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就是我的家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各种不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验蒙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带给学生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
2、行为目标:通过听、唱、动、奏、唱等方法引导学生用欢快的情绪和优美的声音演唱和表演歌曲。
3、能力目标:通过动作交流、即兴表演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多元创新思维与综合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学会有感情的表演歌曲,并通过体态动作来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风格和情绪 。
2.唱准八度大跳6——6和附点四分音符:2 . 5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快乐节奏,通过体会音乐速度,感受音乐情绪和二拍子的节拍。师生节奏律动交流
师生一起用筷子根据乐曲的节奏自由进行节奏模仿,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欢乐的气氛。【出示多媒体】A、律动:策马行走x x|x x|x x|x x‖
B、律动:扬鞭跑马 x x x x|xx xx|xx xx|xx x x‖
师:看,奔驰的骏马把我们带到了内蒙古最美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让我们随着音乐,扬鞭跑马!引导学生做筷子律动(拍腿、拍肩、双击)。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观看草原画面和倾听蒙古族音乐感受蒙古民歌的特点,通过律动感受马走和马跑的节奏,在视觉和运动觉上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也从另一角度带给学生美的享受,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
2、发声练习,感受音的高低
A、指导学生做八度发声练习。
师:马儿跑得真整齐!马儿马儿停一停,咱们上坡吃吃草!看看哪组骑兵快又好!
B、由高到低、由低到高在钢琴上模唱
师:马儿马儿下山坡 生唱: 6 6 6 ︳ 6 6 6 ‖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师:马儿马儿上山坡 学生演唱下行的音
师:同学们,原来呀音是有高有低的,以后我们唱歌的时候一定要把音的高低唱准,明白了吗?
【设计意图】把枯燥单调的发声练习设计成上下山坡游戏。音的高低被形象地比喻成马儿上、下坡,并用富于特色的马叫声和挥鞭声来模唱,即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获得了对音的高低的体验和感受,又使枯燥的练习显得有趣而轻松。而音阶的八度大跳是一年级的大难题,通过这样的处理,学生很轻松就掌握了。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觉感知力和注意力,又使学生感到每节课的发声练习都有新鲜感,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愉快地掌握音乐元素。
二、草原歌海如潮涌。
1、节奏练习——骑马挥鞭看草原【出示多媒体】
倾听马蹄声和马叫声为节奏型进行人声配器。
节奏型:x x | x x | x x| x —‖
哒 哒 哒 哒 驾 驾 驾
师:我们一起骑马挥鞭!看看上面的节奏型,我想请你们试试人声配器的游戏。马跑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骑马的人又会发出什么声音?学生模仿示范
【设计意图】通过律动感受马跑的节奏,观看草原画面和倾听蒙古族音乐感受蒙古民歌的特点在视觉和运动觉上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也从另一角度带给学生美的享受,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
2、 运用听唱法,学习掌握歌曲中的重难点乐句。
师:同学们模仿得真好,接下来请听老师唱,然后举手告诉老师,骑马人做了一件什么事?
范唱第三乐句6 6 ︱ 12 3 ︱21 61 ︱2 .5 ‖
挥 动 鞭 儿 唱 起 歌”
生:骑马人挥动马鞭,唱起了歌
师:听得很认真,谁能模仿我唱一唱这一句呢?
师:你们还能模仿老师这样唱吗?
师:模仿得真像,你喜欢骑马吗?你骑马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生回答
师:好下面我们就用这样的感情边唱边跳,表演这一句。(全班同学完整地表演者一句,老师进行评价和鼓励)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乐句,为歌曲的学唱做准备。这句是歌曲的中心句,抒发了孩子们对草原的赞爱之情,也通过行动表达了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引领学生通过喜欢马从而走近草原,喜爱草原,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情感上的铺垫。
3、 倾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的情绪。歌曲第一遍欣赏。
A、倾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欢快、热烈的情绪
B、猜歌名,揭示课题
师:我也很喜欢挥鞭跑马奔驰在千里草原,在草原上放声歌唱,
师:哪个聪明的孩子,能猜出这首歌曲的名字?
C、活动:朗读歌词,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意义
师:看马儿把我们带到了白云朵朵的蓝天,一朵白云就是一句诗,分组轮流读一读
4、学生分组学唱四个乐句
师:你们能不能把自己组朗读的歌词唱出来呢?学生回答
师:蓝天组准备(老师弹第一个乐句学生演唱)
师:唱得真不错,不过我觉得你们可以唱得更好!你们觉得心情怎么样?学生:今天真高兴。
师;,好极了,你们真棒!我们就用这种欢快热烈的感觉来唱。(学生唱)
师:恩,真好听!下面请红马组唱第二句
师:唱对了,蓝天组加进来,蓝天组唱第一句的时候站起来唱,红马组唱第二句的时候坐下来唱好吗?
师:老师看你们唱得这么高兴,也想加进来,挥鞭组,老师和你们一起唱好吗?请听(师生一起唱第三句)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开始上课时,是怎么唱这一句的吗?好,请全班同学边跳边唱这一句,老师看谁是从心底里唱出来的,是真的高兴地挥鞭跑马的。老师唱前两句,你们来接第三句吧。(师生接龙演唱)
师:嘿,真好!下面请草原组唱,准备 ,听 (草原组演唱第四个乐句)
5、对歌(师生对歌、生生对歌),检查学生对歌曲掌握情况(第二遍学唱)
师:那我们试试,老师唱上句你们接下句。
6、游戏:歌曲接龙,再次检查学生对歌曲的掌握情况(第三遍学唱)
师:你们唱得真好,下面我们这样唱,分四组,看老师的手指,我伸出几只手指就第几组演唱,好不好?
师:我们不放音乐做一次。 你们反应真快,下面我们听着音乐来做。准备(老师放伴奏,学生按要求演唱)
7、引导学生完整地表演歌曲。
师:你们真棒,现在就请我们勇敢的小骑手,骑着马儿一起在大草原上演唱这首歌曲。(学生歌表演)
师:同学表演得真好。看了你们的表演,老师很高兴。我们一起去参加蒙古族的那慕达大会!
【设计意图】解决本课的重点,感受和体验这首民歌的风格特点,在欣赏和吟唱中熟悉歌曲欢快,热烈的情绪。充分利用一年级孩子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创设各种游戏情境让孩子学会自信的、自然的、有表情的演唱。同时积极引导孩子合作,逐步加深对草原的情感,对家乡的热爱。
三、逛草原、赞草原——蒙古草原美如画
1、观看多媒体课件,简单介绍蒙族,体验蒙族风土人情、民俗文化。(蒙古族自治区的地域和大草原、蒙古族的风俗民情 、蒙古人民的日常生活)
师:(蒙古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刚才我们欣赏到了辽阔的草原一望无际,牛羊成群 。住在蒙古包。那里的人民勤劳勇敢,热情好客;人民的生活丰富多彩,擅长骑马、射箭、摔交,能歌善舞。他们款待客人喜欢用手抓羊肉和烤全羊,奶茶,送客人要献哈达,马是他们的好朋友,他们的生活中离不开马,因而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
师:你们觉得草原怎么样?你的心情怎么样?谁来夸夸草原,用一句话或一个动作?生:草原很大啊,草原很美啊!等
【设计意图】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感受和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这部分教学中让学生由视觉入手,从听觉感悟,渗透多元文化,在语言美中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欣赏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
四、创编活动: 竹韵声声颂草原
1、引导学生为歌曲进行人声配器,并分组角色练习。
骑马: 1、 x x︱ x x ︱x x︱ x - ‖
哒 哒︱ 哒 哒 ︱哒 哒︱哒 哒 ‖
挥鞭: 2、 x x ︱x x ︱x x ︱ x - ‖
0 0 ︱0 0 ︱驾 驾︱驾 - ‖
师:我们两组合作试试,一组骑马,一组挥鞭
2、听音乐两组用人声进行合作表演。(播放音乐)
3、引导学生探索筷子互相击打和摩擦所发出的不同音响,为之前创编的人声进行匹配并表演
4、引导学生分角色用自制打击乐——筷子为歌曲进行伴奏。(播放伴奏音乐)
【设计意图】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的手段,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这部分运用筷子运用引导学生探索音响,借助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在心里上引发他们对声音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产生相关的体验,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学生通过模仿人声和利用自制打击乐进行节奏练习,既体验了民俗又达到了教学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编能力和合作能力,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其乐无穷。本课歌曲在课堂的任一部分都作为背景音乐一直贯穿始终,使学生由始至终都感受到音乐的美,进一步表现歌曲的美。
五、乐舞飞扬颂草原
1、提出要求观看蒙古族小朋友表演的舞蹈,学习简单的舞蹈动作,并进行音乐游戏。
2、介绍蒙古舞的特征,教师表演蒙古舞。学生探索舞蹈动作,自主创编,并表演。
3、学生边演唱边做动作进行歌表演。
4、分组进行歌舞表演。一组用筷子伴奏,一组表演舞蹈。
【设计意图】这一片段是本课的重点,集情感体验、知识认知、能力培养为一体。通过前面学习的铺垫,学生对蒙古风情已有一定的了解,透过这种情感体验,再进行认知教学,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片段采用了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之从小养成主动学习、互动、关注、欣赏他人的品质。这是一个综合艺术表演部分,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创编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感受集体合作和创作带来的快乐感受。
六、评价和总结
1、回顾所学内容,交流感受与心得。
小结:今天,我们去了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做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你们告诉我草原美不美?(学生回答)
2、听音乐集体表演唱,做骑马的动作出教室。
【设计意图】本课的评价充分体现新课标全面推荐素质教育的精神,将自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教师的评价尤其注重导向性、科学性和整体性,以激励为主。注重学生的自评,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