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共4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4-06 21:4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课程标准: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
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
谁不会休息,谁就不会工作。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是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是慢性自杀。
宁要好梨一个,不要烂梨一筐。
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
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 ……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
       ------列宁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
列宁比普京矮14毫米
是苏联和俄罗斯著名领导人中最矮的一个,比普京总统还矮1.4厘米。
正是这位身材“最矮”的领袖,领导俄国革命改变了俄国和世界历史的面貌,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课程标准: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
一、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1913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5,法国的1/4。
─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一战前夕,各主要国家工业总产值在世界生产中所占比例。
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得到什么信息?
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但是远远落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材料三: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用皮条编成的两米长的皮鞭,只需一鞭即可使人皮开肉绽,于是成了沙皇统治威严的象征。……世纪之交的俄国农民的生活是十分贫苦的。1861年获得解放以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恶化了,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1910年俄国工人的工资相当于美国工人工资的1/3)。
——《人类文明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得到什么信息?
俄国广大农民同地主阶级、沙皇专制制度的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
一、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1、经济: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但是远远落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2、政治:
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阶级:
产生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并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人运动。
4、宣传和组织准备:
列宁创办《火星报》,第一份全俄马克思主义报纸。
5、政党领导
——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6、革命理论
——列宁主义
一、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⑴成立标志: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⑵指导思想:
布尔什维主义,即列宁主义






意义
①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②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③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④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作为协约国一方参战,在战争中俄军伤亡和被俘的人员超过了170万。1916年底,前线俄国装备困难,有20多万士兵连步枪都没有。1917年,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1500万人(近一半)被强迫入伍,造成粮食供应紧张,饥饿席卷全国,首都彼得格勒的存粮只够维持一个月。
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都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列宁
一、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二)十月革命的进程
二月革命倒沙皇,
《四月提纲》指方向,
十月革命现曙光,
苏维埃政权得巩固。
(二)十月革命的进程
1917年3月
推翻沙皇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1917年4月
列宁提出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并亲自领导革命夺权。
1917年11月7日
在彼得格勒发动武装起义,最终占领冬宫。
1917年11月8日
标志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攻打冬宫
进 程 时 间 结 果
二月革命

《四月提纲》

十月革命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二大”
革命成功后,列宁在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上发表演说,受到暴风雨般的欢呼。俄国开始了新的时代。
一、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二)十月革命的进程
(三)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地位: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2、历史意义:
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制度一统天下的局面,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1)对人类历史
(2)对世界
(3)对俄国
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三)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政权危机
粮食危机
1918年苏俄面临的形势
(一)列宁时期
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列宁时期
(1)背景:苏维埃政权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2)目的:
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3)最重要的内容:余粮收集制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4)评价: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但激化了矛盾,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
单位:普特
1913——1921年苏联粮食产量
1921年苏俄水兵起义
《列宁会见上访农民》
列宁的反思
为什么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人民冒着杀头、坐牢的危险,勒紧裤腰带跟着我们走,而在用鲜血与生命换来和平之后,布尔什维克政权却面临被人民抛弃的危险?
我们在经济进攻中前进得太远了,没有给自己留下足够的基地……
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
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列宁时期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苏俄国内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2)标志: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
  俄共(布)十大后,政府宣布,1921年-1922年经济年度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这个数字比原定的1921-1922年余粮收集额4.23亿普特低了很多。他们看到,扩大耕种面积,多打粮食就能多得粮食,吃不了的粮食可以拿到集市出售。
 ——吴于廑《世界现代史》
粮食税
恢复自由贸易
(3)内容:
新经济政策




亚蒙·哈默是美国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长。1921年,哈默走进了克里姆林宫。列宁将政府无力经营的石棉矿以租让的形式交由哈默开发。此后,哈默联络了30多家美国公司与苏俄(联)做生意。列宁亲切地称他为“哈默同志”。
  ——丹尼尔《哈默传》
粮食税
恢复自由贸易
区别对待大中小企业
按劳分配
(3)内容:
新经济政策




粮食产量增加
工业生产恢复
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列宁时期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苏俄国内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2)标志:1921年3月
(3)内容:粮食税等
(4)意义: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按劳分配
余粮收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
推行国有化
区别对待大中小企业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
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列宁说:“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工业
贸易
分配
苏联,1922年12月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四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以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摩尔达维亚等加入。苏联共由十五个加盟共和国组成。













伟大导师列宁逝世(1924年1月21日)
列宁逝世后,代之而起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
他是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却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丘吉尔
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列宁时期
1、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失败)
2、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
(二)斯大林时期
是否会继续坚持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道路还是
走斯大林自己的道路?
斯大林模式
(二)斯大林时期
斯大林模式
从1924年开始,在斯大林的执政下,苏联逐渐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并形成了一种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
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基本实现“工业化”。
这一时期的苏联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经济位次演变表
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片面发展重工业。
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提高,生活贫困。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经济各部门发展的状况?1937年比1928年的增长率:农业产值8.1%,轻工业产值 210%,重工业产值 550%。
—— 闻一《俄罗斯通史》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多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时间 粮食人均产量
(公斤) 肉类人均产量
(公斤)
1928-1929 470 35
1930-1932 460 20-25
1933-1937 440-450 15-20
1938-1940 420-430 25
这幅漫画形象的反映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
苏联的工业化存在什么问题?
斯大林模式长期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地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列宁时期
1、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失败)
2、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
(二)斯大林时期
斯大林模式
1、经济上: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2、评价:积极、消极
一、十月革命的胜利
历史背景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进 程
历史意义
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列宁时期
(二)斯大林时期
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板书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
国家发展的终极目的到底为了什么?
国家强大与人民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十九大报告以新的高度强调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报告中在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的民生内容干货满满,努力构建完整的民生发展体系和保障体系。使人民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这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