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下的凤尾竹》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五十六朵花”中《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欣赏教学。《月光下的凤尾竹》是一首节奏舒缓、优美缠绵、富有傣族音乐风格的乐曲。这首乐曲为四三拍,宫调式,两段体,曲调清新流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傣族风情画卷,表现了傣族青年男女之间互相倾慕,纯洁真挚的感情。乐曲第一乐段节奏较为紧凑,旋律流畅,柔和、优美。第二乐段节奏较为舒展,旋律起伏具有跳跃性,给人以舞动的感觉。葫芦丝音色婉转优美,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云南傣族乐器特色,用葫芦丝演奏这首乐曲,使优美的旋律得到更突出的表现,民族特色也更加浓郁。
学生分析
学生对傣族了解相对较少,认识上也有限。因此要通过听赏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能力,丰富学生对傣族音乐风格、民族乐器、舞蹈、风俗习惯的了解。从中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增加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设计思路
以听为切入点,直接进入乐曲,激发想象力。设计旅游的情境,通过多媒体了解傣族风情,增加对傣族的认识。认识葫芦丝,了解民族乐器。通过葫芦丝演奏、听、唱、声势伴奏和舞蹈表演等不同形式,提高学习兴趣,感受优美的情绪和傣族音乐风格。听赏合唱《月光下的凤尾竹》,拓宽学生音乐视野,感受不同的音响效果,以及不同的艺术美。音乐超市满足学生课下学习的不同需求,发展自己的爱好。总结引领学生多了解、多学习民族音乐。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2、听赏合唱《月光下的凤尾竹》。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感受优美的情绪,哼唱乐曲主题。
2、认识葫芦丝,听辨葫芦丝柔和优美的音色。
3、了解傣族风情,感受傣族的音乐风格的魅力。
教学重点
感受傣族的音乐风格,听辨葫芦丝柔和优美的音色。
教学难点
感受傣族的音乐风格,哼唱乐曲主题。
教学准备
葫芦丝、PPT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欢迎同学们走进快乐的音乐课堂。今天,我们去一个少数民族旅游。老师就是导游,大家叫我沈导。跟着音乐我们出发吧!音乐仿佛把你带到了什么样的地方?猜猜这里生活着哪个少数民族的小朋友?
二、听赏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1、出示图片,结合问题初听乐曲,展开想象。
a、根据学生回答,师引导。
b、出示课题:《月光下的凤尾竹》
(各位游客,欢迎大家来到云南的西双版纳,我们一起去看看美丽的傣族风光。)
2、课件展示,边听乐曲边了解傣族风情。
这首乐曲的主奏乐器是三种乐器中的哪个?音色有怎样的特点?
3、音乐知识:认识葫芦丝。
(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音乐各具特色,听到马头琴悠扬的琴声,我们会想到蒙古族和美丽的大草原。听到葫芦丝婉转优美的音色,我们会想到傣族幽静美丽的竹楼和孔雀舞。)
4、分段欣赏。
(请随着葫芦丝优美的声音走进竹楼去欣赏傣家的美景吧!)
(1)第一主题:
(这首葫芦丝独奏由两个主题组成,我们来聆听第一主题。)
a、第一遍感受情绪和节奏,第二遍想到什么情景?并用手势给乐曲伴奏。
情绪柔和优美,节奏紧凑。
(在融融的月光下,郁郁葱葱的凤尾竹林像蒙上了一层绿雾,别具一格的傣家竹楼撒落在竹林间,依山傍水。隐隐飘出的葫芦丝声,婉转柔和,更增添了傣家风情。)(大家看看这是什么?出示葫芦丝)
b、师演奏葫芦丝,观察乐谱,数乐句。
1、2乐句相同,3、4乐句同头换尾。
c、随音乐用“啦”哼唱主题,注意连音、断音的唱法。
d、随音乐边哼唱主题,边用手势伴奏。
(2)第二主题:(月光、竹楼、凤尾竹林让我们心旷神怡,请随沈导继续前行。)
a、仔细聆听,说一说第二主题的三个乐句与第一主题有什么联系?
b、这个主题与第一主题在节奏、情绪、音区上有什么不同?联想到什么画面?
节奏较为舒展,情绪更加激动,高音区旋律起伏具有跳跃性,给人以舞动的感觉。
(月光下,美丽的傣族姑娘在竹林里翩翩起舞,和小伙子互相倾慕,表达纯洁真挚的感情。让我们一起走进竹林,变成一只只小孔雀跳起来吧!)
c、学习傣族舞蹈动作,随第二主题表演。
5、完整欣赏。(看你们跳得这么美,傣族的小朋友邀请我们一起联欢。
乐曲开头是引子,然后两个主题交替出现,最后是尾声。听到第一主题时用手势随音乐伴奏,听到第二主题时随音乐表演舞蹈。)
三、拓展延伸
(傣族的小朋友告诉我,这首葫芦丝独奏是由倪维德作词,著名音乐家施光南作曲的同名歌曲改编而成,我们一起聆听合唱《月光下的凤尾竹》。)
1、聆听歌曲,对比乐曲和歌曲的不同,学生谈感受。
(导游很想知道,你们更喜欢乐曲还是歌曲?为什么?)
2、师小结引领。(乐曲空间感较强,更能引发我们的想象和联想。歌曲表达更直接和清晰。器乐独奏和合唱只是不同的表现形式,但表现的都是优美柔和的傣族音乐风格。)
四、课外延展
(走进美丽的傣家,一曲柔情的独奏,一个柔美的葫芦丝,幽静的竹楼,美丽的孔雀舞,月光下的凤尾竹充满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忘返。最后一站我们去音乐超市购物喽!音乐超市,自由购物。)
PPT: 1、课下邀请爸爸妈妈一起聆听《月光下的凤尾竹》。
2、了解音乐家施光南,听赏他的作品《打起手鼓唱起歌》。
3、喜欢唱歌的学唱傣族歌曲《金孔雀轻轻跳》。
4、有兴趣的同学可学习吹奏葫芦丝。
5、喜欢舞蹈的可以学跳傣族舞。
五、小结
五十六个民族的人们生活在祖国的大家庭,让我们和傣族及各族的小朋友互相了解,互相学习,在音乐的陪伴下快乐成长!
今天的旅行到这就结束了,再见!
六、教学反思
本课从听觉切入,设置旅游的情境,老师当导游,走进傣族。通过多媒体了解傣族风情,增加对傣族的认识。认识葫芦丝,师演奏,拉近音乐与学生的距离,真切的感受葫芦丝婉转优美的音色。运用听、唱、舞、声势伴奏等多种形式,哼唱记忆主题,感受乐曲优美柔和的傣族风格。聆听合唱歌曲,了解音乐不同的表现形式,开阔视野。音乐超市满足学生课下学习的不同需求,发展自己的爱好。最后的情感升华,让学生懂得我国多民族的音乐各具特色,要多学习,多了解。各个环节层次分明,过渡自然。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在对比两个主题的节奏变化时,引领学生用手拍节奏感受,会更加直观形象。为学生更好的学习,当不断创新,追求卓越。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第一环节:
听中想
聆听乐曲,激发想象。
竹楼、泼水节、大象、孔雀、象脚鼓、铓锣、葫芦丝。
认识傣族乐器葫芦丝。
第二环节:
学中探
身体体验
运用葫芦丝激发兴趣,拉近与音乐的距离。
学习乐句
记忆主题
认识前倚音
把空间留给学生,聆听探究,对比发现。
学习傣族舞,随音乐而动,更好地感受傣族音乐风格。
欣赏音乐作品给学生留下完整的印象。
第三环节:
学后拓
了解相关知识,开阔视野。
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体验不同形式的艺术美,交流感受,提生审美力。
拓展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增进亲子感情,根据学生不同兴趣,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发展特长
师总结,让学生懂得各民族之间要相互了解,和谐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