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学科备课活页
第 7单元 第 24课 共 1 课时
课题 24.黄继光 设计者
课程标准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围绕这一要素,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从多个方面写人物的特点。
教材分析 本文叙述了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奋不顾身,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的英雄事迹,表现了黄继光不怕牺牲,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的人物离学生生活较远,需多补充课文资料。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式。(重点) 4.了解黄继光的英雄事迹,体会英雄的优秀品质,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难点)
重点 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式。
难点 了解黄继光的英雄事迹,体会英雄的优秀品质,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
教法 讲授法 启发教学法
学法 365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
一、课前准备:同学们请准备好你们的课本,拿出你们的激情和坐姿,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我们的口号是:学好语文!我能行!
导学案:课前预习单。 板书课题24《黄继光》。 三、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式。(重点) 4.了解黄继光的英雄事迹,体会英雄的优秀品质,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难点)四、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2、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五、学习生字。1、会认字 战役 屡次 摧毁 胸膛 冰雹 晕倒请跟老师读一遍,然后自己读三遍。请同学们自由分享这几个词可以拓展哪些词语?如何记忆? 理解词语: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匍匐】 爬行。【突击】 集中兵力向敌人防御阵地猛烈而急速地攻击。【艰巨】 困难而繁重。【惊天动地】 形容声音特别响亮。 3、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叙述了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奋不顾身,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敌人枪口的英雄事迹。品读释疑1、黄继光在战斗中表现了怎样的英雄气概? 讨论交流:找出文中描写敌人子弹的句子,感受一下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火力点里的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 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全文三次描写敌人的子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把敌人的子弹比作雨点、冰雹、暴风雨,说明敌人的火力越来越猛烈,烘托了黄继光英勇顽强的精神。 3、黄继光带上两个战士,拿了手雷,喊了一声:“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便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黄继光的豪迈的誓言体现了什么?体现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以及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决心。4、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指名回答:连用三个感叹号的作用?连用三个感叹号既是对黄继光顽强意志的赞叹,又表达了战士们的期待、惊喜之情。“突然站起来”“暴风雨”突出了黄继光顶天立地的光辉形象。天快亮了,规定的时间马上到了,营参谋长正在着急,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讨论交流:黄继光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两次站起来体现了什么? 预设:两次站起来体现了黄继光对敌人的仇恨和他同敌人血拼到底的决心。尤其第二次站起来,说明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决定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6、讨论交流:惊天动地说明了什么? “惊天动地”说明黄继光的大无畏精神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们,写出了战士们的勇猛和对敌人的仇恨。“像海涛一样”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写出了战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力量。课文结构和主旨 主旨:本文叙述了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奋不顾身,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的英雄事迹,表现了黄继光不怕牺牲,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课堂小结本文按事情发展顺序,步步展开故事情节。渲染激烈、残酷的战斗场面,衬托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充分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主题延伸说说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读了本文, 我们可以感受到黄继光勇挑重担,奋不顾身、视死如归的战斗英雄的光辉形象。同时也能感受到黄继光深深的爱国热情。课堂拓展推荐阅读:《特殊的命令》回顾学习目标。
作业 :本课部分习题。
板书
教学反 思
《24黄继光》预习案 完成预习单。探究案 黄继光在战斗中表现了怎样的英雄气概? 全文三次描写敌人的子弹的作用?黄继光的豪迈的誓言体现了什么? 连用三个感叹号的作用? 5、黄继光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两次站起来体现了什么? 6、惊天动地说明了什么? 训练案 完成课后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