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声音的产生》教案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声音的产生》教案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4-06 23:40: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声音的产生
教材分析:
研究声音现象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必不可少的基础内容之一,对于帮助儿童了解、认识外部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声音的奥秘》单元第1课的内容。教材围绕物体怎样发出声音,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展开。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首先通过让学生感知各种各样的声音,理解声音中含有丰富的信息。再立足于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最后让学生运用声音产生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物体发声的现象。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创新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学情分析: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之中,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每个学生都对声音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究声音的更多奥秘。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他们对声音现象、变化过程的知识积累不足,形象思维缺乏,概念模糊。从教学进程来分析,三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涉及较少,尽管学生生活中就不乏用手或借助工具来敲打物品使其发出声音,但不代表本课的实验适合大步子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会有一定距离。为此,教师应领会教材编写意图,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声音现象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来。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并能描述声音中含有的丰富信息,及其对于我们的不同意义。
2、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多种方法使物体发出不同声音,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2、能观察、比较、描述各种物体的发声现象,在分析和归纳物体发声的状态中归纳科学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2、能分工协作完成探究活动,乐于分享与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声音对动植物与人类的意义。
教学重点:
观察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分析归纳物体发声与振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将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可视化。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教学课件,音箱、气球、音钹等。
学生材料:录音工具,塑料袋、格尺、饮料瓶、泡沫屑、音叉、大烧杯(装水)等。

教学过程:
课前观察
教师在课前提出观察任务:课间在校园里操场上听一听有哪些声音,并用录音的方式记录下来。(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合作,记录的区域、获取的声音信息尽量不重复。)
(设计意图:通过关注课间活动情境,调用听力观察不同的声音,将学生引入声音现象的学习。科学记录是孩子们科学探究的足迹,是孩子们科学探究的信息超市,是表达交流、推测、分析得出结论的事实依据。)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刚才大家怎么知道要上课了?(生:听到了上课铃声音乐。)
2、师:是的,听到了上课铃音乐,大脑告诉我们,要回教室上科学课了。老师课前布置的任务都完成了吗?你在我们的校园里都听到过什么声音?我们请各组上来为大家展示交流一下。
(预设:学生通过声音的展示,声音的模仿等方式进行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介绍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在什么情况下发出的?并组织其他学生交流你听到了哪些声音?听到这些声音你能想到什么?等问题。)
(设计意图:相互交流所听到的声音,关注学生对声音描述的完整性,并分析这些声音各自所传递的信息,理解关于这些信息的判断是来自我们已有的生活经验。)
3、师: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轰隆隆的雷声提醒我们下雨了,铃声是上、下课的信号,吵闹声使人烦躁,音乐声让人舒畅,声音向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声音可是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物理现象。那么,关于声音,你最想知道什么?或者有什么疑问?
(预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不同的动物发出的声音不同?为什么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有的很尖有的很柔?)
4、师:同学们对声音的奥秘充满了好奇,这么多问题,我们应该先从那个开始合适呢?(生:应该从声音怎样产生的开始,声音不产生就没法研究别的问题。)师:好,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声音的产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行提出问题是科学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在所提出的问题中引导学生进行筛选,选出最先要解决的问题,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5、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9、声音的产生)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观察—展示交流—引发质疑”的过程,对于“声音”,让学生从直观感受到引发关注进而激发探究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做铺垫。)
二、制造声音、观察现象

活动一:让塑料袋发声,关注使用的不同方法。
1、师:想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首先得制造声音,大家都试试?(学生敲敲打打、叽叽喳喳、嘻嘻哈哈)
2、师:同学们你们是在制造噪音吗?看来这样我们没办法进行科学研究。老师给你们带来个探究任务:通过什么方法能够让塑料袋发出声音呢?
(设计意图:由闹到静,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探究的步骤,真正在活动中有所思有所得。)
3、师:你准备用什么办法让塑料袋发出声音?小组内讨论一下。
4、师:下面请各组长上来领取塑料袋。请你们在组内轮流利用塑料袋制造声音。注意边操作边讲清楚塑料袋在什么情况下会发出声音,发出声音时,自己做了什么动作。但交流声音不宜过大,不要制造“噪音”。(学生实验,轻声交流)
5、师:哪一个小组愿意上台展示你们的实验方法?(小组展示,其他组做补充。)
(预设:a揉、搓、拍塑料袋b来回抖动塑料袋c吹足气后用指头弹击塑料袋d吹足气后系紧揉、搓、拍塑料袋e吹足气体系紧再挤破。让学生比较塑料袋吹鼓了与瘪着之间区别,思考其中的道理。)
6、师: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塑料袋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
产生的吗?(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预设:生:在物体上揉搓、弹拨、拍打等使物体运动起来,就产生了声音。对塑料袋表面进行作用,塑料袋才会发出声音。)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将塑料袋发出的声音与塑料袋在什么情况下发出声音建立起联系,关注学生对现象产生的共同点进行思维加工,初步将“发声”现象与物体“运动”建立联系。)
活动二:借助更多物品发声,关注物品发声时的状态。
1、师:我们可以运用很多办法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出声音,那你有没有注意到物体发出声音时又是什么状态呢?让我们借助更多物品继续研究。
2、师:同学们,拿出你们的格尺,怎样让尺子发出声音呢?注意观察尺子发声时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学生操作后,指三名同学到前面演示描述。)
(预设:通过弹拨的方法可以使尺子发声,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可以发现尺子伸出桌沿不同长度时的发声效果不同。尺子的发声状态可以描述为抖动、颤动、振动等。)
3、PPT出示实验记录单,按顺序逐一显示物品图片,实验并填写。
4、师:现在让我们打开音箱,听一段音乐,声音是从哪儿发出来的?音箱发声时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预设:生:喇叭那里振动了。指生近距离摸、感受。)
5、师:为了让所有人都直观感受到音箱发声时的状态,老师要借助一件道具,(关闭音箱,把气球挂音箱前方,气球不动;打开音箱,气球动起来),现在你能描述出音箱发声时的状态了吗?(生描述,教师填写实验单)
6、师:老师还带来一段视频,一起来看看音箱喇叭的振动吧。(播放视频)
7、师:老师有一个疑惑,为什么饮料瓶用嘴吹会发出声音?(教师演示)这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预设:生:瓶内空气的运动发出了声音。)

8、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让我们看到瓶内空气的运动状态吗?(小组讨论)
(预设:生:充入烟雾,放入纸屑。)
9、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到往瓶子里装入很轻的物品的方法,老师也是这么想的。(每组分发一个装好泡沫屑的饮料瓶)每组选一个人进行实验,其他人注意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生描述,教师填写实验单)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领、思维启发,经验积累等使学生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10、师:我们借助了这么多物品来发声,那我们说话的声音是借助什么呢?声带在哪里,哪位同学知道?请同学们把手放在喉咙上感觉一下。(生跟着师做,说:“啊——”、“我爱科学”)师:来,告诉老师,手有什么感觉?(生描述,教师填写实验单)
11、师:人靠声带发出声音,如果声带损坏了,人的声音就会变得嘶哑、难听,甚至发不出声音。同学们以后一定要注意保护声带,不要大声喊叫。
12、师:大家看老师手上的钹,(教师敲击,发出声音)谁想来试试?注意观察钹发声时的状态。(指两生操作,并描述,教师填写实验单)
13、师:请同学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我们的实验记录单。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这些物体在发声的时候,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学生分析总结归纳)
14、师小结:物体在发声时会像这样“颤动”、“抖动”、“振动”……在科学上,我们把像这样的快速地往复运动统称为——振动。尺子发声时(会振动),声带发声时(会振动),钹发声时(会振动)……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师填写实验单)
(板书: 物体振动)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利用不同物体制造声音,观察、描述各种物体的发声现象,比较、分析和归纳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
15、师:既然物体振动产生声音,那怎么让声音停止呢?这次谁能上来敲击钹,并能让它的声音马上停止呢?(指生上前操作:敲击音钹,然后轻轻按住。)师: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让声音立即停止的?为什么这样做,声音就停止了呢?(生:因为这样物体就不振动了。)
(板书: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
16、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只要物体停止振动,声音就会停止,这也再一次证明了:声音确实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让我们把手放在喉咙上再一起说一下我们的结论是:(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加深理解的活动,这里围绕“发声的物体一定是振动了吗?”设计反证法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当然学生理解起来就更简单。)
附实验记录单:
记录物体发声时的状态。

实验方法 弹拨 挂气球 吹泡沫屑 发声 敲击
发声时的状态 颤动(抖动、振动) 颤动(抖动、振动) 上下(四处)飞舞 麻(酥、震颤) 震颤 (颤动、振动)
我的发现 这些物体发声时的共同之处是: 它们都在快速地往复运动(也就是振动)
我的结论 声音的产生是由于: 物体振动


三、观察现象,深化认识
1、师:老师这还有一个科学工具,它叫音叉。(师演示敲击音叉)。我们敲击这个音叉,它会发出声音来。那么哪位同学来摸一下这个发声的音叉,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指生触摸,说感受)
2、师:那么当这个音叉发声时,你们能看到它有什么变化吗?同学们能不能想到什么办法来证明音叉发声时在振动呢?
(预设:敲击音叉后碰触气球,敲击音叉后放入水中。)
3、师:同学们真聪明,我们可以像先前音箱和饮料瓶实验一样使用辅助的工具。(教师出示装满水的大烧杯)这个实验该怎么做呢?
4、播放音叉实验操作视频,提示学生实验注意事项:握音叉时不要握住叉臂,在敲击音叉时,要控制好音叉与水面之间的距离,使音叉接近或略触及水面,不可过深地插入水里。做完实验整理好实验仪器,用抹布把桌面擦干净。各组到实验区完成实验。(学生分组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师:你成功地完成实验了吗?现在能利用我们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吗?
(预设:生:音叉发声时会振动,把振动的音叉放到水里又引起水的振动,所以我们能看见水花溅起。)
6、师:音叉发声时叉臂会振动,当叉臂接近或触及水面时,就引起水面振动甚至激起水花来。人们利用这种能量的传递方式设计了水鼓表演,请同学们欣赏一下。(播放击打水鼓视频)
7、现在你知道水鼓表演的奥秘了吗?生回答,师小结:在击打鼓面时,鼓面振动发声,引起鼓面上的积水振动,激起水花。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音叉实验直观地观察到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运用概念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迸起水花现象是演绎思维过程。)
四、资料阅读,知识拓展

1、师:同学们,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我们人类靠声带振动发出声音,动物的发声方式和我们人类一样吗?你知道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吗?(集体交流)

2、动物也有自己的“语言”,它们用不同的方式发出声音。阅读教材第26页下半部分,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3、动物世界是不是非常有趣?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收集相关知识,与小伙伴进行分享,做一个动物知识小博士。

4、师小结:动物发声同样是物体振动的结果。不同动物发声时,振动的器官不同,产生的声音也不同。大自然是如此的神奇,大自然里有许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阅读拓展知识,了解不同动物各自的发声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之中。)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了声音的世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学生谈收获)

2、师总结:我们知道了声音的产生离不开物体的振动,振动产生了声音,这个物体,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PPT出示图片)鼓声咚咚,那是鼓面在振动,流水哗哗,那是溪水在振动,北风呼啸,那是空气在振动,我们歌唱,那是声带在振动……(总结的时候,让学生也参与其中)

3、师:关于声音,同学们还有很多想研究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声音的传播》。课后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PPT出示“土电话”的图片)回家去和父母一起制作一个“土电话”,一起玩一玩,下节课带到课堂上来继续我们的研究,好吗?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设计意图:科学并不是神秘莫测,科学就在你我身边。我们可以在每天的经历中,发现科学、了解科学。应从小培养孩子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让他们从小具有动手的能力。)

板书设计:

9、声音的产生

物体的振动
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