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邓稼先
(测试时间:15 分钟)
一、选择题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背诵(sòng) 邓稼先(jià) 任人宰割(zǎi)
B.选聘(pìn) 殷红(yīn) 鲜为人知(xiān)
C.开拓(tuò) 佩服(pèi) 可歌可泣(qì)
D.难堪(kān) 孕育(yùn) 当之无愧(kuì)
2. 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谣言 元勋 亡国灭种 至死不獬
B.彷徨 竞能 家喻户晓 截然不同
C.颤抖 签名 引人注目 知人之名
D.逝世 永恒 燕然勒功 鞠躬尽瘁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可以歌唱,可以哭泣)
B.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可以毫无愧疚地接受荣誉或称号)
C.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D.至今热血犹殷红。(带黑的红色)
4. 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B.“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C.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D.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5.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971 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 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 邓稼先去了, 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A.如果 可 就 B.假使 而 就
C.假使 可 竟 D.如果 而 竟
6.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是当之无愧的。
B.杨振宁教授在中国几乎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
C.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D.虽然明明知道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但他仍旧不以为然。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B.每个有抱负的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祖国现代化建设有贡献的人。
C.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左右。
D.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
8.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事迹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传颂。
②他为核物理研究事业奉献了全部精力,在刚过 62 岁的时候,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③有一个英雄群体不计名利、舍生忘死、默默无闻地奋斗了几十年。
④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怀念着他,他对祖国的贡献永载史册。
⑤中国共产党党员、全国劳动模范、核物理学家邓稼先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A.③⑤①②④ B.④②①③⑤ C.②④③⑤① D.③⑤②①④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提到了儿时从父亲那里听到的一首歌,是因为这首歌是激励热血男儿报效祖国的战歌,有利于表现邓稼先的伟大精神。
B.作者提及父亲诞生的时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为了再次强调中华民族曾经历过的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
C.作者说“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是为了赞扬像自己父亲和邓稼先等中国
几代知识分子振兴民族的崇高理想。
D.文章第五部分以“我不能走”为标题,是为了提示下文内容。
二、填空题
10.根据句意,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1)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五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
很 (熟识/熟悉)。
(2)在北京,见到 (阔别/分别)了22年的稼先。
(3)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 (震荡/振荡)。
(4)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 (重要/新生)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 (重要/新生)日子!
11.判定下列语句的表达方式。
(1)1971 年,我第一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见到阔别了 22 年的稼先。( )
(2)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
(3)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 )
12.文学常识填空。
《邓稼先》一文选自 1993 年 8 月 21 日《 》。作者 ,著名物理学家。获 1957 年 奖。
三、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课文选段,完成 13—17 题。
“两弹”元勋
①邓稼先 1924 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了小学和中学,于 1945 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 年到 1950 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 年 10 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 年 8 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②这以后的 28 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③1964 年 10 月 16 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④1967 年 6 月 17 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⑤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⑥1967 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⑦1985 年 8 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 3 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 年 5 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 月 29 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⑨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13.选文第③④段都是独句成段,有什么作用?
答:
。
14.张爱萍将军称邓稼先为“‘两弹’元勋”,请你根据选文内容说说如此称呼的理由。
答:
。
15.“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一句中“立即”一词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思想品质?
答:
。
16.摘录选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邓稼先一生的语句是: 。
(2)评价邓稼先功绩的短语是: 。
(3)邓稼先为祖国国防武器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是: 。 17.选文中,邓稼先在第二次手术期间和于敏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写这一情节的目的是什么?
答:
。
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殷红”的“殷”应读作 yān,“鲜为人知”的“鲜”应读作xiǎn。
2.答案:D A.獬→懈。B.竞→竟。C.名→明。
3.答案:A “可歌可泣”的意思为“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4.答案:A 句中的冒号应为破折号。
5.答案:D 解答此题需要明确前后分句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常用关联词语的作用恰当判定。
6.答案:D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用在句中不合句意,应为“不以为意”。
7.答案:A B.语序不当,应将“将来”调到“自己”的后边。C.不合逻辑, 应删去“左右”。D.两面对一面,应删去“会不会”和“能不能”。
8.答案: D 通读所有的句子,明确这是一段议论性的文字,中心句是③句,⑤
②两句列举邓稼先的事例进行论证,①④两句则抒发对邓稼先的赞美和怀念之情。因此选 D。
9.答案: D “我不能走”表现了邓稼先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作者以“我不能走”为标题,是为了塑造邓稼先的伟大形象。
10.答案:(1)熟识 (2)阔别 (3)震荡 (4)重要 新生
解析:区分词语间的细微差别,在具体的语境中恰当运用。如第(1)句 中的“熟识”的意思是“对某人认识得比较久或对某种事物了解得比较透彻”, “熟悉”的意思是“知道得清楚;了解,使知道得清楚”。从语境和词义来看, 应该选“熟识”。
11.答案:(1)记叙 (2)议论 (3)描写
解析:理解语句内容,结合常用表达方式的特点恰当判定。
12.文学常识填空。
《邓稼先》一文选自 1993 年 8 月 21 日《 》。作者 ,著名物理学家。获 1957 年 奖。
12.答案: 人民日报 杨振宁 诺贝尔物理学
解析:巧记妙背积累文学常识,丰厚自己的文学素养。注意避免错别字,如“诺”不要误写为“偌”。
13.答案:这两句话独立成段有强调作用,表明了这两件事的重大历史意义,
突出了邓稼先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中做出的巨大贡献。
解析:独句成段就是以一个句子构成一个自然段,是作者有意为之的,即为了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独句成段的作用一般有:(1)突出强调;(2)显
示文脉;(3)调整节奏;(4)渲染氛围等。选文中的第③④段都是独句成段, 突出了这两个日子的不平凡,以及这两个事件的重要性,彰显了邓稼先的功勋。14.答案: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
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解析:围绕“‘两弹’元勋”,阐述邓稼先在我国核武器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即可。
15.答案:表现了邓稼先热爱祖国的高尚品质。
解析:结合具体语境体会重点词语的表达作用。“立即”一词含有“毫不犹豫”的意思,邓稼先学成后毫不犹豫地回到祖国,投身到祖国的国防建设中来,体现了其热爱祖国的高尚品质。
16.答案:(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两弹’元勋”
(3)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解析:结合题中的关键字在选文中筛选即可。
17.答案:用来表现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
解析:情节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此情节表明了邓稼先在病重期间还坚持工作,从而很好地表现了邓稼先为祖国的核武器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