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下语文同步拓展课时训练2. 腊八粥(含答案)
第一课时
基础积累
一、文学常识。
? 1.本文的作者 原名沈岳焕,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説《 》《 》、散文集《 》等。
2.给多音字注音。
(1)蕃蕃咽( )喉肿痛,什么食物都难以下咽(??)。
(2)球场遇到劲( )敌,反倒使他干劲(? ?)更足了。
(3)他圈( ?)十亩地作为牧场,准备用来圈( )养牛群。
(4)塞( )外并不闭塞( )。
3.看拼音写汉字。
??(1)我最喜欢吃糖炒lì( )子。
(2)她把那丝chóu( )般的秀发扎起来,开始喝妈妈为她熬的浓chóu( )的粥。
(3)杯zhǎn( )碗里chéng( )放食物。
4.理解词语。
(1)嘟囔:
(2)( ):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
??(3)(? ?):肌肉、皮肤或黏膜等组织由于发炎、瘀血或充血而体积增大。
(4)糊糊涂涂:
5.感知课文。
本文以“ ”为线索,写了八儿 粥—— 粥——猜粥—— 粥的情节,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二、品读达标。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第1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请赏析语句。中秋节为何吃月饼
中秋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月饼,那么,中秋节为何要吃月饼呢?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这是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常把与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等作为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受百姓青睐的中秋美食。到了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
赵之珩表示,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元宵一样,都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情感。
(选自“中国在线” 2010-09-16有改动)
1.解释词语。
脱口而出:
2.连一连。
太师饼 汉代
胡饼 宋
月饼 殷、周
宫饼、小饼 唐
3. 根据选文填空。
月饼的 “始祖”称为 ,真正称为月饼是在 ,逐渐流传是在 ,制作工艺得到较大提高是在 。
4.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5.文章引用了苏轼的古诗来写月饼,查查资料,把写一句其他有关月饼的古诗吧。
第二课时
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油腻(nì) 嘟囔(dū) 腊肉(là)
B.肿胀(zh?ng) 沸腾(fèi) 孥孥(nú)
C.锅铲(chǎn) 搁置(gē) 栗子(sù)
D.唾沫(tu?) 焖饭(mèn) 奈何(nài)
2.写出下列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 )
(2)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
(3)你们想,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
3.写出下列语句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1)“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 )
(2)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 )
(3)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
二、请你在括号里分别填上一个字,然后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一读,你会有意外的惊喜。你能照样子也来写一写吗?
一衣带( )落石( )生入( )里逃( )离死别
牛鬼蛇( )通广( )快人( )口如( )览无余
手无寸( )证如( )清水( )而不( )事求是
虎口余( )死存( )羊补( )不可( )门而入
拓展类文阅读
腊八粥
冰心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 )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院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这机会清理厨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他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14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着腊八粥,( )为了供佛,( )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也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 )我凑不上十八种的干果,( )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 “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给淡忘了。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作者笔下的腊八粥包括( )(多选)。
A.糯米 B. 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
C. 各种豆子和芝麻 D.各种糖
3.文章的线索是什么,通过这个线索把哪些事情连起来了?
4.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基础积累
一、1.沈从文 边城 长河 湘行散记
2. (1)yān yàn (2)jìng jìn (3)quān juàn (4)sài sè
3.(1)栗 (2)绸 稠 (3)盏 盛
4.(1)指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2)无可奈何 (3)肿胀 (4)内容混乱的。
5.腊八粥 盼 想 看[来源:学,科,网]
二、1.突出腊八粥在八儿头脑中的初步印象,为描写实际看到的腊八粥做铺垫。
2.该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腊八粥所有人都喜欢。
拓展类文阅读
答案:1. 不假思索,随口说出。 2. 太师饼——殷、周 胡饼——汉代 月饼——唐宫饼、小饼——宋 3. 太师饼 唐朝 宋朝 清朝 4. 短文主要介绍了月饼的演变。 5.中秋鲜果列晶盘,饼样圆分桂魄寒。
第二课时
基础积累
一、1.C 解析:“栗”应读“lì”。
2.(1)拟人 (2)反问 (3)反问
3.(1)语言描写 (2)心理描写 (3)动作描写
二、水,出,死,生
神,大,心,一
铁,山,秀,实
生,亡,牢,破
拓展类文阅读
1. 不但 不是 而是 虽然 但是 2.A B C 3.腊八粥,把母亲对她的母亲的怀念和我对母亲的怀念这两件事连起来。 4.对母亲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