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山东卷高考语文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09年山东卷高考语文解析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1-19 13:2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2009年山东卷高考语文题解析湖南省炎陵县第一中学 吴洪波
2009年12月16日1、下列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眷顾 伺候(cì) 怯生生(què) 不揣冒昧(chuǎi)
B.糅合 愠色(yùn) 闹别扭(biè) 闭目塞听(sè)
C.遴选 舛误(chuǎn) 煞风景(shā) 飞扬拔扈(hù)
D.做梗 咋舌(zé) 处方药(chǔ) 唧唧喳喳(chā)
【答案】B 【解析】A. 怯生生(qìè)C. 拔(跋) D.唧唧喳喳(zhā)2、【答案】D
【解析】A.郝明义认为“没有越界不成阅读,”逗号应放到后引号外;B项不用问号;C.两岸携手与共渡难关之间不用顿号用逗号。 3、【答案】C 。【解析】A感受: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体会。感触:跟外界事物接触而引起思想情绪;感触侧重思想情绪。依附:附着,依赖依靠。依托:依靠。依托侧重有所凭借,借托。未免:同一些词语搭配,表示前面所说的情况不合适,或对前面所说的情况不以为然,含有委婉批评的意味;不免 :副词。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不能避免某种消极的结果,“科尔曼年轻气盛” 正是“老练不够”的原因。此处是对科尔曼作客观评价,没有批评的语气。 4、【答案】B
【解析】A. 左也不好,右也不是。形容无论怎样做都有难处。C前赴后继:赴,向前冲前面的冲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连续不断投入战斗,奋勇冲杀向前。褒义词。D项“一挥而就” 应为“一蹴而就”。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就:成。应为一蹴而就: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5、【答案】A
【解析】B项成分残缺,“由于”和“使”保留其一;C项句式杂糅;D“大约”与“多”重复。6.下列选项中关于“簖桥”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簖桥”是与渔人用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捕鱼虾的“簖”相伴的一种桥。
B. “簖桥”的主要功能是方便渔人用簖捕捉鱼蟹。
C.“白堤”东端的“簖桥”即今日西湖断桥,原是为方便渔人捕捉鱼蟹而设。
D.“簖桥”在张祜的诗中写作“断桥”的原因是那时“簖”字可能还没有产生,也可能很少有人使用。
【答案】C【解析】据最后一段“依簖设桥,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可知簖桥的功能有两方面。7、【答案】D
【解析】注意原文第四段中“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和第五段“五代以后,特别是自吴越王钱穆筑垾海塘以来,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捕捉鱼蟹了”几个句子。8、【答案】B
【解析】据第2段“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了用谐音“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可知是并没有“断”而引发的谐音上的猜想,才有“段家桥”的说法。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与大夫期十日 期:约定
B.会天疾风 会:适逢
C.犯风而罢虞人 犯:冒着
D.过而击之也 过:经过
【答案】D
【解析】过:错误。10、【答案】D均为副词,将要。
【解析】A 第一个表提顿语气,不译;第二个“……的人”。B 第一个“而”表顺承;第二个“而”表转折,却。C第一个“以”,表目的,来;第二个“以”,因为。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是
①遂罢兵而去
②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
④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⑤曾子欲捕彘杀之
⑥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A.①②⑤ B. ③④⑤ C. ①③⑥ D. ②④⑥
【答案】B【解析】②⑥并非直接体现诚信。12、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答案】D
【解析】“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有误。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2)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
(3)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答案】(1)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2)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啊。”(3)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14、【答案】(1)“悠悠”,写出了、水流的悠长、江面的空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之情,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铺垫。
(2)诗人的情感由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或:衬托出旅思的凄凉,更增加思家之情。 15、【答案】
(1)朝闻道 // 此情可待成追忆
(2)凌万顷之茫然 // 怎敌他晚来风急
(3)在水一方 // 奏流水以何惭
(4)无以至千里 // 得失寸心知16、【答案】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将在年底前成立,中日韩出资最多。
17、我是植物, 我把花朵翻译成果实; 我是果实, 我被父母翻译成生命。 我是生命, 我被衰老翻译成死亡; 我是死亡, 我被冬季翻译成雪。 18、[答案] 画面内容:一位家庭主妇,把水龙头拧到最大,流出的水却很少很少,一滴一滴呈现出“SOS”字形滴向下面的水壶。
寓意:水在呼救,警示我们要节约用水。(一)19. 以个人习惯类比人生,引发感悟,为下文作铺垫。
20 (1)被社会的诱惑和压力左右,在忙忙碌碌或漫无头绪中,忽视了自己的心灵世界,迷失了自我。
(2)一个人有了自己的心灵世界,就会明确行动的方向,无论面对怎样的诱惑和压力都能保持清醒。21、记住回归自己的心灵世界的路,在社会的纷争与喧嚣中确定自己的人生坐标,获得充实的生活和宁静的心灵。
22、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面对现实提供的的一切可能性,我们不应闭塞与拒绝,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出去闯荡一番。与此同时,我们更应保持清醒,坚守自我,早些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 (二)19. 对乡愁的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诗歌的现状与发展,中文的纯洁度。
20. (1)余光中所说的乡愁超出了地理的某一点,融入了历史的、文化的内容,升华或者普遍化为了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
(2)“就要差这两个字”,省略号所包含的内涵就更丰富,更耐人寻味,更有悬念,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21、①文学创作的动力源于作家内心世界的冲突和体念这是作家创造出优秀作品的根本原因; ②心安理得、内心世界过于平静的人不会产生强烈的创作愿望,也创造不出优秀作品。
22、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语言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而对语言的发展不能听之任之,需要加以必要的规范。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中文既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又要保持原特色和纯洁度。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
请以“见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处,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审题提示】 “见证”一词,《现代汉语词典》注解为“当场目睹可以作证的”,或“指见证人或可作证据的物品”。
见证者可以是人,如 我或我们见证母爱、见证2008等;也可以是物,如一株小草的见证、色彩——惊魂的见证、历史的见证等。见证的内容多为抽象事物,成长历程、某种情感、事物的发展过程等等。 适合写成记叙文、散文。从见证的内容角度考虑,比如写我亲眼目睹的事件,写出事件的意义及对自己的重要影响,或写某件事物经历过某个事件或一段时间,从它的角度叙事抒情,如我的小院、我的学校、长城、卢沟桥等。回顾反思社会热点及人生经历,可以写2008年国家、自己经历的风风雨雨及感动、愉悦、兴奋、愤怒的种种事件。
【讲评】
1、立意切合题意。
①自己的成长历程见证了父母的关爱。(黄琳婷、黄慧敏)
②家乡小山见证了童年的欢乐。(向云海)
③抗震、奥运见证了民族的团结、崛起。(张志丰)
④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见证了封建专制的残酷。(冯玉莲)
2、层次清晰。
见证(雷婷婷)
①深夜灯光是老师爱心的见证
②黄橙橙的奖状是汗水的见证
见证(方婷晓)
①布达拉宫是唐朝与少数民族友好见证
②精忠报国是爱国的见证
③五星红旗是新中国诞生的见证3、记叙文。
①回忆见证我的成长(罗娜)
②丁香老师献身山村教育,他的学生见证老师无私的大爱。(梁创峰)
4、存在的问题。
①因没有理解好“见证”的含义而使得全文主题 不明。
②选材:一是过宽过大,难以分析到位;二是没有围绕中心选材。
如:文章的主题是“自己的成长历程见证了父母的关爱”却写父母亲结婚时的简朴生“我”以前的有关事情。
课外作业
1、反思习题8的答案,总结反面教训;
2、比较两篇优秀作文,比较选材、立意、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