化学性质。
D
知2-练
(中考·兰州)物质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颜色 B. 硬度 C. 可燃性 D. 熔点
填写下列物质对应的性质或用途。
(1)铜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可以制________;
(2)酒精具有________,可以作内燃机的燃料;
(3)氧气具有________,可以用作火箭的助燃剂;
(4)铁具有导热性,可以用来制________。
知2-练
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依据的性质关系不相符的是( )
A.酒精用作燃料——酒精具有可燃性
B.氧气用于急救病人——氧气能供给呼吸
C.石墨常用作电极——石墨具有导电性
D.氢气可用于填充探空气球——氢气具有可燃性
3
知识点
科学探究
【投影展示】见教材P21·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
(实验1-10)将一小段光亮的铜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铜片的颜色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知1-导
【例3】壹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
是由铁制成的。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提出假设 B. 设计实验
C. 观察现象 D. 得出结论
知3-讲
B
解题秘方:本题要求理解科学探究中每个环节的意义与作用,可根据其表述特点来辨别。如“它可能是铁制成的”属于实验猜想,“拿磁铁来吸一下”属于设计实验。
知3-讲
教你一招:判断科学探究的环节,可以从文字表述中找到答案,如出现“可能是”的字眼,则属于实验猜想,“提出”某种实验操作,是设计实验,“进行”某种实验操作,则是进行实验,“观察”到什么则是实验现象,“得出”则与实验结论有关。
知3-练
(改编·聊城)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就此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 观察与问题 B. 假设与预测
C. 实验与事实 D. 解释与结论
知3-练
几名同学对蜡烛火焰的焰心进行了以下探究,请你完成其中的一些步骤:
(1)点燃蜡烛,将一根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 s 后取出,现象如图中A 所示,这证明焰心 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支细短玻璃管,发现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如图中B 所示),在玻璃管的上口点燃,上口产生火焰,这说明焰心物质的状态及性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
知3-练
(3)假设和验证: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一、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2)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三、科学探究
基本环节: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用途
性质
体现
决定
请完成《典中点》剩余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